我的理工我的梦

24年前,我做梦也没想到,长春,这座只在许多电影片头里看到过的城市,会成为我的第二故乡。年少时的梦想很单纯也很世俗,和同时代的大部分乡下孩子一样:离开乡村,到城市去。至于到哪里去,谁的心里也没有确定的答案。有的人选择了参军入伍,有的人选择了进城打工,还有如我者,在寒窗苦读的道路上,书写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

1994年,我考入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也就是现在的长春理工大学)中文系,那是我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黄河岸边的小村庄,到东北腹地的大都市;从一个浑身沾满土气的乡下娃,到接受城市文明洗礼的城里人;从一名寒窗苦读的青少年学子,到传道授业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我的青春在这里生长壮大。

那时的学校,虽然位居省城,但处在当时这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仍然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只有一个校区,就是现在的东校区。学校周边,是一些低矮的小商铺、小饭店,唯一的一栋高大上的带电梯的8层高教学楼(现在的东一教),矗立在学校北面,可以说是当时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学校东墙外,是一条土路;北墙外南湖畔,是一片田野。夏日雨后,东边的土路就变成了“水泥”路,南边时时会有蝉鸣蛙声传来,仿佛梦回老家。当然,这些对于我这个从农村来的孩子,并无太多的陌生感和违和感。

外在环境不是问题。令人尴尬的是,光看“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这个带有极强理工专业色彩的校名,一般人很难把它和中文系联系起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怎么还有中文系?这样的疑问屡屡被人提及。后来得知,这个系的创办初衷是为当时的兵工系统子弟校培养语文师资的。当时学校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是部属院校。至此,我心略感释然。

虽然理工院校办中文略显尴尬,但这个系的办学力量还是不弱的。学校虽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但开明的管理者亦相当重视文科,也明白“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的道理。从一些重点大学引进了许多学养深厚的师资,给了学生们许多终生难忘的教诲和指导。记忆中有赵宝泰老师讲文书学,周正老师讲逻辑学,于奉知老师讲古代汉语等,或语调谦和,或风趣洒脱,或严谨细致,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在教学用房、学生宿舍、体育设施等教学资源的分配上,学校也并无厚此薄彼。印象中我们还有过专用教室,门上贴着“94911”(我们的班号)的标志。此外,还办有迄今为止仍是全国唯一的一份应用写作类期刊。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几乎每年都有人考入重点大学攻读研究生,其他人也大都分配到了北京、天津、西安等大城市的国企和机关事业单位。

1998年,度过了难忘的四年大学生涯后,我有幸留在了这座由陌生到熟悉的校园,从一名学生“转型”为一名大学教师,开始了新的人生。不算读书的四年,我在这所学校工作、生活了20年。

这20年,我见证和参与了母校的加速发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无论是规模发展还是内涵建设,她在这个时代中的巨变超出了我的想像。

从刚来时的1个校区,到如今的3个校区;从只有1栋教学实验楼,到现在的十几栋教学实验楼;从1座低矮破旧的图书馆,到现在的2座宽敞明亮现代化的图书馆;从博士点数量为零,到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从只有5个硕士点,到如今的

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0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从我上学时的23个本科专业到现在的 60个本科专业;从在校生 4000余名,到20000余名;从本土院士数量为零,到自主培养了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和实力不断提升,在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中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从外部环境来看,学校东侧的“水泥”路早已被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所取代,北侧的旷野上漂亮的花园式住宅小区也拔地而起,成为一道靓丽的城市景观,南门外的唯一的一条卫星路更是华丽转身为“南部快速路+卫星路+轻轨”的立体式路网,周边高楼鳞次栉比,当年亦城亦村的郊区实现了向大都市的蜕变……

从个人来看,我从助教到讲师再到副教授,从本科生导师到硕士生导师,从专职教学转任党政管理……我的人生轨迹,伴随着学校的飞速发展也发生着一次次转变。

世间万事,皆有因果。回望一路走来的20多年,无论是学校的发展还是国家的发展,有一条内因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以及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夜以继日的苦干实干,给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国教育的进步和人们的生活改善带来的巨大源动力。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令世界刮目相看。

2018年国庆期间,为纪念毕业 20周年,来自河北、江苏以及省内的一些同学回母校探访,我怀着兴奋的心情领着他们周游了东西南三个校区,母校20年的喜人变化让他们感到欣慰和惊讶。老校区老建筑的旧貌勾人回忆,新校区新建筑的新颜更令人感怀,所到之处,纷纷合影留念。并相约10年后再聚母校,共同祝福母校青春不老,风华长存。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话语铿锵,激荡人心。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国的教育事业一路走来,激流勇进,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提高教学质量到推进教育公平,从当年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到上大学成为寻常人家事,中国的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辉煌的过去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中国教育的全面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犹如一幅“银山拍天浪”的巨画正在徐徐展开。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需要我们继续涵养“开窗放入大江来”的广阔胸怀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意志,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冷静面对前进路上的困难和挑战,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学校与社会的深度融合互动,朝着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扎实前行。

“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诚哉斯言。无论是个人梦,还是理工梦,以至中国梦,都需要每一个个体保持蓬勃精神,昂扬向上,不断探索创新,奋斗不止。如此,才能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续写新的传奇,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