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钩沉‧北华往事
回顾北华校史上的新闻人与新闻事———
办学办报两相宜
编者按:2019年是北华大学合校20周年暨办学传承113年。本报从即日开辟“校史钩沉·北华往事”栏目,钩沉校史,挖掘掌故,促进校史文化精华薪火相传,提升师生对学校百年校史的荣誉感和对长期办学成就与文化积淀的自豪感,进而提升学校的美誉度和文化形象。本期推出第一篇:
今年11月8日,是第19个中国记者节。这一天,新闻像每天一样在发生,记者在自己的节日里依然奔波在路上。在路上、在现场———这就是一个记者应该担负的新闻使命。今年记者节前夕,我接受了学生记者的采访,回顾了校报3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某种程度上说,学校的新闻史就是学校历史的缩影。我们有理由在这个节日里,忆起校史上与新闻有关的先贤们。在一个多世纪的校史上,他们用一件件新闻作品、用职业情怀和爱国胸怀,描绘了这个学校和这片土地百年精神长卷的不朽图画。
早年的报与刊
钱来苏(1884—1968),浙江杭州人,生于吉林省梨树县,1907—1908年曾任教于吉林初级师范学堂(后改为吉林两级师范学堂,系我校合并组建前原四校之一吉林师范学院的最早前身)。他与友人在吉林创办了《吉林日报》,启发民智,宣传反清革命思想。这是吉林省近代历史上最早的报纸之一,在新闻史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钱来苏参加过辛亥革命,参加过抗日活动,赴延安后与林伯渠等人组织“怀安诗社”,又被誉为“延安十老”之一,这些,都凸显了他早期新闻活动的社会价值。
民国成立后,吉林两级师范学堂改称为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友会杂志》(后改为《校报·校友会报》)应运而生。这份创办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的报刊,是反映我校早期办学历史的重要资料。在1922年出版的《校友会杂志》第二辑中,时任校长吴玉琛发表了《改良吉省政治意见书》一文,是他在1919年秋参加全国教育联合会在山西召开会议途经北京,时值吉林三杰之一徐鼐霖准备任职吉林省省长,利用旅居之暇写成的。这篇文章发表在第二辑中,证明第一辑可能是在1919年之前出版的,也可能就是校长吴玉琛一手创办的。吉林著名士绅和报人松毓、著名书法家善元曾为该刊题签。《校报·校友会报》一直出版到伪满年间。一师还曾与吉林其他八校联办过《吉林学生》。
孙宗尧(1895—1985),名绍堂,吉林希天医院创始人、院长,著名的爱国医生。他在百忙之中一直担任省立一师等学校的义务校医,定期为各校学生检查身体、预防注射、讲解人体生理和卫生知识课等。1925年,希天医院创办了《卫生月刊》,深受各界欢迎,直到“九一八”事变后才被迫停刊。1928年6月,孙宗尧又创办了一所院校相结合、以院养校的吉林私立济仁助产学校,这就是我校合并组建前原四校之一吉林医学院的前身。此后20年中,该校为东三省培养了17期共600余名接生员和百余名医生、护士和药剂师。
回顾往事,恐怕难以说清,他们究竟是学校早期新闻媒体的创办者,还是学校历史的创造者?
