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铭----泛舟教海 铭记求实
黄海铭———泛舟教海 铭记求实
你在三尺讲台春风化雨,
满室光华风华正茂。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你的写照。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他们的追求。
他们的青春装饰着你的心窗,
你的付出点亮了他们的梦想。
———致师生
他话不多,沉默寡言是亲人给他的标签,却在课堂上总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很忙碌,被人笑称“不是在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就是在去这些地方的路上”。他曾是儿子眼中的“隐形人”,他也是学生的“引路人”,他就是我校2017—2018学年优秀教师标兵的获得者黄海铭。
黄海铭,男,湖北孝感人,副教授,博士,湖北省物理学会理事。作为校优秀科技工作者,近年来在国内外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19篇,主持省、厅级科研项目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它科研项目10余项,多次受邀担任SCI期刊审稿人,科研成果分别荣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十堰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三等奖。主持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2项,发表教研论文多篇,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各类教研教改项目多项,获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编撰大学物理教材一部。在担任大学物理课程负责人期间,大学物理教学团队连续两次荣获我校教育科研先进单位。作为学业导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并指导他们在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
敬畏课堂,方能行之高远
黄海铭常说,一名大学老师,课堂是肩头不可推卸的责任,始终坚持对课堂的敬畏是大学教师应有的态度。他如是说,更是如是做。
因为敬畏,他牢记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更在于言传身教,授课不随意、不苟且,所以即使结石疼痛越来越剧烈,他仍然坚持上完课,学生却完全没有看出异样,还以为那满额头的汗水是老师怕热而已,殊不知教室门口正等着准备扶着他去医院的亲人。过后,他只是淡淡地说:“上课时间都快到了,我怎么可以随随便便跟学生说一句‘今天课不上’就不上了。我作为老师怎么做,学生也会怎么做!”与他而言,唯有如此,方算担当起了生之师的责任。
因为敬畏,他课下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大学物理》课程都已经讲授了十几年,但他还是坚持课前备课的习惯。每每备课,他都会重新关注课程的框架与重点,不断因为敬畏,他坚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所以在课堂上,他注重讲方法、讲要点、讲联系、讲思路,善于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手段把新知识新观点融入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很是活跃。他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让大学课堂终于成为他想要的模样。
“他温和宽厚,没有丝毫架子;他满腔热情,不仅讲专业知识,还时常教做人道理,‘高考是人生重要的分水岭,大学四年同样也是人生重要的分水岭’……在他的身上,我见识了大学教师的人格魅力,奉献踏实;在他的课上,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物理知识,更是得到了思想的启迪。”学生们对黄海铭如此评价。
面对学生的评价,他诚恳地说,“‘教之本在师’,教育不能只是注满一桶水,更应该是点燃一把火。我愿意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点火蜡烛,更愿意教学相长,与学生一起进步。”
崇尚教改,共同进步才是真
黄海铭在认真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近几年,他主持完成了两项教研项目,参与了多项教研项目,编撰了一部大学物理教材,多次荣获省级校级教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黄海铭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从教十几年,他到现在还清晰记得我校外聘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退休教师马永庚教授———他走上大学讲台的第一任指导教师———给予的每一份指导。马老师的严谨认真,马老师的学术积累,深深地影响着他;马老师的传帮带,让他战胜了“不知怎么教”的恐惧,从此心怀感激。后来,当他成为大学物理教研室负责人时,不由自主地致力于大学物理教学团队建设,主动做好新老教师的帮传带工作。他时常利用教学法活动的机会与青年教师分享前辈教师传授的教学经验,传承弘扬宝贵经验,实现共同进步。
在他的带领下,大学物理教学团队教科研氛围浓厚,两次荣获校级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近几年立教研项目12项,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立科研项目8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SCI收录论文30余篇,在理学院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科研育人,一路披荆斩棘
在黄海铭看来,作为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都应该做好,要均衡发展。于是,他以沉稳执着的精神和认真严谨的态度,沉心静气投身科研。白天课多、实验也多,他就利用晚上、周末和节假日的时间,到办公室、实验楼摒弃杂念,沉下身子专心做研究。
寒暑假那些日子,你如果经常看到一个穿走在一教、二教、实验楼的清瘦人影,不用怀疑,那就是我们的黄海铭老师。他曾说过,一旦到了长点的假期,教学楼和实验楼人就少得很,但他并不觉得孤单,反而很享受一个人走在教学楼和实验楼的宁静感觉,甚至可以边走边思考。前几年,办公室没有空调,夏天坐在里面热得直冒汗,冬天坐在里面手脚冷得发麻,他却觉得科研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比起那些他一时无法跨过的研究难点,这又算什么!
的确,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正是这种坚持和努力,他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科研论文5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19篇,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在全校教师中名列前茅,主持了3项省、厅级科研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荣获“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他所撰写的科研论文,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和十堰市优秀学术论文奖。他在其学术论文中提出的钛基Heusler合金磁距与价电子关系的SP规则,得到了国外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几年内被国外学者SCI引用近30次,以SP规则的提出作为重要创新点的科研成果“新型半金属磁性材料的研究”获2016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他认为个人科研做得好不是最终目的,带着学生一起做科研,以科研促进学生的成长才是大追求。他虽然没带专业课,没有自己的专业学生,但主动以学业导师为契机,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他常对学生说:“科研是一件需要大量投入的事,既要有耐力,更要有耐心。”青年学子的耐性总是来得晚了些,没关系,那就一个团队一个团队的带,“功夫不负有心人”,跟着他的学生通过不懈努力不仅完成了研究项目,而且发表了科研论文。
“青山座座皆巍峨,壮心上下勇求索”,在黄海铭的心中,汽院就是一个有山有光的地方,他希望,自己与所有汽院人一起努力,踏踏实实地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汽院情怀”追求务实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