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 扎根龙江 潜心科研 情注教坛

——记我校食品工程学院辛嘉英教授





  辛嘉英于2004年作为引进人才,从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全职加入哈尔滨商业大学,目前任教于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同时他也是全国优秀教师,“龙江学者”特聘教授、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他扎根黑土,以校为家,将自己全部的心血倾注在龙江大地上,严谨治学,潜心科研,取得了众多丰硕的成果,不仅优化了我校学科建设,更为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辛嘉英生活中不喜言谈,在课堂上却激情迸发。在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时,他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了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素养和学术个性等得到了系统地培养和训练。
  辛嘉英十分重视运用新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建成并正式运行了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双语网络课程。他用近千幅照片、近百个动画、十余个与实验技术相关的视频资料,制作了覆盖全部教学内容与习题的多媒体课件,准确、生动地诠释了教学内容,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他还率先在食品工程学院开展了双语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外语为工具掌握知识,在全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辛嘉英经常浏览各大教学网站,翻阅大量的书籍和文献资料,关注本学科科研新动向,注意吸收科研新成果,以便在课堂上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组织具有研究性、扩展性、交融性的教学内容,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曾作为主编,组织多家高校联合编写了 《食品生物化学》(科学出版社)这一食品学科核心教材。他还在电子教育平台上设立了答疑区,学生发邮件提问,他总会在第一时间答复。他多年来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他多次放弃了疗养机会,没休息过一个假期,每天工作到最后一位学生离开已成常态。
  在搞好教学的同时,辛嘉英对科研也投注了无限的热情。他主持及参与完成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其中SCI 收录 49 篇,EI 收录 46篇。他经常以“结硬寨,打呆仗”的精神要求自己淡泊功利、戒骄戒躁,以一颗平常心去探寻科学本质。围绕食品、医药、能源、化工等领域的生物催化转化过程及其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应用基础及产业化前期研究。在旁人看来枯燥乏味的科研之路,辛嘉英却泰然前行,乐在其中,收获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
  目前,辛嘉英所带领的团队致力于生物催化制造科研创新。正如辛嘉英教授所说,他们的团队是“内生型”发展的,充满了活力与积极性。他主动提供科研帮助,从浩瀚的国内外文献中获得有价值资料,认真阅读批注画出重点后,再分发给团队相关成员,已成为他每天必做的工作。他还组织团队成员定期召开组会,讨论实验进展和问题、定期进行学术报告。团队成员要发表的每一篇文章、要申报的每一个项目,他都会认真修改,并提出具体意见。
  辛嘉英利用自己的科研积累,不断夯实团队的研究基础,完善科研条件,始终将整个团队紧紧拧在一起,并通过对团队中每个研究方向的动态把控,形成高效协同、相互支撑的动态网络。目前他所带领的团队已经成为支撑学院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先后承担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省部级项目,真正实现了团队成员人人有项目,项目间相互支撑,相互协同的目标。团队荣获得多项省部级科研奖
励,辛嘉英也多次获得国家、省、校的多项荣誉称号。“我退休后,要交给学校的是一个有影响充满潜能动力的团队,而不是让这个研究戛然而止”,这是辛嘉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高山无语,深水无波。尽管他有着耀眼的光环,但在他的目光中始终充满着淡定和宁静。在学生眼里,他是一位认真负责、和蔼可亲的教师;在同事眼里,他是一个悉心钻研、勇于创新的学者;在领导眼里,他是一个淡泊名利、严格自律的专家。他以高尚的师德、优秀的教学成果、高超的科研水平、大公无私的精神气度和严肃执著、锲而不舍的学术风范赢得了普遍赞誉。
  “教师就是要担负起克服人类无知的重任。作为教师,认可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就等于认可了自己的使命,否则,就是亵渎。”这是辛嘉英教授在自己日记中写下的一句话。怀着对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热爱,怀着对商大这片土地的深情,他不断努力着,向更高的目标前行。(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