校报的前世今生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全省各高校的校报集中创刊。《吉林师院报》创刊于1981年10月,共出版212期;《吉林林学院报》创刊于1985年4月10日,共出版125期;《吉林电专报》创刊于1986年3月12日,共出版83期。以上三种校报均在1998年末取得国内统一刊号。《吉林医学院报》创刊于1985年9月1日,1989年4月20日出版第10期后停刊。
1999年6—7月,随着四校合并时间的临近,原《吉林师院报》《吉林林学院报》《吉林电专报》相继停刊。1999年9月,北华大学成立后,分四个校区办学,因宣传工作需要,由原《吉林林学院报》编辑部负责,吉林师范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校(院)报编辑部有关人员共同组成临时校报编辑部,以《吉林师院报》刊号编辑出版《北华大学报》(北华大学成立专刊)两期。
《北华大学报》于1999年10月20日正式出版创刊号,刊期为半月刊。2005年10月13日,学校在宣传部增设校报编辑部(科级建置)。2001年、2005年、2010年、2013年、2015年,校报编辑部多次被评为吉林省高校优秀校报编辑部,历任编辑王力、肖立新、张宇多次被评为吉林省高校校报资深编辑、优秀编辑。在吉林新闻奖、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吉林省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取得了突出的办报成果。截止到2018年11月10日,共出版357期。
翻阅30年来校报的合订本,就如同翻阅一部厚重而深刻的史书,而那些为新闻流淌过无数汗水的采编人员,也一并载入史册。
源自校园的名刊
与校报创办的同时,校园里也诞生了两份全国著名的期刊(包括姊妹刊)。一个是由原吉林师范学院院长邵守义教授创办的《演讲与口才》,一个是由原吉林林学院旅游公关系副主任任绍伟创办的《幽默与笑话》。
邵守义(1937—2009),吉林省东辽县人,1959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吉林师范学院院长、《演讲与口才》杂志社社长、主编、吉林省社联副主席等职务,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三育人”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83年,他创办了《演讲与口才》杂志,不久,该杂志便以其方向的正确性、内容的实用性和体制的先进性而跻身全国名刊之林,多次被评为全国十佳期刊,并列全国期刊排行榜第一名,成为全国期刊界的一面旗帜。此后他还相继创办了《竞争与风险》、《做人与处世》等刊物,因此,被誉为“中国报刊界的拼命三郎”和“期刊界的改革家”,并被评为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
任绍伟,1957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后任教于吉林林学院。1994年,他利用学术论文和专著《幽默说笑101法》、白话本《笑林广记》的2.1万元稿酬创办了内部期刊《幽默与笑话》,添补了全国此类期刊的空白。1998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幽默与笑话》杂志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同时,任绍伟被调入吉林省新闻出版局,任幽默与笑话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此后,他又兼任《启迪与智慧》、《拳击与格斗》杂志社社长、主编。目前杂志总发行量超过3000万册,居全国同类期刊首位。2006年,任绍伟获“全国新闻出版先进工作者”称号、首届吉林省新闻出版奖优秀人物奖。《幽默与笑话》杂志2002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连续两次被评为“北方(十省市)十佳期刊”;连续10年5次被评为“吉林省十佳期刊”、“吉林省名刊”。
谈到与学校有关的名刊,不能不说到《中国国家地理》。这份国内外知名的期刊执行总编、主编单之蔷也是北华校友。单之蔷原名单志强,1957年生,1977年至1979年就读于原吉林省林业学校(1978年升格为吉林林学院)数学专业,198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曾任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部记者,《时尚·先生》杂志副主编,1997年至今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主编。他把一本以中学生为主体读者的科普杂志《地理知识》全面改版,后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自此,这份杂志的发行量一路飙升。现在,《中国国家地理》已成为中国期刊界最有实力的名刊之一。
邵守义、任绍伟、单之蔷,无疑代表着校园新闻人的一种境界和一种理想。近年来,新闻事业后继有人,《北华大学报》已有近百名学生记者毕业后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和《中国青年报》等国家级和省级新闻媒体工作。
追寻北华大学校史上的红色记忆———
从省委党校到政治训练班
编者按:2019年是北华大学合校20周年暨办学传承113年。本报从即日开辟“校史钩沉·北华往事”栏目,钩沉校史,挖掘掌故,促进校史文化精华薪火相传,提升师生对学校百年校史的荣誉感和对长期办学成就与文化积淀的自豪感,进而提升学校的美誉度和文化形象。本期推出第二篇:
