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外专:我记忆中最闪光的年代
访我校校友、中国前驻俄罗斯大使李凤林
五月,北京,细雨蒙蒙的早上,我们来到李凤林大使家。见到来自母校的我们,李大使和夫人孙敏(同为我校校友、原商务参赞)都分外开心,不断问起学校的人和事,热情地带着我们在家里各处参观。套娃、伏特加这些家里摆放的物件无一不在诉说着他与俄罗斯的不解之缘。而在李大使的书房里,我们着实被震撼了,不仅是一整面墙的书架上都摆放着满满当当的涉俄书籍、各类群书,更有他在为我国三代领导人担任翻译期间所拍摄的珍贵合影。面对着这位毕生致力于翻译与外交事业、数十年周旋于中俄两国的利益与矛盾之间、为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贡献的老校友,我们心怀着无限敬意,就这样开始了交谈。
勤勉笃信 潜心求学镌刻往昔峥嵘岁月
1950 年 4 月,15 岁的李凤林和 4 名同学从长春第四中学经选拔被保送到哈外专预科学习俄语。这是哈外专第一次招收预科班,当时的学制是在预科学习两年,再进入本科学习三年。入学后,王季愚校长和赵洵副校长专门看望了同学们。
“我们主要学习三门课,俄语、政治和语文。作为主要科目,俄语的教学设置和安排都极其独特——每周上课五天,其中有四天是俄语课。从第一天开始,我们俄语课就由俄罗斯老师讲授,课堂交流全部用俄语。开始我们什么都不懂,就从最基础的 A、Б、B 开始学,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师生之间已经能用俄语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了”。
“除此之外,我们每天都要进行‘听写’ ‘复述’ 练习,在课堂上组织情景对话,学校也会开展演讲比赛、俄语会话周等活动……”,“哈外专很多教学方法在当时都是别具一格的,即使放在当代也依然有很多很出色、很出彩的内容,它的确在短期内培养出了一大批国家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当时教授我们语文的是周艾若老师,给我们用的不是普通的大学统编教材,也不是高中课本,而是他自己编写的教材,其中选取了很多著名作家的作品,那时的条件没有打印机,只能自己用蜡版刻出来印,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每个人都很刻苦,努力学习、相互竞争,就怕自己被落下,拖班级的后腿”,回忆起求学的快乐时光,李凤林大使的脸上洋溢着微笑。
1953 年 6 月,李凤林和他的同学们预科结业后,在本科只学习了一年就提前毕业了,毕业证上注明“提前四学期毕业”。填写毕业分配志愿时,他和所有同学都郑重写下“服从组织分配”6个字,“这是真心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发自内心的写照”,李凤林认真地说。
坚定信念 纵横捭阖创造外交不朽神话
1953 年下半年,留校任助教不久的李凤林接到学校通知,将派包括他在内的 5 人赴苏联读研究生,提高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而在此之前要参加全国统一考试。面对他们从未系统学习过的中国文学,5 个人都犯了愁。“当时大家还都是十七八岁的孩子,校领导看到了大家的难处,由王季愚校长亲自给我们上了中国文学史课,我们也都很争气,全部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了”,李凤林说。
1955 至 1958 年,李凤林在莫斯科大学语言文学系做研究生。期间,他刻苦学习,大约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考完了学校规定的五门科目,立即又进入准备论文阶段。他早上 6 点起床,换乘公交车赶到列宁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晚上 7 点离开图书馆,中间只简单地吃份快餐或者买个面包,而回到宿舍他又接着开始晚上的功课——大量阅读苏联作家的小说,有时凌晨 2 点以后才入睡。他每天都是如此,没有任何节假日,一年多以后,视力下降,不得不戴上了近视眼镜。
1958 年 6 月,李凤林被中国驻苏联使馆临时调去参加一项工作,结果因工作需要,同年 10 月被正式转为使馆工作人员。自此,他开启了 40 年的外交生涯:长期担任国家领导人翻译;在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历任副处长、处长、副司长,中苏谈判办公室主任;在驻苏联大使馆历任随员、三等秘书、二等秘书、一等秘书、公使衔参赞、公使;1988 年起先后任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兼任摩尔多瓦)、俄罗斯大使。
40 年间,他走过了职业外交官的全部台阶,见证了几代人为中苏边界谈判的艰辛努力。他凭借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智慧,极其巧妙地周旋其中,确保了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度和一个幅员最广的国度之间保持和平,为世界人民友谊的巩固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无数风云事迹不仅成为了黑大人眼中永远的神话,更是成为了众多外交人员眼中的神话。
1998 年,李凤林从中国驻俄罗斯特命全权大使的岗位上退休返回祖国,自此退出了外交第一线,但仍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和学术活动,继续为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为指导和培养新一代接班人而努力工作。
在黑龙江大学 60 周年、70 周年校庆之际,李凤林放下一切工作回到了让他魂牵梦萦的母校,再次踏上这片黑土地,回忆起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看到母校蓬勃的发展,校园里莘莘学子们青春洋溢的面庞,他内心的激动无法用言语表达。“70 周年校庆的时候,我在学校和周艾若老师相遇,那是时隔 60 年后的再相见,我深深地向他鞠躬,热烈地拥抱周老师”……
拳拳之心 至真至情倾尽全力回报母校
“完成莫斯科大学的学业后,因工作需要,组织安排我去使馆工作,而对我个人来讲,却一直为没能重回母校任教感到愧疚”,李凤林说。作为学校校友,他传承黑大精神血脉,对母校心怀感恩,始终尽己所能地回馈母校,谱写出一曲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爱校之歌。
