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现场直击
杏林花开 精彩永不落幕

欢呼鼓舞

个人全能决赛


境外学生组半决赛临床教师组半决赛
九月的黄家湖畔,因为年轻的杏林学子而流光溢彩。相聚的时光,匆匆而过,但追寻大医精诚的执着专注,永不落幕。9 月 19 日至 20 日,这两天的黄家湖校区体育馆,属于来自全国各地及香港地区各中医药院校、医科大学及综合大学中医药学院组成的 35 支代表队的 288 名选手及 65 位裁判员。无论是候场时的井然有序,还是赛场上的一丝不苟,都展现着中医人积极向上、实力超然的风貌。
记者在现场进行了多路出击采访。校报本期就聚焦全国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选手们的精彩表现和参赛感悟。
享受参赛过程是选手的共同心声
参赛选手们在两天的比赛中将自己的训练所得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享受参赛过程,是所有选手共同的心声。
陶山菊是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大五的学生,一名来中国已经六年的法国人。
当谈到为什么要来中国学中医时,陶山菊说他从小就想要学医,偶然一次看电视的时候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与乐趣。他说,中医所蕴含的整体观很有哲理,治疗方式也让他兴趣盎然。
为了学中医,陶山菊特意来中国学习了一年中文。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习针灸推拿的五年,他不仅收获了中医学知识,更对中国和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入和更鲜活的理解。
参加这次比赛,他坦言自己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陶山菊说,享受比赛过程和学习远比结果要重要。
陶山菊最后透露,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针灸推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大家都相信并且喜欢通过针灸推拿来治病养生。陶山菊也希望能将在中国学习到的针灸推拿知识,带回自己的家乡,让更多人感受到针灸以及中医药的神奇力量。
赵子莹是来自内蒙古医科大学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针灸推拿大赛。赛前,她一直都有些激动。
赵子莹表示,自己经过了学校组织的长达两个月的全封闭训练和重重严格的选拔,最终才能成为代表学校参赛的四名选手之一。赵子莹说,学校针灸专业的所有老师都对她进行了专业指导,自己的实操能力也通过此次比赛有了质的飞跃。
谈到比赛的感受时,她幽默地说:“很刺激!而且能和这么多优秀的人一起比赛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侯老师来自广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在赛前,她和学生们做了一个多月的培训和准备。
侯老师坦言,备赛过程中的确遇到一些困难,“有些高年级选手要出去实习,训练时间紧张,十分辛苦。”侯老师说,“老师们也有临床安排,好多老师都是抽出业余时间来指导学生。”
侯老师看着赛场中认真比拼的学生们,感到十分欣慰。她说,他们是中医药事业的未来,希望学生们可以将中华瑰宝传播全世界。
志愿者服务为大赛保驾护航
除了奋力拼搏的参赛选手们,赛场中还有一群人用他们的汗水和忙碌为大赛保驾护航,他们就是可爱的志愿者。
此次大赛,我校共有 313 名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包括场内外引导、录分监分、模特、餐饮服务等工作,其中 16 名研究生还担任了现场助理裁判的志愿者工作。
许多参赛选手都说,虽然比赛过程中会有一丝紧张,但赛场秩序井然,每个环节都有志愿者的引导和服务,赛事整体组织工作有序、充分,这些都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发挥出较好的状态。
临床教师组参赛选手内蒙古医科大学黄娟在最后一场比赛中突犯低血糖,在场的志愿者们立即送来水和巧克力,帮助其恢复体力。
坚持完最后的比赛后,黄娟老师体力不支晕倒在赛场。针灸骨伤学院的沈峰老师和黄家湖医院的彭医生迅速帮助她离开赛场,在候场区进行紧急救治。随后,工作人员将她送往黄家湖医院,进行了进一步的治疗和休息。
黄娟老师事后说,当时志愿者和学校老师们的关心让她感到非常温暖,非常感谢他们。
在这两天的比赛中,一群身着白色背心、黑色短裤的志
愿者格外吸引大家的眼球。他们是此次比赛的人体模特志愿者,每一位参赛选手都需要在他们身上施针或者进行推拿。
人体模特志愿者选拔要求极高,体质和体型都要符合比赛标准,并且要时刻在赛场边准备,没有任何休息时间。
一位来自针灸骨伤学院针推专业大三年级的学生廖子康说:“我们不仅要做人体模特,有时候还要帮助选手搬运比赛器具,的确有些辛苦。但是通过参与此次大赛,我们也学到了很多针推的临床知识,我觉得很有意义!”
