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江湖


    初读先生的书,是在小学六年级,当时妈妈只给我买了《天龙八部》和《射雕英雄传》两部书,妈妈对于我阅读的主张向来是宜精不宜多,多了便是沉迷。后来无论我再如何求妈妈买金庸先生的书,都无果了。也没敢偷着读,现在想来没偷着读过金庸小说的少年时代大概是不完整的吧!

    至今难以忘怀的,是我读《天龙八部》,这是我读的第一本金庸,当时天天足不出户,一口气读完了整部一共五本书,恍然已过六天,发觉自己脖子竟然不能转动了。于是《天龙八部》成了我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读到“落枕”的书。

    有人说,金庸的小说里,不只有故事,不只有“文化”,不只有传统,不只有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它有情怀,有阅历,有生命体验。

    我读过若干次金庸小说,小学和初中、高中、大学,所得的体验截然不同。

    有一首我很喜欢的词,正是说了这一点——“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原来同一事同一物,不同年龄,不同心境,就是截然不同的故事。少年读金庸,读的是侠义和爱情。金庸笔下有太多的大侠,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便是心怀天下,行侠仗义。就像郭靖之于侠义:“郭靖哪想得到他今夜要行刺自己,伸手抚了抚他头,说道:‘是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国家若亡,你郭伯伯是性命难保了。听说忽必烈善于用兵,今日退军,自必再来,这数日中定有一场大屠杀。咱们轰轰烈烈的大干一场。’”

    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虽然知道结局,但依旧鞠躬尽瘁。不问结果,一心只为侠义。这种胸怀,是无可比拟的。

    金庸小说的爱情与琼瑶不同,这里的每一段爱情都带着侠义特有的美好,而不是拖拖拉拉的狗血剧情。这大概也是少年的我爱读金庸的原因吧。像郭靖黄蓉既得一心人,又白首不相离。像杨过小龙女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像令狐冲任盈盈沉舟侧畔,病树前头。哪怕是段誉,见一个爱一个,可那一段段爱情中,皆有它独特的美好,像段誉说:我这头癞蛤蟆与众不同,我只求向天鹅看上几眼,心愿已足,别无他求。

    金庸笔下,皆是侠义英雄的爱情和拥有绝美爱情的侠义之人,侠义和爱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便是金庸小说的美好之一。

    现在读金庸,更打动我的,是其中经历过人生沉浮之后的生命体验和留给世代的侠义情怀。

    我看到有人这样描述金庸小说留给现代人的价值——打动我的,不是光怪陆离的江湖世界,也不是千奇百怪的武功招式,而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言出必行,一诺千金;拔刀相助,路见不平;伸张正义,不循私情;死生相随,不离不弃;功名利禄,弃若敝屣。

    这些情怀在今天,在未来的世世代代,都值得我们收藏、学习、崇敬。我相信,等我到了壮年,甚至“鬓已星星也”,仍然会有新的感动吧!

    先生94岁寿终正寝,算是喜丧了,可是我们为什么如此难过?这几天翻看知乎和微博有关先生的文章资讯时,曾数次泪湿衣裳。如今,金庸小说,曾经的“闲书”已经出现在高中语文必读书目单上。

    先生的价值,不止于此,甚至难以用言语表达。套用那句“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这话固然夸张,但是对于我个人而言,“天不生金庸,我生如长夜”,金庸对于读者而言,是有恩情的。

    他的书中,多次写到“逝去”。譬如《天龙八部》里,玄痛大师圆寂,徒弟们还不解,玄难说道“玄痛师弟参悟真如,往生极乐,乃是成了正果,尔辈须得欢喜才是”。当年《天龙八部》结尾,段誉看着慕容复,想“各有各的缘法,安知他自己不是平安喜乐”。于是我们安慰自己,如今他老人家去了,也算是解脱。

    你看,连我们悼念他的宽解之词,都是他教我们的。

    我父亲是个金庸迷,我也是。金庸代表着我和我父亲两代人的少年时代。曾经陪伴我们度过多少不眠之夜,一天一夜看一套书的疯狂已经是过去。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是我父亲告诉我的,这十四个字,是先生的江湖,是先生的时代。

    可是,这个时代,真的逝去了么——

    却听杨过朗声说道:“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

    金先生,查大侠,后会有期!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