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点滴变化在身边
编者按:时间在指尖悄然流逝,而历史却轰轰烈烈的引领前行。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 40 周 年,经过了 40 年高歌猛进,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从 衣食住行还是精神风貌,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亿万的家庭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光穿梭 40 年, 改革开放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着深深的家国记忆。近来,我院师生广泛热议改革开放 40 年来的 巨变,诉说着祖国和人民一步步成长的艰辛与喜悦。
衣食住行话改革
李宁、安踏、耐克、阿迪达斯……,说 起如今大学生的运动鞋品牌,可称得上是国 内外兼具,形色丰富多样。粮食学院 17405 班林奇航的父亲林伟今年 50 岁,是一名退伍 军人,他对记者说:“小时候,我们穿的鞋 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没有什么样式, 只要保暖就行,老大穿小了老二接着穿。到 了冬天,要是布票不够,母亲就把自己的秋 衣剪开来做棉袄。”而今,人们选购衣物, 不再单一追求实用,而是追求个性化搭配, 现在校园里同学们的穿衣风格十分多样,设 计感十足,来自旅游学院 18406 班赵悦涵向 记者分享:“我很关注当下的流行元素,比如 阔腿裤、工装裤都是我衣柜里必不可少的战 利品。”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要素。改革 开放 40 年前后,人们餐桌上的食品大相径 庭,对同学们来说,听长辈讲述最多的就是 食物的更迭变换。来自会计学院 17302 班的 董耀武向记者分享他奶奶的过往:“奶奶那 个年代是按年龄分口粮,很难吃得饱。要是 碰上收成不好的时候,窝头不够吃只能用糠 和菜糊来代替。那个时候扛着锄头去地里挖 野菜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辛苦一天回来 后,将炒好的野菜在煎饼里一卷,这就是极 为幸福的美味了。相比较现在,鲁菜、川 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 八大菜系供我们选择,我即使在长春也可以 吃到很正宗的川菜,这与四十年前无疑是天 差地别。” 改革开放 40 年来,人们居住环境从平房 土房变化到了新世纪的小高层、复式住宅。 经 贸 学 院 17401 班韩辰洁的父亲 韩 克 贵 今 年 54 岁,是一名乡村 医生,家住在山 东省淄博市,他 对记者 感 慨 道 : “小时候兄弟姐妹 8 个人,每天晚上挤在 2 米宽的床上,翻身都 困难。到了 90 年代,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和 自己的奋斗,我们住上了二层小洋楼,孩子 们也都有了自己单独的房间,生活质量明显 提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交通工具也是 越来越多,私家车随处可见,中国的高铁、 动车引领世界,过去几天几夜才能到达目的 地,现在一天跑 3 座城市都是常态。经贸学 院 17402 班的黄翠翠家住在广东省珠海市, 她向记者坦言:“我听爸爸说,他小时候和爷 爷来东北的时候,做的是绿皮火车,特别慢, 要 78 个小时才能到长春,但是现在我在广东 坐飞机,仅仅 4 个小时就到长春了。港澳珠 大桥惊世而出,给我们的出行更是带来了极 大的便利,从我家到香港只需要半个小时!” 四十年间,每一个家庭的衣食住行,生活里 的点点滴滴,都深刻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和改 革开放的成果。
精神面貌看发展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主要通讯工 具还是书信和电报。但电报的价格按字数计 算,非常昂贵,寻常百姓没有急事一般不会 使用。到了九十年代家用固定电话开始进入 到百姓家并慢慢普及。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 的孙晓芙老师向记者分享到:“那时,姐姐 家安装固定电话时光安装费就花了 2000 多 元,自从智能化快速普及城乡,现在几百块 钱就能买一部智能手机,而且手机的功能也 不仅仅只是用来打电话,一部小小的手机包 揽了大小事务,手指轻点,扫码支付,琳琅 满目的商品便送货上门。”随着智能手机走进 千家万户,互联网开始迅速发展,QQ、微信 等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传媒艺术学院 18406 班的刘盈君,家住河南,她对记者说: “第一次离开父母来到长春上大学,由于学校 离家远,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平时想父母 了就用微信跟父母视频。”