在赛场内外,还有很多穿着红色马甲的引导志愿者,他们来自湖北中医药大学各个院系。他们主要负责引领选手入场、离场,接待领导、嘉宾和参赛人员。这些工作听起来容易,但工作量十分大。
志愿者郭娟娟说:“这两天我们早上六点起,晚上十点才能回寝室,在赛场内一刻也没有闲下来过。”
虽然真的很辛苦,但是志愿者们都觉得值得。他们希望通过他们的工作,能让选手们顺利比赛,也让前来参赛的老师和同学们对学校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每一位参加比赛的选手,每一名悉心指导的老师,都值得最热情的掌声和最真挚的鼓励。比赛有输赢,但在赛事中收获到的知识和享受到的快乐,才是比赛的真谛。
团体一等奖为六十周年华诞献礼
无论是在场边仔细观摩比赛,还是在赛场有序参与比拼,我校的参赛选手们都展现出了良好的实力与风貌。团体一等奖的荣誉,凝结着所有选手的努力。
参赛选手也是幸运的。训练期间,学校高度重视,孙国杰教授、王华教授、孔立红教授来到赛前培训中心指导,针灸骨伤学院班子成员暑期排班督导,齐凤军教授手把手示范,指导老师周华、王述菊、瞿涛、刘建民冒着酷暑每天指导训练。最终,选手们用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向学校建校六十周年华诞献上了珍贵的厚礼。
赛后,记者马不停蹄地采访了我校参赛选手,就让我们一起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参赛之旅吧!
陈丽老师来自我校针灸骨伤学院,她在本次大赛中获得临床教师组个人全能二等奖、临床教师组腧穴定位个人单项二等奖和临床教师组隔附子饼灸 / 拔罐个人单项二等奖。
回顾大赛,陈丽老师说:“赛前训练的确很辛苦,但是正得益于这
样高强度的训练,让我不仅再次巩固了基本知识,也快速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
从上学期开始,陈丽老师就几乎没有休息过,一直在为这次大赛做准备。她觉得,充分的赛前准备不仅仅是为了获奖,更重要的是能够让自己“温故而知新”,为以后的临床教学打下更牢固的基础,督促自己在职业道路上更加踏实地走下去。
虽然这次是陈丽老师第二次参赛,但她还是有些紧张。“这是学校六十周年校庆的重要活动,我希望自己可以表现得更好。”
王静芝是我校针灸骨伤学院的老师,她在大赛中斩获了临床教师组刺法个人单项一等奖和临床教师组个人全能三等奖的好成绩。
考虑到要准确掌握穴位,以及进针情况,点穴项目都是在选手们之间进行。
“你看,我的腿上现在还有淤青。”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可能需要上万次的反复练习。“只要能够熟悉操作步骤,腿部的淤青不算什么”,王静芝老师说。
赛后,王老师感慨到,虽然比赛过程中会有一丝紧张,但赛场秩序井然,每个环节都有志愿者的引导和服务,赛事整体组织工作有序、充分,这些都帮助她缓解焦虑,让她能够全心的投入到比赛中,发挥出较好的状态。
让王老师同样感动的是同伴的坚持。一同参加训练的女学生汪慧青,印堂都被针灸扎得有点硬了,仍不后悔。陪伴了他们近三个月的周焕娇老师住在新校区,但每天都从家里赶到老校区和选手们一起练习,暑假期间,一天都没有休息。
陈松老师来自我校针灸骨伤学院,在这次大赛中获得临床教师组腧穴定位个人单项三等奖。
陈松老师说,比赛时自己的确有些紧张。但他也觉得适当的紧张情绪可以使注意力更加集中,发挥出更好的实力。
虽然他认为自己在比赛中留有一些遗憾,没能拿到更多奖项,但陈松老师觉得参赛的收获远比遗憾更多。在赛场上和其他选手成为搭档进行比赛,在赛场外遇见志同道合的朋友,都让陈松老师觉得收获满满。
最令陈松老师感到欣喜的还是参赛学生们的表现。看到三个月前还手法生涩的孩子们,如今已成长为能够熟练应对各个参赛项目的优秀选手,陈松老师倍感自豪。
比赛结束后与工作人员的一张大合影,给陈松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大赛能如此顺利地进行,与大家的齐心协力密不可分。他说:“我们希望将此次大赛获得的成绩,作为献给学校六十周年华诞的礼物,祝学校生日快乐!”
