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以盛:医者仁心苏万物 师者匠心薪火传
早上八点五十分,站在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门口安静等待采访的老人,比约定采访的时间早到了十分钟。他就是历任湖北民族学院附属医院院长、恩施医专副校长等职的湖北民族学院退休教师邹以盛。
1998年邹以盛作为恩施医专副校长正式退休后,被湖北民族学院附属医院返聘,在耳顺之年就应该退休养老的邹以盛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继续辛勤工作,直至2015年才正式休息。这位头发花白腰板硬朗的老人今年虚岁已经八十了,作为湖北民族学院附属医院返聘专家,对各种劳损和骨折、外伤、腰椎管狭窄、椎间盘脱出的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的骨关节外科医生,邹以盛直到七十岁都仍坚守岗位,站在手术台上。
邹以盛初中毕业后袁以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至建始县一中。之后邹以盛又以优异的成绩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被保送至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成为一名医学生。1979年,邹以盛被调到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工作,从事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期间,邹以盛参与了湖北民族学院附属医院(简称民大医院)的筹建工作,为民大医院的建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83年,民大医院开始正式接诊住院病人。“那个时候,民大医院的规模虽然小,但是我们医院一直寻求发展,地区医院能做的复杂手术,我们也能够做,民大的医生不比地区医院的医生差。”邹以盛说道。
谈到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邹以盛回想起曾经那个年代,医患关系十分融洽。医生不仅会治好人们的病痛,还会“算账”。医生为病人“算账”,要考虑病人的家庭情况,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尽最大努力为病人减轻经济负担。让邹以盛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恩施市龙洞河的一位农民。在发生车祸之后,该农民第一时间被送到邹以盛所在的医院,由于患者小腿粉碎性骨折,伤势严重,需要先清理碎骨,作为主治医师的邹以盛清理完他的小腿碎骨发现,这个农民的小腿已经只剩下软骨组织,农民失去一只小腿就等于丧失了劳动力,邹以盛决定在破碎的小腿里植入人造材料,两年的时间里,这个农民成功地恢复了,连挑水、种菜这些农活都能够正常完。康复之后,这位农民和他的家人都十分感谢邹以盛,每年都会带着农产品给邹以盛拜年,而邹以盛也非常珍惜这样的关系,他说“不能让农民吃亏”,因此他每年也会去农民家拜年。
邹以盛热爱他人生中的两个角色,不论是医生还是教师,他都用自己的态度证明了他的热爱。邹以盛当好了一名悬壶救世的医生,对待每一位病人都尽心尽责,每场手术前,邹医生都会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和手术操作,并不因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有所懈怠。同时邹以盛也是一名诲人不倦的教师,他教授的不仅是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还将他多年以来积累的临床经验倾囊相授。对学生来说,他是老师,对病人来说,他是最认真负责的医生。
曾经,恩施医专有过两次停止招生,那时候学校条件很艰苦,而在新的湖北民族学院成立之后,形势开始转变,经过不停地努力,才有了现在的发展。邹以盛认为湖北民族学院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操作的指导,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具备“工匠精神”。同时,作为一个民院人,他也希望湖北民族学院能朝着继续提高教学质量这个目标前进。
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湖北民族学院和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新的湖北民族学院。也就是在那一年,邹以盛正式退休。他不仅为过去的民院,更为未来的民院做出了贡献。“现在民院的发展和建设成果都是在一届又一届的民院人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我见证了民院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向前迈步发展,也期待着民院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