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育锻炼成为大学生生活常态



  课余时间宅在宿舍成常态,学生体质每况愈下,体育锻炼日益成为大学的冷门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也都积极拓展体育发展渠道,完善顶层设计、加大硬件设备的投入。然而,高校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相关体育技能,对学生日常体育锻炼影响有限。在体育教育相关保障更加坚实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让体育锻炼成为大学生生活常态显得尤为重要。
  9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而体育锻炼也可以帮助学生强身健体,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现如今,社会竞争压力大,比起体育锻炼,大学生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能力的提升,大多时间都用在课业学习以及技能培养上。另外,在互联网时代,新兴技术衍生出各种娱乐方式,即使在闲散时间,部分学生也是沉浸于网络游戏、电视电影等娱乐项目里。
  体育锻炼可有可无的思想使体育长期处于不受重视的尴尬境地。想要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热情,学校要营造浓厚的体育氛围:生活环境上要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投入,完善体育设施,给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平台;文化环境上可鼓励建立体育类社团,多多开展相关活动,承办体育赛事,引导学生投入体育锻炼;制度保障上可制定相关制度,将体育锻炼列入成绩考察范围,促使学生“动起来”。
  体育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学生德育、智育工作的展开,在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热情方面也十分重要。作为体育届的全国政协委员,姚明提出,学生更喜欢的是体育运动,而不是体育课。教师在体育教学时何不灵活转换课程内容,以学生兴趣为主,将教学内容融入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之中,使高校体育更加灵活生动,将课堂教学内容落实到生活中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投入体育活动,激发学生体育热情。
  大学生要主动关注体育,正视体育锻炼对自身的影响。中国近代力学之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钱伟长十分注重体育锻炼,除了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年轻时还是清华大学足球队的主力左前锋,并参加了菲律宾举行的远东运动会。大学生应主动投入体育活动,积极参与体育赛事与相关兴趣社团,有意识的培养体育爱好,为自己经营好“革命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