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
他的背弯成了一座桥,他们的背撑起了这座桥。
这是大山里最普通的一天。老牛仍旧在崎岖的山路上摆着尾巴,时不时低下老迈的头,啃起地上的鲜草;孩子依旧挥着黝黑的手,在刚泻出阳光的“黑幕”下行走。
这是大山里最不普通的一天。牛欢欣地吃着食物,孩子蹦跳着向前。不过,山里来了老师了!老师?老师!从城市里来的老师,和原来不一样的老师!
在湍急的河流前等待着的人,就是神圣的受人敬仰的老师。没有热情地打招呼,也没有高傲的眼神。他卷起裤腿,背起一个瘦弱的小姑娘向河对岸走去。冰冷的河水像毒蛇一样缠绕在他的腿上,吐着红信子一般将腿冻得没了知觉。在河对岸,放下小姑娘,交代了几句,又回头去背别的小孩子过河。这样一趟又一趟,天已经透亮。
学生是他跟村民们打了保票才收到的,他保证每天将孩子安全地送回,而“安全”唯一的敌人就是那条算不得宽、却也不小的河。他想了一个晚上,最终决定用自己的背搭成一座“桥”。
他用背搭成的“桥”,每天都要和将殒的月亮告别,和初升的太阳微笑。
他的妻子也来了,也做了一个连基本工资都不一定能拿得到的乡村教师,陪他一同背起了一个又一个人间的希望。这座桥终于成了两座桥。
可是,他也是会老的,岁月怎会给任何一人宽厚的胸膛,让他可以永远年轻?他的腰酸酸疼疼,不要说背,就连弯下都是莫大的考验,腿再也扛不住河流的侵蚀了,像一个瘦弱的工兵再也抵持不住声势浩荡的千军万马。这个男人,只能用苦撑来武装自己。
在他又卷起裤脚的时候,孩子们都不说话了,他们推了最壮实的那个孩子出来。那个孩子怯怯地说:“老师,以后我们不用你了,今天,我们背你过河。”他,这个向来坚强的硬汉,眼里有滴晶亮的东西在闪光,可是他摇摇头,依旧俯下身子。孩子们不乐意了,几个孩子硬是拉着他趴在了最高的那个孩子的背上,前面的孩子拉着他的手,后面的孩子托着他的腰,在漫过孩子半身的水中,一座心灵的桥已经建成。
在这个称为“留守村”的山里,没有一座桥,可是我却看到了无数的“桥”。他用背弯成一座“求学”的桥,他们用背撑起一座“感恩”的桥;他用背弯成“成才”的桥,他们用背撑起“成人”的桥。
付出是最肥沃的土壤,感恩则是它最盛大的花圃。正如,他用背弯成一座桥,他们用背撑起这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