从9月初到10月中旬,按照学校党委安排,我和本校两位党务工作者一起到省委党校参加全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习。9月3日上午,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建校70周年纪念大会暨2018年第三学期开学典礼在党校礼堂举行,本学期6个主体班次的学员共同聆听了省委书记巴音朝鲁的讲话。适逢校庆,我们这批学员深感幸运、备受鼓舞。
巴音朝鲁书记在讲话中回顾了省委党校的建校历史。1948年5月5日,省委党校在吉林市“东局子”师范学校(北华大学合并组建原四校之一吉林师范学院的前身)校址举办第一期训练班,637名基层干部在极其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开展了为期5个月的培训,为完成土改、发展生产、支援前线输送了第一批骨干力量。以此为标志,中共吉林省委党校正式诞生。直到1949年,校址迁移到八百垄吉林大学旧址,吉林师范学校的前身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32年至1934年曾在此办学。
开学典礼后参观校史展,观看专题宣传片,内心里的亲切感与激动感愈来愈强烈:原来吉林省委党校和北华大学校史有过这样不可忽略的交集。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吉林将军达桂奏办师范学堂。这是清末废科举以后吉林省兴办的第一所新式学校。此后由初级师范学堂相继改为两级师范学堂、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堂。民国初年,改为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吉林法政专门学校成立之前,一直是吉林省内的最高和最著名的学府。抗战胜利后,改为吉林师范学校。
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长期在吉林市“东局子”办学。“东局子”,即洋务运动时期,苏州籍收藏家、金石学家、吉林边务帮办(后升督办)吴大澂创办的近代东北第一座军工厂———吉林机器局旧址。这里生产的军火在支援甲午抗日战争和吉黑两省抗御沙俄入侵东北的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庚子事变中,沙俄入侵吉林,捣毁了吉林机器局。1905年,旧址上改建吉林造币局。1909年,吉林方言学堂并入初级师范学堂,改成两级师范学堂,并迁入“东局子”办学。
省立一师具有优良的国学传统,国学大师高亨、历史学家蓝文徵、古文字学家魏际昌、语言文字学家孙晓野都是从这里毕业的。高亨、蓝文徵、马庆霱毕业后,相继考入以“四大导师、七十二弟子”著称的清华国学院,在人文学术界一时传为佳话。
省立一师还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辽宁省委书记郭峰、吉林省长于克、北京大学校长陆平、吉林省副省长张文海都曾在这里就读,并参加地下党团组织,从事抗日救国活动。一批师生在国家危难之际投笔从戎,走上抗日前线,牺牲在抗日战场。在民政部于2014、2015年分两批公布的抗日英烈名录中,就有5位一师学子。省委党校在这个校园里诞生,绝不是偶然的。这次党校研修期间,我们全体学员到通化重走抗联路,重温革命先辈包括校史人物可歌可泣的峥嵘往事,内心感受尤为强烈。
开学典礼之后,我们全体学员观看了省委党校70周年校庆专题宣传片,其中出现了许多吉林机器局内的老房子照片,那正是已消失多年的吉林师范学校的校园建筑。1997年前后,我到吉林机器局旧址寻访考察时,曾经亲眼见过这些老房子。遗憾的是当时没有带上相机,也就没有留下照片。
就在吉林省委党校诞生的第二天,东北行政委员会将吉林工科职业学校划为直接管辖,改为吉林工业专门学校(北华大学合并组建前原四校之一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也是北华大学校史上举办高等教育的开端),当年11月正式开学。当时学校除工科教育外,主要任务是为解放战争和东北人民的和平民主建设事业培养干部。
1948年8月至1950年8月,吉林工业专门学校受东北工业部的委托开办了3期政治训练班,每期为时半年,是以学习政治理论、方针、政策为主的短期训练班性质的干部学校,3期共培训3200余人。其中包括1949年2月平津解放后,原长春大学、东北大学工学院和其他大学,以及先修科(大学预科)流亡到关内的学生,由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接管,委托吉林工业专门学校培训,考察历史,进行政治教育。该政治训练班经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教育处确定为大专班,学校定名为特修班,以便和当时在校的高级职业学校班级(中专班)相区别。
第二期政治训练班于1949年8月结业,原大学高年级学员服从组织分配参加了工作,二三年级的学生转入东北工学院继续学习专业。一年级及大学先修班的学员,有转入东北工学院和安东科学院预科学习的,有70多名年龄较大的学员留在本校电机、机械两个科专设的特修班(大专)继续学习电机专业至毕业。第三期政治训练班学员结业后也编入专业班学习。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原国家人事部副部长程连昌在这一时期就读于吉林工业专门学校,时任校长阎沛霖后来成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
吉林省委党校在吉林师范学校的诞生,和同一时期在吉林工业专门学校举办的政治训练班,共同凝结成北华大学校史中一段红色的记忆。
回望北华大学的办学源头———
晚于京师大学堂而早于清华学堂的吉林师范学堂
编者按:2019年是北华大学合校20周年暨办学传承113年。本报从即日开辟“校史钩沉·北华往事”栏目,钩沉校史,挖掘掌故,促进校史文化精华薪火相传,提升师生对学校百年校史的荣誉感和对长期办学成就与文化积淀的自豪感,进而提升学校的美誉度和文化形象。本期推出第三篇:
