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教师王伶春办纪实摄影个展

12年牵挂大凉山 镜头间流泻真情

我校教师王伶春办纪实摄影个展


12年牵挂大凉山 镜头间流泻真情


本报讯(记者 王乐  全媒体 信国栋 摄影报道)12月30日,我校退休女教师王伶春纪实摄影作品展暨报道摄影画册《牵挂》首发仪式,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晴川艺术馆开幕。活动由湖北省摄影家协会、湖北省女摄影家协会、汉商晴川艺术馆与我校联合主办。

中国著名摄影理论评论家、“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丁遵新、著名记者范春歌等摄影界、传媒界名家和学校党委书记李海燕、副校长杭勇敏,共同为影展揭幕剪彩。

此次展览从王伶春老师12年之内5次到怒江大峡谷,3次深入独龙江秘境深处,先后拍下的数十万幅照片,写下的10多万字采访笔记中精心选取了10个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展览中选取了彩色和黑白图片,彩色还原了偏远山区仍然艰涩的生活现状,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黑白抽象了现实,又给生活注入了纯净和理性,在展览中相得益彰。

10多年的时间跨度,记录的是历史,是改革开放的阳光轨迹,也是王伶春老师的心路历程。

了解王伶春老师的人都知道,刚一退休,王老师就决定要到穷困山区“支教扶贫”。对于这一善举,年轻人都需要极大勇气,而年过六旬的王老师,居然说服组织支教的主事人,让她作为“超龄”志愿者加入年轻人的支教队伍,到穷困山区小学任教。一切都是自费,备课、上课、辅导、家访,包括烧火做饭,起早睡晚,王老师一干就是半年。告别时,她班上的学生要请她吃一次鸡,如果她拒绝,他们就要集体下跪。支教归来,每逢儿童节、彝族年,她还专程带礼品去看望他们,为的就是给穷困山区的学龄儿童尽一份心力,也是为了留下穷困山区教育现状与发展的真实镜头影像。

王老师支教归来介绍说,10年前进山,公路尚未完全修通,有时只得搭乘顺路的农用三轮拖拉机。山路崎岖,有一次车子翻在路边,下面就是悬崖峭壁,算是捡回一条命。她时常住在村民家中,与他们同吃同住,和他们交朋友,亲如家人。寄居山民家时,城市女性最难以忍受的虱子、跳蚤,她都熬过来了。 

除了克服物质、体能方面的困难以外,在器材装备、摄影技艺、纪实的手法与要义诸项,她也都下过一番功夫。

中国著名摄影理论评论家丁遵新评价到:“《牵挂》的影像素质已臻上乘,尤为难得的是亲切感,生活气息浓郁,仿佛都是为自己家人拍的生活照,作者仿佛就在他们中间。近距离、面对面拍摄,她的真挚和亲和力,使极少上镜的山里人,在镜头前个个神态生动,谈笑自若。这就叫功夫。”   

在开幕仪式过后,主办方为影展及《牵挂》一书专门召开了学术研讨会。中国著名摄影理论评论家丁遵新在会上评价说:“女摄影家王伶春的情怀在于她的超人之举:一名城市女性,大学退休教师,年过花甲,选择了社会人文纪实,以地处深山腹地,交通极为不便,人迹罕至的怒江、独龙江地区作为拍摄重点,堪称‘独行女侠’。”

著名记者范春歌评价说:“作为摄影者,太多人只是冷眼旁观,有些人顶多只是忠实记录,而王伶春老师,用爱真正地走进了大凉山这些孩子们的心里!”

与会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作为报道性纪实摄影,《牵挂》文字翔实,可读性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面女的系列报道,具有十分珍贵文献价值。

据了解,王伶春老师从我校退休以后才开始接触摄影,却凭借着自己心中的热爱和坚韧的品质,不断在实践中成长。先后成为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中国女摄影家协会、湖北省女摄影家协会、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其作品以纪实摄影见长,多次在省内大赛中获奖,2011年在湖北省举办“猴的天地”联展,2014年《独龙人》在平遥参加国际摄影展。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展出至1月14日,喜欢摄影和心系山区的朋友们不要错过。


图片列表:

PDF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