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外学子亮相“北京8分钟”代表中国青年与世界相约

 本报讯 2 月 25 日晚,在 2018 平昌冬奥会闭幕式现场,由张艺谋导演的“北京 8 分钟”给全世界带来了震撼和感动。
  在熊猫信使发出邀请的短片中,我校500 多名学生参与其中。他们或是展现雪中嬉戏的快乐,或是组成“2022”和北京冬奥会会徽,向世界人民发出诚挚的邀请:2022,相约北京!
  办学 23 年来,我校始终坚持走非营利性办学之路,“公益精神”已成为学校的精神坐标。多年来,学生志愿者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亚洲冬季运动会、东北亚博览会等大型国际活动中,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2017 年 12 月初,从接到北京冬奥会宣传片的拍摄任务起,师生们就一直在与时间赛跑。正式排练和拍摄是从 12 月中旬开始的,当时学生们正处于紧张的期末复习阶段,但在公益精神和志愿精神的引领下,师生们决定克服困难,圆满完成这项任务。
  12 月 15 日,23 名同学在客车上颠簸了 8 个多小时,才赶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老里克湖景区的拍摄现场。凌晨三点半,抵抗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低温,同学们需要在导演的安排下,带着笑容,完成雪中嬉戏的镜头。
  大三的王晨回忆说:“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刀在脸上划’的感觉。我们拍摄地点是深山里的无人区,寒风凛冽,地上厚厚的积雪几乎是寸步难行,我们要在这种情况下完成打雪仗的拍摄内容。大家冻得说不出话来,但只要导演喊‘开始’,每个人都尽全力地露出笑容,哪怕是摔倒在雪地里,也没有一句怨言。我们一遍遍地拍摄,争取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在世界面前。”
  大二的邬宏宇说:“最深的雪有一人多高,稍微用力就能陷进去,但我们还是克服了困难,一路奔波来到了拍摄地点。由于不是专业演员,开始拍摄时大家都很羞涩,但慢慢找到了感觉后,效果一次比一次好。这也让大家忘记了寒冷。”
  12 月 18 日,更艰巨的任务来了!500 多名学生要拼组成“2022”和北京冬奥会会徽的样式。上百人的排练,场地、人员调配本就是难题,更何况排练时间只有 9 天,还不能耽误正常教学。于是,冬日的夜晚,学校体育馆灯火通明,在导演的组织下,同学们摆队形、展示道具,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
  12 月 28 日,正式拍摄的日子。由于拍摄地点在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的冰面上,零下二十多度的低温,不禁让随行的老师们有些担心。“拍摄时,需要学生们统一穿学校的校服。怕他们穿得少,我们提前开了动员会,叮嘱学生们做好保暖,派了 10 多位辅导员老师随行,争取照顾到每个人。学校食堂还准备了姜汤,医务室也随时待命,尽全力做好保障工作。”校长助理兼学生工作部部长苗晶介绍说。
  “2022”的拍摄,是比较顺利的。在导演的指挥下,同学们逐一撑开手中的红伞,喊着“2022,相约北京”的口号。现场气氛热烈,“仿佛一瞬间就被周围人的热情点燃了。”许多同学异口同声地说。北京冬奥会会徽的拍摄,因为字体和颜色比较复杂,进程有些迟缓。同学们穿着校服,在冷风中耐心等待着下一步指令。现场听不到一声抱怨,大家在导演的指挥下,抖动手中的折扇,向着航拍机欢呼,展露最美的笑容。
  大一的卢亚超感慨地说:“寒冷的拍摄环境对我们是一场考验,但大家都挺过来了。因为我们知道在那一刻,自己代表的不再是个人或是学校,而是整个中国。世界人民都将在我们的脸上看到中国青年的青春活力,我们的任务艰巨,但心中却感受到了无尚荣耀!”
  (新闻中心)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