我校是1999年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而成,是一座年轻的综合性大学,但其办学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吉林将军达桂创建的吉林师范学堂,民国初年改为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是当时吉林省最早的一所师范学校,至今办学传承已达113年。
清朝末年,清政府为挽救国势,逐步实行所谓“新政”,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废科举、兴学堂。但兴学要靠师资,地处边疆的吉林省,师资尤为缺乏。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间,吉林将军达桂曾“遴派士绅赴日本学习速成师范,以应急需。然少数之培植不足供多数之取求”。所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又奏请在吉林崇文书院旧址(位于船营区久远胡同,今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南侧)创建吉林师范学堂。
奏折称:“惟查振兴学务,固以多立蒙学为初基,而造就教员,尤以先设师范为要义。吉林省城以及各府厅州县所有蒙小学堂,虽已次第兴办,而教员悉非学堂出身。举凡管理教授,诸多迁就,实非作育人才实事求是之道。有鉴于此,亟思兴立师范学堂。”
吉林师范学堂创建的时间,比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1898年创办)晚8年,比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1911年创办)早5年。首任学堂监督(校长)为黄守琮。“招完全科,简易科学生各一百名,分班肄业”。第一批简易科学生受业半年,于1906年冬天毕业,“派赴各属充当教员”。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夏,师范学堂内开办附属小学校,招收初等、高等第一班,每班学生40名。
宣统元年(1909年),吉林巡抚陈昭常将位于吉林机器局旧址(俗称“东局子”)的外语学堂(原方言学堂)并入师范学堂,同时增设了优级部,改办为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次年,初级师范学堂迁入吉林机器局新校舍,结束了在崇文书院旧址办学的历史。这一年,省内各地都陆续设立了师范学堂,吉林两级师范学堂又改称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堂。
宣统元年九月十二日(1909年10月25日),吉林两级师范学堂向刚刚成立的省图书馆移交图书181种,书目清单至今仍保存在省档案馆里。一部分是普通古书,如《尚友录》《通鉴问答》《咸同东华录》等,大部分是当时使用的教科书,如《修身》《国文》《蒙学》《历史》《地理》等。可惜的是,宣统三年四月初十日(1911年5月8日),图书馆因“火烧船厂”受到株连,房屋和书籍均被焚毁。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师范教育令》和《师范学校规程》,对旧教育进行改良,学堂改称学校,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堂改名为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修业年限仍为5年,监督、学长改称为校长。以此为开端,学校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922年,师范学校修业年限由5年改为6年,其中前后两段可以分别设立,称为前期师范学校和后期师范学校。随后又把后期师范定名为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3年;前期师范为简易师范学校,招收高小毕业生,修业年限4年。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分为前期师范和后期师范两部分,修业年限均为3年。前期师范招收高小毕业生,不分科;后期师范招收前期师范的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分文科和理科,培养目标是初小和高小教师。其中成绩特别优秀的,也有做中学教师的。
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民国前期吉林省内的名校和强校,而且一度是最高学府。当时学校师资力量较强,有不少当时名流,如教务主任唐庚、训育主任刘址舆、体育主任付敬儒等,特别是校长张寿昌热心教育,在省内教育界有较高声望。学校培养出了高亨、蓝文徵、魏际昌、孙晓野、陆平等一批国学大家和名人。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革命传统也是在这段时期形成的。
伪满年间,学校一度更名为吉林省立吉林师范学校、吉林师道学校,抗战胜利后恢复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名。1948年3月吉林市解放后一度合并、改建,年底复校,称为吉林师范学校。1951年增设大专部,扩建为吉林师范专科学校,举办高等教育;1958年升格为吉林师范学院,开始举办本科教育;1984年举办留学生教育,北华大学合并组建后举办研究生教育。
1952年底,学校在江南(今北华大学南校区)建成新校舍,从此成为吉林省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个重要地标。从学堂到学校、从学校到学院、从学院到大学,这个校园的历史也是吉林省高等教育发展史的缩影和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