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深潜英雄讲述大学精神的力量
——记2003级校友、党的十九大代表、国家深海中心潜航员唐嘉陵
记者 赵琳琳
唐嘉陵,2003级校友、党的十九大代表,信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现硕士研究生在读。任职于国家海洋局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是我国首批公开选拔培训的潜航员,也是我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研制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主驾驶,参与深潜工作11年,累计驾驶蛟龙号安全执行深潜任务70余次,作为技术骨干参与深海装备研发,从2016年开始组织承担“蛟龙号”日常维护保养、备航和备潜工作,期间多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载人深潜英雄”称号,荣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将个人追求与国家需要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短短半个小时的采访,唐嘉陵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简短、朴实,却道出了唐嘉陵的人生信仰。
从1000米级到7000米级海试,再到试验性应用,十余年来,唐嘉陵驾驶着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深海刻下了中国深度。在国家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唐嘉陵用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祖国的深海事业增添了夺目的光彩。
“打铁还需自身硬”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祖国召唤的时候,我们才能有迎难而上的能力,这归功于在母校学习到的本领,为日后我奔赴海疆打下基础”,唐嘉陵说。
2003年,唐嘉陵考入我校信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迈出了走向海洋的第一步。开学之初,系里军训动员大会上,辅导员的一句话让唐嘉陵记忆犹新。“考入这所学校,同学们要好好学习一门本领,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时刻准备着为祖国出力。”从那时起,唐嘉陵的心里便埋下了一颗为祖国需要而努力学好本领的种子。
入学第一课便是军训,学校延续了哈军工时期的历史传统,军训管理十分严格。近一个月的军训,帮助唐嘉陵养成了军工操场每日锻炼的习惯,无论酷暑、严寒,在军工操场总能在固定的时间看到他的身影。唐嘉陵说:“经过严苛的军训,感觉自己比同龄人在心智上要成熟了许多,正是得益于军训那段时间的磨炼,使我能够有强健的体魄,过硬的身体素质。”在国家深海中心来校选拔潜航员时,身体素质优秀的唐嘉陵在海选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首批潜航员。
蛟龙号从1000米到7000米,从浅海走向深蓝的过程,也是唐嘉陵从潜航学员成长为“深潜英雄”的过程。用唐嘉陵的话说,能够与蛟龙号共同成长,得益于在母校打下深厚的、扎实的专业基础。唐嘉陵进行潜航员培训时,本科四年所学习的信号与系统、微波技术、雷达原理、图像处理等专业课程知识都不可或缺,比如蛟龙号的操作原理、水下深潜技术等都需要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积淀。唐嘉陵说,“我在母校所学习到的不仅仅是实用、应用广泛的理论知识,良好的学习氛围、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有规律有节奏的教与学,这些都提高了我的学习能力,让我在面对大量的培训工作、学习任务时能够得心应手。本科学习四年间,我目睹了老师在教学上踏实质朴的作风,感受到他们在科研工作中刻苦钻研的精神,见证了哈工程人在‘三海一核’办学特色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奋斗的身影。这些都坚定了我投身海洋事业,报效国家的信念”。
直到今天,学习训练依然是唐嘉陵每天的必修课。早上6点到8点,是雷打不动的体能训练,然后,就是一整天紧张有序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培训,晚上还要自学船舶、机械、液压等新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唐嘉陵说:“我最喜欢的训练项目就是6公里以上长跑耐力训练,每次跑圈的时候,我总能回想起自己在军工操场锻炼的场景。在母校养成的有规律的学习、生活习惯,至今我仍在坚持。是母校将我从一块‘铁’铸就成对国家有益的一块‘钢’。”
“做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
“军工传人,就是要做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挺身而出。”2006年时,唐嘉陵因为当时学院党委书记的这句话,参加了潜航员的选拔。
“为了国家需要,做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这句话将唐嘉陵带入祖国的深潜事业,而在唐嘉陵与蛟龙号共赴深海50余次下潜的过程中,“为了国家需要”这刻骨铭心的六个字,让唐嘉陵经受了重重挑战,实现了一次次零的突破。
2007年,唐嘉陵通过海选,成为一名正式的潜航员。唐嘉陵开玩笑说,想要吃到螃蟹,必须要具备三种本领,一是目标明确,“吃螃蟹”的决心不能变。成为国内第一名载人潜航员,并下潜至7000米,是我的目标。二是要耐得住寂寞,冲破万难才能品尝蟹肉鲜美。成为一名潜航员的培训周期很长,在枯燥的培训过程本着一颗平常心才能沉着应对,冲破万难。三是脚踏实地,才能够离螃蟹更近一些。目标的实现,不是敲锣打鼓吹出来的,需要潜下心、俯下身,在工作岗位上摸爬滚打,才能离目标更近。
唐嘉陵苦心磨炼三项本领,从1000米、3000米、5000米,直至7000米,他距离目标越来越近。在每次海试中,唐嘉陵都主动要求参加水面时间最长、最难受、最颠簸的试验任务。下潜近底作业过程中,潜航员为了方便驾驶潜水器完成取样作业,每次都需要保持屈膝姿态达六七个小时。每次下潜回来,唐嘉陵腿部肌肉的酸痛感都要几天后才消除。这份坚持的背后,是他对工作的热爱和责任。他将和“蛟龙”团队一起继续奋斗在中国深海事业最前线,为祖国早日实现“海洋强国梦”不懈奋斗。
