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中导入创业精神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到以人为本,既要教育人、尊重人、理解人,也要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性思想、创造性能力的人才,既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和目标,又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精神在内涵上有许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入创业精神,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必然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新时期的丰富和发展。

  高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科技、信息的高速发展,高校教育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质的转变。当今的教育理念不再拘泥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更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和具备健全人格的人才。未来社会,一个真正为社会所接纳、认同并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才,除了具备社会和时代发展所需求的科学文化素质之外,还必须具有健康的人格以及与之相伴的良好道德情操。
  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当代学生就业压力较大,使某些意志薄弱的学生不能够正确面对现实,认为学习理论知识没有用处,但又缺乏找寻自我发展方向的能力和意志;部分学生在迷恋网络,陶醉于网络游戏以及虚拟的生存方式之中;部分学生成长过程中产生某些心理障碍,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遇到困难容易退缩;部分学生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缺乏团结协作和奉献意识淡薄;部分学生依赖性过强,综合素质欠佳等等。
  这些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生的思想转变,能力得到提升,最终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以积极的心态融入学习和生活,从而得到社会的接纳。这些方面除了传统的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外,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都可以达到目的。只有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产生强大的改进动力,激发出自身蕴藏的能量,才能够使学生主动追求积极的生活,并受用终生。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创业精神的内涵存在紧密联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样,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创业精神着力开发教育对象的集体意识和创新思维,养成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和合作性等个性品质,以创新、创造、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为根本目标,是新时代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高校对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重点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特点,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创造性的思维品质、顽强的生活意志、团结协作的精神,说到底是对学生思想、意志、情绪、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培养和锤炼。从这个意义上讲,创业精神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理想教育一脉相承,相互融合,体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精神有着重要的内在逻辑联系。二者不仅在着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标上有着天然的联系,在以“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团结协作意识”等教育内容上也有许多共通之处;除了理论灌输之外,二者都在不断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方式和载体,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注重理论教育、养成教育、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得二者在教育方式上可以共用大量载体。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入创业精神是高校的必然选择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许多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心态和就业道德出现了偏差、困惑。就业创业是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视为自身的重要工作内容和研究课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入创业精神,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化和进一步深入,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化,也成为政府和高校应该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这要求高校由培养适应社会岗位的就业型人才向创造岗位的创业型人才转变;多数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理论充分载体不足、重说教轻实践的现状,也要求高校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根据形势适时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要有效地应对和纠正这种偏差和困惑,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对创业精神的研究,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就业与创业,有效地纠正学生在就业与创业过程中出现的“等、靠、要”等观念错位、道德缺失和心理脆弱的问题,加强对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和教育,并努力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


  培育创业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大学生的自然选择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客体———当代大学生大都是“9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非常6+1”的家庭结构使其居于家庭中心地位,较少经历艰苦生活磨练,缺乏吃苦和协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他们伴随市场经济成长,思想活跃,个性突出,善于表现自我,对生活条件要求苛刻;他们是网络化生存的一代,以网络为平台聚集交友、获取资讯、学习应用、游戏娱乐,生活在现实与虚拟“两个世界”;他们习惯于在和谐社会背景下生活,缺乏社会阅历,没有经历或见证政治风波,缺少敌我斗争、反“西化”和“分化”的意识和自觉性。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渴望得到关注,渴望热爱表现和参与,希望能够在教育中突出自己的地位。传统的思想教育内容与方式对他们越来越缺乏吸引力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入创业精神,必将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喜欢。
  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智育培养,重理轻文,这种教育缺陷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和不足。虽然现在我们也在强调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可操作性的机制的支撑,在巨大惯性面前显得单薄乏力。这种状况造成学生所学理论无法指导实际行为,而实际行为无法得到道德法规的制约。而创业精神的培育往往伴随大量的实践环节,而这些实践环节正好可以较好地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充分的问题。
  创业教育不仅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实施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学生,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并且反映了终身教育的特征。坚定的信念、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意志、鲜明的个性是创业精神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大学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在如今全球金融危机和全社会“就业难”的总体大背景下,具有创业精神的大学生无疑是社会的宠儿。成功创业的大学生,不仅能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还能够解决别人的就业问题。这对于大学生来讲,培养自己具有创业精神无疑是其自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