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积极推进传统文化教育

让传统文化在校园里遍地开花



  (宣传部 通讯员 卜润慧 本报记者 钟凯龙)“我很喜欢李白的诗,所以就选修了《唐诗鉴赏》,希望老师多讲讲他的诗。”我校数学与统计学院大一学生史艺源说。
  每周四的晚上,《唐诗鉴赏》的课堂座无虚席,随着詹柳青老师娓娓道来,唐朝的万千气象在诗中缓缓呈现。“上次课老师讲了《春江花月夜》,讲得特别好,我跟着詹老师赏了最美的月,看了最美的景。”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的一名女生忍不住分享。
  “这门课只是一个切入点,放眼看,传统文化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要进得去、出得来,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这是我们在这门课中应该体味到的。”授课老师詹柳青认为,开设 《唐诗鉴赏》只能带领同学们鉴赏少量的经典,希望以此为切入点,教给学生们鉴赏的方法。《论语》《中庸》宋玉辞赋等内容成为我校学生的课程 “新宠”。
  “同学们一定要配合好,同时注意安全!”我校首个女子舞龙班正式开课,上课现场,腼腆的女生举起龙身跃跃欲试,雀跃的神情怎么也遮掩不住,舞龙队的成立与选修课的开设,让这一传统体育活动在校园内扩散开去。
  舞龙队指导老师夏昌辉认为:“舞龙最大的锻炼价值就是对于集体观的塑造,舞龙讲究的就是'团结'二字,团队内的互帮互助信任很重要,也是舞好龙的关键。”“在这里学到的东西很多,尤其是在潜移默化中受传统文化熏陶,从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我校舞龙队队长卫志凯说。
  11月19日,我校文学与传媒学院演播厅上演一场别开生面的期中考试,除了专业的表演内容外,加入对中华礼仪、古谱诗词等传统文化表演艺术内容,把古谱诗词演出来,把中华传统文学艺术演出来。
  这是《影视表演基础》课程的一场教学改革创新。“把传统文化融入表演课,既能锻炼学生经典剧目的表演能力,又能让学生融入文化、体味文化。”任课教师穆兰介绍,要通过这样具体的方式,让学生切实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除了走向课堂,传统文学读书社团也成为学校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经典一百”读书会定期开展诵读经典的活动,读书会坚持“七层”诵读法,通过聆听、跟读、诵读的引导方式,让现场师生层层递进理解诵读内容。
  我校教务处负责人介绍,为加强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中国文化之路》《中华礼乐文明》等10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正在立项建设。
  秋季学期,我校面向2018级新生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育选修课模块,面向大二至大四学生开设14门线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育选修课,涉及古代经典赏析、诗词鉴赏、中原文化、三国文化、襄阳文化、礼仪文化、饮食文化、健康文化等多个方面,共有5094人次修读。另外,2628人次选修了《孔子与论语》《中庸十讲》等20门由我校教师主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选课系统开放当日,课程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热选。(责任编辑 汪媛媛 王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