即使相隔千里也能 “近在咫尺”的交流,这是 40 年前人们无法 想象的未来。 建国后,农民分得了土地,对于“三十 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现状十分 满足,农民对知识的渴求度不高。到了九十 年代,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农村孩子的教育 成本超出了农民的收入,付出与回报不成正 比,在农村形成了“读书无用论”的观念。 经贸学院 17401 班普雪睿同学的父亲普国海, 家住四川省,他对记者说道:“小时候家里 穷,地里农活又多,中学还没上完就辍学在 家干农活。”如今,义务教育的实施减轻了农 民的负担,“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 推进使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价值。普国海 说,当他听说女儿争取到学校对外交流合作 的机会时,无论在经济还是精神方面他都要 绝对的支持,要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1987 年高考恢复以来,我国的教育状况 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很多 人不知美为何物,缺乏感知生活美好的能力。 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耿彦新老师对记者表 示:“在‘知识改变命运’的 80 年代,学校 和家长只注重分数,这导致孩子们脑海里充 满了公式、数字,对于旋律、色彩是没有概 念的,缺少了对艺术的审美,反观现在,同 学们纷纷涌入书法、乐器、绘画等艺术培训 班来丰富自己的才艺,休闲时间选择去健身 房跑步、练瑜伽,在强身健体之余还能提升 自己的气质。
结合变化谈感受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在精神层次开始 寻求更多的慰藉,影视、旅行等形式逐渐成 为现代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会计 学院 18306 班王平宇是吉林人,她的父亲王 主玉今年 43 岁,是一名厨师,当提到改革 开放四十年有怎样的感受时,他向记者感慨 道:“明显的感觉到生活品质提高了,我们 那个时候看电影就是在泥地里插上两根竹 杆,再在竹杆的顶部系上一块白色幕布,然 后在空地旁边找好位置,摆上机器,露天电 影就开始了,那时一听到哪里要放电影,就 和同伴一起成群结队赶赴几公里去看,相比 较现在的孩子还真是有福气哩,想看一部电 影,可以随时去买票到电影院看,甚至在家 里也能用手机、ipad 看电影,能选择的电影 种类也非常的多。”旅行对父母们来说不再 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现在他们也可以来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传媒艺术学院 18301 班张璐同学是山西人,她母亲王兴兰今年 48 岁,是一名家庭主妇,她激动的向记者 说道:“我可以离开山西去北京旅游,这在 几十年前都是不敢想的事情,以前总是期待 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却没有办法走出看看, 现在孩子上了大学,我自己空闲的时间也多 了起来,条件也允许了,也可以来一场说走 就走的旅行了。” 现在城市乡间,都安起了空调、地暖和 暖气,人们不再畏惧盛夏和寒冬,极大的提 升了舒适感。旅游学院 18406 班宋妍奇来自 吉林省白山市,她的母亲向记者分享到:“东 北的冬天特别冷,我小时候家里的供暖设备 只有一个需要时刻添加木柴的炕,一旦家里 没有人,木柴烧完后室内的温度就会极速下 降,冷如冰窖。现在暖气是二十四小时不间 断供应,不管离家多久,只要我们回到家, 一推开门就能感觉到阵阵暖意,另外,暖宝 宝的出现使我们即使在室外也不怕冻伤。这 些特别显著的变化都让我感觉到幸福指数在 不断地提升。” 饮水不忘挖井人,居安当思归来源。改 革开放四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我国百姓生活走向安康富裕,国家走向了繁 荣昌盛,小到农具、日用品,大到住房、交 通工具,居民的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华 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 大飞跃。在改革中凝聚力量,始终坚持道路、 理论、制度、文化四个自信,作为新时代的 青年,让我们一起为新时代不懈努力,不忘 初心,砥砺前行。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