陈祥林是我校针灸骨伤学院的大四学生,在此次比赛中,他收获颇丰,获得了学生组个人全能二等奖、学生组温针灸个人单项三等奖、学生组推拿个人单项三等奖和学生组腧穴定位个人单项三等奖。
他所在班级的同学基本上全部参与了此次比赛的选拔。他说,希望通过参加此次比赛,锻炼自己针灸推拿的实践能力,也希望通过比赛为即将到来的六十周年校庆增光添彩。
从今年年初开始,包括陈祥林在内的所有报名选手就开始了集中学习和训练,他们彼此作为针灸模特,练习着针灸刺法的手法和定位,并且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筛选选拔。
在今年 6 月结束学校期末考试后,陈祥林放弃了原本悠闲的暑期,在学校开始了无间断的“魔鬼训练”,每一日都在施针训练中度过。他说,虽然这样的训练很辛苦,但他觉得这样的假期更充实,也更加难忘。
顾骁磊来自我校针灸骨伤学院 2015 级,是这次学生组的替补选手,在正式比赛时没有上场。
虽然没有上场,但顾骁磊也经历了和其他选手一样艰苦的训练时光。他说,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老师教学的内容也很多,常常在训练后,还会不断琢磨反思训练内容。顾骁磊从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虽然是替补选手,他仍然在每一个训练环节中争取做到最好,成为全队最可靠的后盾。
“备赛过程不仅让我提升了专业技能,还让一起参赛的我们建立起了深厚友谊。”他说,这样的经历,会让他一生难忘。
牟小文是我校针灸骨伤学院 2015 级针推二班的学生。她在第一场腧穴定位的比赛中一直很紧张,担心无法将自己的实力完全发挥出来。但短暂的适应后,她便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接下来的比赛中。
赛前训练时,她的行针手法一直不太稳定,经常出错。但在同伴和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她付出了比其他人更多的时间和汗水,终于攻克了这个难关。
比赛中和随机抽选的选手并肩作战的画面让她记忆犹新。虽然彼此不曾相识,甚至需要同场竞技,但两人却相当默契,一起携手闯关,给对方最真挚的鼓励,成为了最惺惺相惜的朋友。针刺环节,即使要在对方最痛的条口透刺和最敏感的天枢补泻,她与搭档都配合默契,成就了彼此。
汪慧青是我校针灸骨伤学院五年制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在本次大赛中荣获学生组腧穴定位个人单项二等奖和学生组推拿个人单项三等奖。
汪慧青坦言没有想到自己可以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报名的初衷只是想通过比赛提高专业能力。
最初报名时,汪慧青还有些胆怯,担心自己会落选。但在老师同学的鼓励下,她勇敢的报名参加了比赛。从最开始报名的五十多人,到预赛时的三十多人,再到最后闯进大赛的四个人,汪慧青最终坚持了下来。她说,训练中自己也曾情绪崩溃过,但咬咬牙就坚持到了现在。
报名前的迷茫与期待,培训中的忐忑与辛苦,参赛时的紧张和兴奋,都成为了汪慧青最难以忘怀的记忆。
林文翔来自我校国际教育学院 2015 级,参加了这次大赛境外学生组的比赛。
林文翔说腧穴定位一直是他最薄弱的环节,有好几次都曾想要放弃,但带队教师周焕娇和其他参赛的小伙伴们一直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帮助与关怀,让他有了前进的动力。“因为他们,我才能坚持到最后。”虽然在比赛中林文翔未能获得奖项,但他没有气馁,反而更坚定了未来的临床之路。“我不害怕失败,从这次比赛中吸取经验、取长补短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他希望通过这次的比赛,找到不足,更加刻苦地学习和训练。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会继续努力的!”来自宝岛台湾的刘育珊现在我校读大二,在此次比赛中获得境外学生组刺法个人单项三等奖。
刚接触中医专业才一年的她,在老师的鼓励下勇敢地报名参加了此次比赛。对于参赛目标,她说自己没有想过拿个人奖项,但希望能够为获得团体奖项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刘育珊此前还没有学习针灸推拿专业课,因此背诵人体穴位对她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面对着辛勤指导的专业老师和同样勤奋练习的同伴,刘育珊利用集训时本就不多的休息时间,终于将所有穴位的准确位置记得烂熟于心。
赛前全队的“魔鬼训练”很辛苦,但刘育珊知道,只有夜以继日的练习,才会在比赛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谈及此次参赛的收获,她说,除了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有了较大进步外,在训练中与参赛同伴的感情也让她倍感珍贵。“这将是一辈子难忘的回忆,我们也将成为一生的好友”。
2018’世针教育杯全国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虽已落下帷幕,但参赛选手们在赛场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惊喜,仍然久久萦绕在校园中,不曾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