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到南 爱是一种接力
记我校朝阳爱心志愿服务队
10 年,3000 公里,37 个小时的硬座火车。这就是朝阳爱心志愿服务队与大山深处的约定。自2007 年 12 月成立以来,已有来自学校软件学院、政府管理学院等二十几个学院成员 800 余人,累计20 次前往陕西省、四川省、贵州省等地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帮扶贫困山区学生已达 2000 余人次,资助特别困难学生累计 700 余人,捐助爱心基金超过38 万元。截至目前,服务队累计志愿服务时间已达到 10 万小时。
从北到南,从带队老师到参与学生,从老朝阳人到新朝阳人,爱始终在接力。朝露孕育希望,阳光照亮梦想。朝阳爱心志愿服务队,始终在路上。
播撒爱的种子:志愿精神在校园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团委副书记彭湘棋老师与西语学院团委副书记于洋老师在听了上期领队老师的新的分享后一拍即合,决定去做这件有意义的事。
“坐上两天两夜的硬座,从哈尔滨去贵州省。虽然一路上很累,有些同学都拿着睡袋钻进硬座底下的空儿里休息,但大家都互相依偎着,谈笑着,精神状态都十分饱满。”讲起去支教的场景,于洋老师仍记忆犹新。服务队所有的队员都是志愿参加服务,自费参加支教活动,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院、甚至不同的国家,只为了同一个目标。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实现了青春的梦想,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青春的誓言,用自己的热忱浇灌了青春的无怨无悔。
不少队员都连续参加了好几期的朝阳爱心志愿活动。尽管自己也不过是二十出头的大孩子,却始终坚持去守护遥远大山里的孩子们。曾任校朝阳爱心志愿服务队队长的 2012 级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学生张玥曾经连续四期参加过支教活动,谈到陪伴大学四年的组织,她深情地写下寄语,“从参与者,组织者,再到追随者,朝阳,我们一直在路上。”
这是许许多多朝阳人的真实写照。在懵懂的时期初遇朝阳,在朝阳中锻炼成长,再将这份收获传递给更多新朝阳人。作为学生自发组织的志愿组织,朝阳爱心志愿队坚持传承和传递着历久弥坚的朝阳精神,在校园里撒播着爱的种子。
朝阳爱心志愿队共分为宣传部、活动部、爱心部、外联部、秘书处五个部门。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纪律严明,维持着志愿队的正常运转秩序。每年寒暑期都会组织 30 余名队员历经 37 个小时的硬座火车、超过 12 个小时的长途汽车赴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凯里市从江县停洞镇加哨村加哨小学、东岑村东勤小学和九曰村九曰小学进行支教。所有报名参加支教活动的学生都会经过严格的多轮选拔。选拔不仅包括对学生知识水平的考察,也有针对山区环境相对较差而设立的体能测试,力求让爱心志愿服务队发挥更大的作用。
让爱生根发芽:志愿服务走进大山相较于距离较近的志愿活动,朝阳爱心志愿服务队本身有着条件艰苦、距离遥远的特点。多次带队参加志愿活动的于洋老师和彭湘棋老师也深刻感受到了不同。“那里的冬天特别冷,室内也没有暖气”“全校就男女两个厕所,厕所还都是在室外的旱厕”“那十五天,都睡在床板上的睡袋里”从两位老师的只言片语里,不难想象到志愿活动背后所遭遇的生活挑战。尽管如此,两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说了同一句话,“十五天实在是太短暂了。”
十五天的时间里,朝阳爱心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除了讲授数、语、外等基本课程外,还开设了励志教育、礼仪指导、音美体拓展、职业生涯规划等在孩子们看来十分新鲜的课程。在支教活动中,志愿者们还要轮流到孩子们家里进行家访。尽管有时因为语言的障碍,沟通时还需要当地人进行翻译,可家长们总爱拉着志愿者们聊一聊。赶上饭点儿了,家长们也总是热情地招呼队员们来家里吃饭。在跨越两千多公里的自然亲密的交流中,也可见朝阳爱心志愿服务队十年付出的印记。十年,赢得了远方的信任与爱。