他全心全意关注母校发展,关心母校师生和教育教学效果,并为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自 2011 年后,他连续多年每年回校工作一段时间,每次回校都一定会单独与俄语学院、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院、中俄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座谈交流,现场指导对俄办学工作;与俄语学科李锡胤教授、华劭教授、郑述谱教授、金亚娜教授、李传勋教授、张家骅教授、邓军教授等教师进行座谈,听取大家的意见,畅谈学校俄语教育教学工作;热切关心俄语
学科青年教师、工作人员的工作与生活,竭尽所能地给予帮助。他还会与校领导进行座谈,经过前期认真地调研和考察,真心实意地为学校对俄办学工作提出中肯建议。
他把自己一直珍藏的当年在莫斯科大学留学时购置的经典语法著作、做过笔记的重要资料、文献和大量原文书籍捐给了母校;他持续多年返校给翻译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作报告、讲座,传授翻译经验,分享翻译技巧;他查阅了大量俄语专业学生的本科、硕士、博士毕业论文,阅读教师的科研论文,实地了解学校俄语学科近年来的发展状况……他参与指导了学校“2011 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工作,并担任中心的首席专家之一,为中心的建设运行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和帮助,2015年由学校牵头培育组建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协同创新中心通过首批黑龙江省“2011 协同创新中心”的认定,这是我校对俄办学战略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为学校之后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他及时洞察到随着中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扩展与深化,时代越来越需要既精通俄语,又熟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广阔的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于是他向学校提出了想法,并全力支持成立中俄学院。
与此同时,他承担起学校对俄合作总顾问和中俄学院名誉院长的重任。学院成立后,他亲自检查学院所有对俄合作的协议、会谈纪要以及学院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等;他积极走进课堂听课——无论是中方俄语教师,还是俄罗斯语言外教,亦或是俄罗斯教师讲授的课程;他还检查学生考试试卷,与教师进行座谈,全面了解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包括考题题型、难易程度、命题导向等情况,总体掌握学院发展进程,并提出良好的建议;他与学校聘请的俄罗斯院士座谈,真诚地希望他们能够帮助黑大与俄罗斯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联系,加强科研合作,促进产学研用;他参加中俄学院第一届俄文朗读比赛,亲自给获奖学生颁奖,对学生给予莫大的鼓励和认可;2015 年 6 月,他放下一切手头工作,特意回校参加中俄学院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为学生授予学位证书,令学生感动万分,永生难忘……这位老校友竭尽所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母校。他对母校的很多师生来说犹如慈父、师长甚至是朋友,对此,他情真意切地说,“我感恩黑大,在这里学习的三年多是我记忆中最闪亮的年代。那几年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做人”,“我想在有生之年为母校俄语教学,为俄语学院、中俄学院培养出优秀人才贡献微薄之力,以此来报答母校和我的恩师王校长、赵校长的知遇之恩!”
立足当下 展望未来心系国家俄语事业
李凤林退出外交一线后,多次受邀出席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的讲座,“我想尽我所能地向大家传递这样的观念:现在的中国是 14亿人口的伟大国家,我们正在张开双臂,拥抱世界,吸收全世界的好东西,同时我们也愿意跟所有的国家、所有的人分享我们的体会,这就是中国!”
“而中俄之间作为相邻的两个大国,有着共同的利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需要有一批人了解俄罗斯,学习俄语。希望同学们平衡好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俄语技能的关系,力争成为与国家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英才,为中俄政治、经济关系以及多领域合作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学习俄语没有诀窍,除了天赋,勤学苦练是最好的方法。尽管时代在进步,学习方法也在变,现在有了各种电子产品、教材等各种辅助工具,但所有这些都不能代替学生本身的刻苦学习,这才是核心。”
“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各种政治运动的风风雨雨,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对党和国家的信念从未动摇。现在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们没有虚度一生,也没有给母校丢脸”,临别之际,李凤林大使情真意切地说。
“未来的日子,我希望黑龙江大学秉承自信,发挥优势,坚定地沿着我们的历史发展轨迹前进,充分发挥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优势,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让他们在社会各领域做出业绩,创造价值。”
在即将完成文稿之际,突然接到李凤林大使夫人孙敏校友去世的消息,震惊,悲痛,不敢相信……距离我们赴京进行此次采访刚刚过去一个月。犹记得在我们临行前,两位年逾八旬的老人与我们依依惜别,孙敏校友紧紧拉着我们的手语气坚定地说:“我永远不会忘记母校给予我的知识与力量!”真挚的话语犹在耳畔,深深的感动仍在心间,而如今斯人已去……我们站在这片她一生都眷恋的黑土地上,内心无比沉痛,唯有为至亲至敬的老校友送上最深切的怀念与最崇高的敬意!(文中部分李凤林大使在哈外专求学的内容出自谢建群主编的《哈外专老校友回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