当问到唐嘉陵当初为何会选择深潜这一事业时,唐嘉陵说:“选择就读于母校时,我便早已立下了我与深海的约会。”学校“三海一核”的办学特色,为唐嘉陵献身海洋事业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邓三瑞、徐玉如、杨士莪……几代哈军工传人为国家的海洋事业孜孜以求的故事,是唐嘉陵奋斗前行的榜样;“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价值追求对唐嘉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校对于海洋领域的探索和研究的意识超前,在国家海洋中心进行第一批潜航员选拔的时候,老师就鼓励我们报名参加,得知我的经济条件问题,我的班主任主动帮我向院系申请了参加选拔所需的往返路费、食宿费用,让我有机会与深海结缘,让我做了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唐嘉陵说。
“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
作为“载人深潜英雄集体”代表、“全国青年五四奖章”“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唐嘉陵曾三次接受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时隔多日,当初的场景、总书记的嘱托,仍历历在目。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台上,总书记饱含深情地对青年一代予以嘱托。台下,唐嘉陵仔细聆听总书记的讲话,内心激动不已。“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聆听总书记的讲话,‘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总书记关心青年、爱护青年,将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交付于青年一代,从那时,我更加明确了我的奋斗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只有将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我的青春才更绚烂,我的人生才更有意义。”
同一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与27位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同在展厅里参观。看着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庞,总书记十分高兴,同大家一一握手。听说唐嘉陵是蛟龙号潜航员,习近平总书记问他“潜了多少米?”唐嘉陵回答:“去过7062米”。习近平总书记又问:“潜航员在身体上有特殊要求吗?舱里压力很大吧?”“选拔的要求非常高,但舱里的环境跟陆地上是一样的。”“像我这样能下去吗?”听到总书记风趣的话语,大家都笑了起来。唐嘉陵与总书记的这次对话让唐嘉陵既兴奋、又激动,他向总书记发出邀请,请他到蛟龙号里面去看一看。
唐嘉陵始终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铭记于心,“上天入海,这就叫‘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习近平总书记接见时的一席话,一直鼓舞和激励着唐嘉陵不断向深海前行。他带着全国人民对海洋的美好憧憬和向往,肩负祖国走向深海事业的重托,克服万难,完成了我国载人潜器在深海7000米处的下潜。
2017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践行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展区时,唐嘉陵向总书记汇报了载人深潜工作的开展情况:“蛟龙号是世界上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能够把7000米海底的声学照片通过声呐传到水面母船上;蛟龙号的精确定点作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目前谱系化工作已取得重大突破;蛟龙号的关键设备零部件基本国产化,是世界上作业时间最长的大型潜水器,一次作业时间是12个小时……”这是唐嘉陵第三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这一次的汇报较4年前,唐嘉陵显得更加自信,因为作为最年轻的潜航员,唐嘉陵连续4年驾驶蛟龙号完成了几十次的有效下潜,并达到7062米的深度,开创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世界纪录。唐嘉陵说:“从总书记的询问中,能够感受到他对国家海洋事业的关切,对国家深潜事业的重视,对青年一代的关心。我能够代表海洋工作者向总书记汇报工作,我感到非常自豪、振奋。”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唐嘉陵当选中共十九大代表,当天通过“党代表通道”接受采访时,他介绍说:“作为一名海洋工作者,我感觉特别自豪。能够成为一名党代表,是国家和人民对我的信任和嘱托,我将与所有的海洋人为建设海洋强国继续奋进。蛟龙号目前下潜的最大深度是7062米,这也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世界纪录,未来,蛟龙号世界级探索船将下潜,届时,蛟龙号水上的作业效率以及探测时间将大幅度提高,系列化运行以及谱系化工作将取得重大突破,我们为海洋科学服务的技术保障能力将有重大提高。”这一刻,唐嘉陵永生难忘,作为党代表在全国人民面前汇报工作,责任重大,无上光荣。
深海蕴藏着无尽的奥秘,我国的深潜事业才刚起步。唐嘉陵表示,2018年,蛟龙号新的试验母船将下潜,未来的深潜之路将会迎接更多新的挑战,我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不忘母校期望、不负恩师教诲,与众多的海洋人一道探索深海的奥秘,与蛟龙号共赴深海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