初到沙柳村,彭湘棋老师坦言有些不适应。一方面,来自于陌生的环境;另一方面,来自于孩子们“过度”的热情。志愿者们通常只有中午一小段的午休时间。可孩子们总会缠着志愿者们做游戏。这无形中也给一天忙到晚的志愿者不小压力。可当了解到孩子们的现实情况后,心疼胜过了所有身心的疲累。大山里的孩子们生长环境相对封闭,父母又通常不在身边,就连学校里的老师也大多年龄偏大,志愿者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可能就是他们每年最盼望的玩伴了。
多少志愿者是被那一双双清澈单纯的眼睛打动了,而选择一次次奔赴贫苦的大山。初见孩子们小手上布满的冻疮,于洋老师感到触目惊心。在采访中,于洋老师展示了一些关于孩子们的照片。附近村子的孩子们来上学时,通常要在泥泞的土路上步行一两个小时。志愿者们去家访时,往往一走完,裤管上、鞋子上都沾满了烂泥。班级里成绩总保持在前三的女孩子,家里的陈旧木屋连门都没有。大山连绵无尽,朝阳爱心志愿服务队就像是射进大山里的一道阳光,拨开封闭,迎来希望。
这样想来,十五天又如何不短?遗憾一己之力的薄弱,希望能够将这份支援爱心传递下去。所以才有了队员们一次次的奔赴。十年,多少朝阳人离开,又有多少朝阳人来到。一张张大同小异的年轻面孔背后跳动着同样的志愿爱心。哪怕天寒地冻,路遥山长,只要爱心不断,志愿服务就能在远方生根发芽。
爱心持续发力:志愿活动行在路上一直以来,黑龙江大学朝阳爱心志愿服务队所
有队员秉承“团结、友爱、平等、奉献”的志愿精神不断努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服务队本着“以小我之微光,聚大爱之无疆”的理念,开设“三元爱心基金”以及“点对点爱心基金”,截至目前,累计爱心基金 38 余万元。
在黑大朝阳爱心志愿服务队的微信公众平台上,还可以看到“温暖予希望”系列的介绍。朝阳爱心志愿服务队通过介绍相关贫困儿童,筹集社会物资,以求给孩子们提供更多帮助。在最新一次的支教活动中,宣传工作共发微博 40 篇总浏览量 154683 次,共发推送 40 篇总浏览量 18390 次,网盘音像资料61.04G。正是出于对孩子们的真切关心,朝阳爱心志愿服务队力求将每个细节都做到完美,让更多人了解到大山深处的故事,让爱更好地落地。
黑龙江大学朝阳爱心志愿服务队除每年寒暑假前往贵州贫困山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外,在日常课余时间也扎实地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包括朝阳课堂、远程英语课堂及儿童医院志愿服务。
不少志愿者在回校后仍和支教小学的孩子们保持着联系。孩子们有时候打来电话,也许什么都说不出来,但那份无言的思念往往令志愿者们更为动容。彭湘棋老师的微博里记录着支教的过程。有一张小小的纸片上写着孩子稚嫩的话语,“棋哥对不起,我不该对你冷漠,请原谅我好吗?”15 天的接触,志愿者们的倾心付出收获了孩子们的认可。在离别的时候,不少孩子都给志愿者们送上了小礼物。于洋老师的办公桌前至今还挂着孩子亲手编的手链……爱的接力是相互的。朝阳爱心志愿服务队以爱奔赴远方,远方的人们也以爱回馈。在良性的志愿服务互动中,朝阳爱心志愿服务队走过了十个年头,并以越加丰富和有效的模式践行着志愿服务的誓言。
十载风雨兼程,十载砥砺前行,泪水与汗水让这支队伍不断壮大,无私与奉献让这支队伍更加成熟。十年来,服务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志愿者,先后荣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全国优秀志愿者”,“黑龙江省优秀青年志愿者”,“黑龙江省道德模范”等荣誉。服务队连续六年被评为“黑龙江大学优秀志愿服务队”,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奖”、黑龙江省道德模范群体、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银奖等各级奖项 19 项。多年来,新华社、人民网、东北网、《黑龙江日报》、黑龙江卫视台、《哈尔滨日报》、《生活报》、《新晚报》等省内外主流媒体纷纷报道服务队事迹。
过去固然可傲,志愿服务的脚步从未停下。朝露孕育希望,阳光照亮梦想。爱心助推成长,心灵闪烁光芒。朝阳爱心志愿服务队,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