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李芳,用生命拨动大爱心弦

近日,教育部党组、省教育厅党组下发通知,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李芳同志学习活动。823日,学院党委下发了《关于向李芳同志学习的活动方案》,要求全院教职员工以召开教师座谈会、撰写学习心得、举办演讲比赛等形式,深入学习宣传李芳同志先进事迹。

李芳是何许人也?河南省信阳市乡村小学教师。她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她用娇小的身躯保护了4名学生的生命,自己却殒命于车轮之下。仅仅是一场车祸吗?不,以身挡车绝非偶然之举,李芳从教29年坚持在条件艰苦的家乡小学任教,她是在用真情哺育着家乡的孩子,用生命拨动着大爱的心弦。

内心的承诺,坚守大爱,令人动情。对教育事业的爱是一种大爱,对偏远农村教育事业的爱更是一种大爱。当老师是李芳少年时的梦想,而在家乡董家河当一名小学教师,更是她向生养自己的土地许下的庄严承诺。师范学校毕业后,品学兼优的李芳,主动选择去董家河最偏远的黄龙寺小学任教。这正像她在报考定向志愿保证书上写的那样:“我志愿报考信阳师范学校,毕业后愿意到边、偏、远、穷山区任教。”尽管李芳结婚后的家安在信阳市区,但她从教29年却从来没离开过家乡董家河。一条起起伏伏、绵延30余公里的小路,她周一来、周五走,周而复始,不知走了多少遍。

在乡村从事一线工作年限够久、教学水平够高、丈夫孩子都在市里……李芳有太多的理由和机会可以回城,而她却始终选择留下。好友劝她,她说:“这里老师本来就少,我走了,谁带孩子?城里不缺老师,这里缺,我不能走。”多少豪言壮语能抵得过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多少漂亮口号,能喊得过执着坚守、不离不弃。从李芳的事迹中,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习的精神太多太多。

同事的追忆,传颂大爱,令人动心。尽管个人付出巨大,工作业绩突出,但自2000年至牺牲前的18年间,李芳几乎连校级荣誉都没有获得过。旁观者都会认为李芳无能,而李芳的同事都说李芳无私。在学校里,哪里需要老师,李芳就去哪里。学校低年级缺老师,李芳二话不说,就去了二年级。同事说她:“小孩子太难带了,你都快退休了,何必去挑战自己。”李芳却笑着说:“我没关系,带哪个班级都行。”职称晋升在绝大多数教师心目中都是一辈子的大事,李芳直到牺牲前,仍然只是一名小学一级教师,相当于小学中级职称。晋升高级职称李芳不是不够,而是不争。学校一直准备给李芳评高级教师,也想给她一些荣誉,但李芳坚决推辞了。她说:“农村教育需要年轻人,他们比我更需要这些激励。我不着急,等下一次吧。”

李芳牺牲后,教育部追授她为“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追授她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按照李芳的性格,即使是生前给她这些荣誉,她也会推让给别人。从李芳的忘我境界当中,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习的高贵品格太多太多。

孩子的日记,呼唤大爱,令人动容。李芳走了,一个孩子在日记中写道:“李老师,当你倒下的那一刻,我多么希望您的身体是铜墙铁壁铸成的,可以抵御一切伤害;我多么希望您能立刻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摸摸我们的头说:‘走,放学了,我们回家’。”孩子的话,天真无邪;学生的心,感念师恩。扎根乡村学校29年,学生是李芳的“心头肉”。天冷了,她告诉孩子们多穿衣服;放假了,她要提醒孩子们不要玩水玩火;学生们没钱回家,她要给孩子们买车票;去学生宿舍,她要特地换上走路声音小的软底鞋……爱生如子这四个字,李芳当之无愧。

学生日记中的那一句“我们回家”,让人无法抑制眼中的泪水。李芳老师已经不能回家了,她像一阵风,在那个十字路口,轻轻飘走了,但她的大爱师魂却永远地留在了自己心爱的家乡、心爱的课堂、心爱的学生们心中。

34个教师节即将到来,让我们深切缅怀这位把自己的全部都献给了学生、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献给了家乡故土的英雄教师。也让我们将她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崇高师德,心怀大我、无私奉献的至诚情怀,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的品格风范,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大爱精神,传递下去,发扬光大,用奉献浇灌学子心田,用生命拨动大爱心弦!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