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系列故事




  用真情温暖百姓,用科技赢得民心,研发“养殖场管家”,打造智能新农业。在我校帮扶通榆县脱贫的第一线,有这样一位女教授,她带领自己的团队,潜心研究,深入农村养殖户,为当地农民带去了最先进的养殖场管理技术,为提高当地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了贡献,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和尊敬。
  调研:从实验室走向养殖场于银辉,是我校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系的教授、系党支部书记,她和她的团队主要从事物联网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高挑的身材,大大的眼睛,灿烂的笑容,知性优雅,气质如兰。这是初见于银辉时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样一位温柔的女教授,却带领着她的团队深入乡村,做着一件不平凡的事儿。学校与通榆县结成帮扶对子后,开始他们为通榆县林海村的村民带去了大米、油等一些物品,还组织教师捐款。但是,发现这样的扶贫方式只能解他们一时之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于是,于银辉就组织了学生亲自下乡去调研,考查当地的情况,了解当地农民真正的需求。
  通榆县地处科尔沁草原东陲,严重的盐碱土壤使得农作物常年欠收,粮食作物产量低。但是草场资源比较充足,光照时间长,草原占地比例地位于吉林省首位。于银辉和她的团队走访时发现林海村羊养殖合作社的养殖方式既原始又落后,农民们需要晚上轮流起夜,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要去查看羊圈。即便是如此悉心照看,辛辛苦苦喂养的羊,由于羊圈的不牢固,还是常常被人偷走,使得当地的一些百姓不愿意养也不敢养羊了。于银辉默默地记在了心里,她想一定要为农民们做些什么。
  而让她真正下决心要帮助他们,是在调研时看见的一次意外。当时她和几个当地村干部正在屋里了解情况,突然听到屋外急促的跑步声和紧张的呼喊声,出去一看,原来是一头牛卡在了破土墙上,四脚离地,动弹不得。被困的牛暴怒异常,牛角乱撞,可就是这么危险,农民们还是不顾自己的安危,4个人硬生生将几百斤重的牛从墙上抬了下来。农民兄弟的手被尖利的牛角撞破了,浑身上下都是牛的脚印。于银辉被这一幕怔住了。随后学生问道:“老师,我们要帮他们到什么程度?”她说道:“我们要为他们做到最好的程度!”
  为了这句承诺,2017年于银辉带着她的团队,从实验室走到了乡村养殖场,走上了科技兴农、精准扶贫的道路。
  扶贫:羊圈有了高科技做项目需要启动资金,于银辉带着自己的想法和学院领导班子商量,经过校工会的讨论,确定于银辉的“养殖场管家”项目成为校地协同扶贫重点项目,并给予了经费支持。
  其实,在“养殖场管家”进通榆之前,于银辉和她的学生已经在做相关的研究了。当时她的一个来自青海农村的学生说自己的父母养羊起夜巡查很辛苦,想做一个智能防盗系统来减轻父母的辛劳。到通榆后,他们发现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于是,于银辉决定把之前研究的成果应用过来,并进一步根据当地的需求进行了科研成果落地的改进和提升。
  2017年春节前,于银辉为双岗镇苗恕羊养殖合作社安装了热释电防盗系统,1万2千平方米的羊圈牛舍得到了安全防护,整个冬天,再没有丢过一只羊。
  羊是不丢了,但是养殖设备还是很落后。有害气体一多,容易着火。所以,于银辉团队又为他们设计了一个可以监控养殖场温度、湿度、有害气体浓度等数据的系统,并通过他们设计的“养殖宝”APP及时获取信息及现场画面,完成控制开窗、通风、增湿等一系列操作,以防止出现羊群患传染性皮肤病和其他疾病。现在,“养殖场管家”系统已经完成通榆县双岗镇羊养殖合作社及邻近村养殖合作社的先行先试工作。2017-2018年,64户的养殖合作社增收165.7万元。除此之外,于银辉及团队研发的GPS羊群定位模块,可以一分钟对养殖对象进行实时定位、运动量监测和轨迹回放,有利于养殖户随时清楚自己羊群牛群的位置,也有利于监管部门监测与管理草场放牧情况。
