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须名苑看春风 一路山花不负侬

——通化师范学院“映山红”顶岗支教实习计划纪实

  初春的北国已是风寒料峭,但通化师范学院这所坐落于长白山区的“大山里的学府”却是春意融融。2月25日上午8时,学校在第一教学楼报告厅举行2017—2018学年春季学期顶岗支教实习出征仪式,336名通师学子组成的“映山红”支教队伍接过出征旗,牢记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殷殷嘱托,背起行囊,分赴辉南、集安、梅河、白山、扶余等12个市县区、134所学校进行顶岗支教实习。
  源于一种理念
  这是“映山红”顶岗支教实习计划实行的第十一个年头了,这份执着源于通师人始终坚守的“质朴的教育”理念。地处吉林省东南部的山城通化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曾在这里战斗过,在这座英雄城市的摇篮里成长起来的通化师范学院,将“艰苦奋斗、英勇献身”的靖宇精神作为建校育人的精神引领,把英雄的精神和时代的发展、教育的需求紧密融合在一起,凝练出“质朴的教育”理念,以此培养朴实敬业的应用型人才。如今吉林省东南部地区,80%的城乡师资均为通师的毕业生。他们能吃苦、善躬耕、勤于业、肯务实,乐于服务边远山区基础教育。“名校培养的学生是桃李满天下,我们培养的学生是桃李满山沟。”这是通师人常说的一句话,也是通师人不忘初心的一份使命与担当。
  2007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这给通师人带来了“灵感”,为师范专业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指出了新的努力方向。这一年,学校开始组建第一支“映山红”顶岗支教团队,赴通化地区周边农村学校进行顶岗支教实习。虽然农村学校条件艰苦、设施简陋,但同学们没有叫苦叫累,大家亲自动手搭灶做饭,用课桌拼凑当做床铺,一个实习期下来,同学们的脸晒黑了,手变糙了,可是举手投足间却多了一份沉稳与自信,教育的责任感大幅提升。
  实现一次转变
  在高等教育新的时代背景下,普通地方高等院校发展面临着“身份困境”。从2015年开始,师范生不再拥有毕业即可获取教师资格证的特权,他们必须通过“国考”获得从教资格,这对师范院校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若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在通师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中这样写到“教师教育专业以适应基础教育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培养‘扎根基层、朴实敬业’的优秀师资”。同时“规划”还明确了师范生至少参加半年顶岗实习,免费师范生参加不少于一年的顶岗实习。实施“映山红”顶岗支教实习计划正是通化师范学院开辟服务农村基础教育新路径,推进自身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顶岗支教实习中,学生具有“教师和学生”双重角色。教师角色为他们提供了实践平台,促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积累教育经验;学生角色使他们在老教师的身上学到更实用的教学方法,避免好高骛远、纸上谈兵。通过顶岗支教实习实践,推动学生培养向应用型转化,学生教学能力和职业责任感快速提升。比如学校文学院陈蓓同学正是通过2016学年的顶岗支教实习活动的历练,在当年的全国师范生讲课比赛中取得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并直接被浙江省一所重点中学免试录取。
  打造一个品牌
  第一次顶岗支教实习的收获增强了通师人的信心,针对顶岗支教实习期间累积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学校也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学校专门出台了顶岗支教实习管理制度,通过日常考试、集中培训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量,保证将优秀学子输送到学校。
  为促进高校与农村学校的深度合作,按照高等师范院校—当地政府—基层学校密切合作、利益共享的教师教育新模式,学校与集安市教育局、辉南县教育局、柳河县教育局等签订了支教实习协议,共建支教实习基地,从而使顶岗支教实习工作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截至目前,学校累计派出22批、2000余名本科生,定点赴通化、白山、四平、松原、吉林、长白山管委会以及辽宁省的新宾县、山东省的潍坊市等13个市县区的331所城镇中小学进行顶岗支教实习。顶岗支教实习活动极大地缓解了农村学校教师短缺的现状,减轻了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在教师配置使用方面的压力,为农村教育、偏远山区教育增添了新动力。“映山红”顶岗支教实习也由此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粗到精、由不知名到满誉山区的奋斗历程。今天的“映山红”业已成为通化师范学院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一个响亮品牌。
  “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侬。”新时代,通师人将继续秉承“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和“立志服务长白山区”的办学理念,励精图治、筚路蓝缕,誓将这朵名不见经传的 “山花”开遍长白山的密林沃土,映红这方水土、这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