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扶智,以责任的名义———我校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支教团队对接贫困家庭侧记

 五年来,每到周末,由我校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组成的支教团队都会准时踏上前往团山小区的支教之路。团山小区的一户公租房住着李佳悦小朋友一家,李佳悦就是支教团队对接团山社区的帮扶对象。小佳悦今年11周岁,就读于团山小学五年级二班。小佳悦的妈妈李洪艳年轻时在工作中不幸烫伤,面部毁容、双手残疾,丧失了工作能力,所以佳悦一家生活非常贫困,一直依靠低保金生活。小佳悦以前居住在天朗社区,后来社区和政府为其申请了公租房。作为这个家庭的独生女儿,佳悦显得孤单寂寞。

五年的冬来暑往,坚定不移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支教团队自2013年和团山社区对接支教任务以来,冬来暑往,从未间断。五年的温馨陪伴和不懈坚持对佳悦一家形成了莫大的支撑和鼓励。奔赴团山小区佳悦家得辗转两趟公交车,对于习惯周末自在放松的很多人,这种坚持更显得难能可贵。其实,同学们一到周末也想赖床,也想和同学聚会,但是一想到小佳悦兴高采烈、满怀期待的样子,这些念头便立刻打消了。每次支教小组到访,母女俩总是很高兴,小佳悦早早地在门口等待,妈妈准备好了热水和水果。小佳悦看到哥哥姐姐们立刻拿出早就准备好的书本和习题。数学、语文、美术、舞蹈……学生们根据自身的特长分工给佳悦认真讲解、耐心辅导。17级学生孙佳振说:“给小佳悦讲每一道题,我都会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从简单到复杂,把知识一点一滴地传授给她。怕自己讲得不对,百度、作业帮、小猿搜题等各大软件都下载到手机里,随时参考。”佳悦妈妈行动不太方便,很少陪孩子下楼玩儿,只有在哥哥姐姐的陪伴下,妈妈才放心。哥哥姐姐们在天气晴好的时候经常陪她在小区里玩游戏,这是佳悦最轻松快乐的时光。

当一天的支教工作结束时,佳悦总是希望哥哥姐姐们能再多陪陪她。16级车昱珊说:“每次要走的时候,佳悦都特别舍不得我们,坚持送我们下楼,让她回去她也一动不动固执地站在那儿,目送我们直到上车离开。尽管知道我们下周还会再来,可她还是忍不住低声询问:‘姐姐,你们下周还来吗?’”车昱珊每次听到这稚嫩的童音都会感到心酸,她想用力抱紧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告诉她哥哥姐姐们会一直一直陪伴着她长大。

寒暑假同学们不在长春的时候,佳悦妈妈会通过微信把学习问题及时发给支教团队,而同学们也会耐心地一一解答。小佳悦一家对支教团队同学们产生的依赖和信任在五年时间里不知不觉地跨越了时空,深深地扎根在彼此的习惯和情感里。

五年的成长陪伴,启迪心灵.信息工程学院每年拿出800元专项资金支持佳悦的学习生活,这笔钱主要来源于学生活动经费以及部分学生的捐款,有的小物件也出自支教小组自己的零用钱。支教小组总是精心挑选好佳悦学习、生活需要的用品,有时带上一箱牛奶,有时是一个玩偶,或者书籍、DIY水彩画等等。佳悦和所有小孩子一样,盼望着收到有趣的小礼物。得到礼物后,佳悦便迫不及待地拆开,看到水彩画笔,她拿起来就画,鲜艳的颜色涂抹出兴奋的心情。拆礼物的好奇心和满足感一定会是她最美好的童年记忆。

支教扶智,让同学们体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也收获了心灵的成长,更让这些大学生对人生的书写有了新的姿态。15级段少茹坦言,自己大一由河北来吉林求学时,内心十分孤独,很想家。但看到佳悦在生活条件很困难的境况下,依然活泼、乐观,对她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她反省自身,及时调整心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与佳悦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段少茹现在读大三了,已经从支教小组“退役”,不再承担支教工作,但是照顾了佳悦三年,她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佳悦现在还经常问起段少茹姐姐,段少茹也准备近期再去看看小佳悦。17级刘书妍表示,通过参加支教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帮助他人的快乐。17级郭强说,佳悦间接地教会了他们这群大学生所缺少的东西,也让他意识到了自己在认知上存在的某些错误观点,开始思考今后大学生涯中需要加强改进的地方。

做佳悦的守护人,看着她长大,学生们体验到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17级胡紫晔说,有一次佳悦胖胖的小手攥着一把糖果,一人分一块,虽然很小,但是真的甜到心里去了。佳悦没有太多机会像其他同学一样在爸妈的陪伴下走天下行万里路,但受哥哥姐姐们的影响,她有一个想看看大学校园的小小心愿。这一天,哥哥姐姐带着佳悦来到了她一直心驰神往大学校园。佳悦在操场上奔跑、在报告厅驻足、在食堂就餐、在实验室里看实验……特别高兴。哥哥姐姐带着佳悦放风筝,风筝在他们的手里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当佳悦跑累了,15级姜昊用纸巾擦掉了她脸上的汗水,佳悦说了声谢谢。一声“谢谢”让姜昊感慨万分,他像长辈一样十分自豪满足地说:“佳悦长大了”。

支教小组为佳悦的小小世界开启了一扇明亮的天窗,“大学”两个字在她的世界有了真实的分量,这里有无数的哥哥姐姐们青春正当时,强大的能量蓄势待发。一颗深埋心灵土壤的种子因为一缕阳光的照耀而茁壮成长。

五年的平台建设,实践育人.支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行动,更是一种经历,一种磨砺,一种人生的财富。信息工程学院一贯重视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形成志愿服务教育机制,打造实践育人协同体系。信息工程学院分团委书记刘晓棠一直具体负责对小佳悦的志愿帮扶工作,几年以来,负责帮扶的学生一批又一批离开了学校,走上了工作岗位,刘晓棠又开始在新入学的学生中筛选和培养合适的接替者。刘晓棠认为,实践育人是一个协同体系,社区帮扶和志愿服务是实践教育协同体系的重要环节,它能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做到与社会观察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感悟国情社情,在实践中成长成才。把思想政治教育、技能训练等多种素质能力融合起来,构成协同推进实践教育的强大合力,使这种合力形成长期的、稳定的教育机制,确保各类学生实践活动取得实效,是刘晓棠老师多年来从事学生工作的追求和愿景。

支教团队由信息工程学院两会学生干部带头,挑选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学生轮流组成,团队特别注重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每个参与的学生都把支教当作一件严肃而庄重的使命。他们将看似平淡无奇的支教帮扶书写成了一段璀璨夺目、坚如磐石的多彩岁月。价值与信仰的塑造和践行也许就始于对某个承诺的经年兑现,只有对责任的虔诚和纯粹才能与青春梦想相匹配。

五年的时间,一路的陪伴,佳悦从一年级的小不点儿长成了如今五年级的大姑娘,被人关爱着也学会了关心别人;这个贫困的小家庭更感受到了集体的强大和社会的温暖。这份陪伴在佳悦的长大岁月里也许只是一瞬间,但清浅年份里她始终拥有一份特殊的厚重情感。

在未来的时光里,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支教团队将继续在积淀与坚守、使命与担当、光荣与梦想的道路上扬帆远航。


图片列表:

PDF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