  下乡之初,于银辉和她的团队也曾受到过一些村民的质疑:这些大学教授和学生能在农村搞科研吗?也就是来看看吧,真的能帮助我们?于银辉团队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做了回答。最终,她和她的团队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受到了通榆县领导干部的认可。村民们真心接受了他们,大娘大妈们更是心疼这些师生们,都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看。炕烧得暖烘烘的,还给师生们准备了新的被褥,白天大妈们把崭新的被褥用塑料袋罩了起来。而她们自己用的被褥却已经很旧了,也不舍得换新的。这些朴实的温暖,让于银辉备受感动。双岗镇镇长去林海村做调研时,看到于银辉团队为羊圈牛舍配置的智能化设备,满是激动和欣慰,千言万语也不知说什么好,他就把党徽小心翼翼地摘了下来送给了于银辉。于银辉当时就像孩子受到了表扬,立刻让学生给她用手机拍了一张胸带党徽的照片。这时,她把科研坚持做到农家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坚持:八百里路风和)“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险夷,履之者知。”科学的环境监控和管理在林海村已经初见成效,但是这份成果着实来之不易。
  东北初冬就会飘起)花,到了深冬时节就会滴水成冰。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于银辉带着她的团队也要频繁地往返在800里的扶贫路上。数九寒冬,冒着零下20多度严寒,于银辉带着她的团队去林海村采集数据。客车在结冰的路面打着滑艰难前行,一次他们坐车还没走到一半,一个轮胎漏气了,他们只能慢慢前行,边走边寻找汽修店。可是当地比较贫穷、落后,再加上天气又冷,根本没有多少人愿意开车来这边,汽修店生意惨淡,关门停业。他们连续走过了好几个村子,敲过了十几个店的门,总算找到了一家能够为他们打气补胎的店铺。学生们欢呼雀跃,而那一刻的于银辉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因为她必须得保证这些孩子们的安全。
  这一路上,于银辉还不时地启发学生,要学以致用,深入中国农村,了解国情民情,不能只坐在实验室。做于银辉老师的研究生就要“上山下乡”,承担比别人更多的困难和路途中的劳累。她语重心长的话语让学生们有所感悟。就这样,于银辉带着他们一次次地采集数据、做研究、研发设备,增强了团队师生每个成员在科技精准扶贫道路上的坚定信心。多少次在羊圈中,在田间地头,在零下20多度的)地上,他们都能克服困难,顺利完成任务。熬过每一个不眠之夜,收获越来越多的坚定与成熟。当他们研发的系统受到村民的认可时,学生们也更多地理解了老师的坚持,体会到吉大人的执著。
  今天,于银辉和她团队的扶贫之路并未停止,前不久养羊的老苗要卖羊,于银辉发现他按照自己的经验无法准确判断哪些羊可以卖、哪些羊不能卖,这又是一个新的问题。下一步,于银辉打算在系统中把智能加入地秤中,使牛羊按周期过秤时,自动记录和统计体重信息,就可以准确地知道哪些羊可以出栏了。从养羊、看羊到卖羊,科技助力养殖户终于搭上了智能化快车。
  扶贫更要“扶志”,于银辉每次下乡,都会给林海村村长带几本通俗易懂的法律事务等书籍,通过前期辅导,又帮他报了长春工大法律事务成人班。每当有人称赞于银辉时,她总是笑笑,“这不是我一个人在扶贫,我的背后有吉大、学院的领导、工会的领导以及通榆县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还有我校各交叉学科精英教师团队的指导,更有我们团队成员的坚定信念”。也正是因为有了很多像于银辉这样的吉大人,通榆科技扶贫之路才越走越顺畅,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