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期】“流动”爱心,源头何来?
——探寻黄师校园无偿献血者背后的故事
“流动”爱心,源头何来?
——探寻黄师校园无偿献血者背后的故事
大通社记者 李娇 景缨岚 贾维娟
血液作为不可长期储存的重要物质,需要靠着源源不断的、稳定的无偿献血队伍的供应,来保证其安全性。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发,鼓励国家工作人员、现役军人和高校学生率先献血,在校大学生逐渐成为无偿献血的主力军。相比其他献血者,在校大学生有文化素质高、血源稳定、血液合格率高等优点。黄冈市血液中心流动献血车除了在每月固定日期前往各县(市)采集血液之外,便在我校扎根,面向师生采集血液,至今已有十多年。起初流动献血车停放在学校柳园餐厅附近,但年初由于学生停放自行车占用场地过大等因素的影响,改换至北校门附近停放。场地的改变不仅使北校区献血学生增多,也吸引了不少学校周边居民加入到无偿献血队列中。
据记者调查,只有每天达到80-100人献血,才能满足黄冈市各医院用血的临床需求。献血前,采集血液的医护人员按照《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对献血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血样进行血型、血红蛋白、乙肝表面抗原等检查。检查合格后,血液从献血者的静脉抽出,装入具有抗凝剂和营养液的专用采血袋,一般献血量为300-400毫升。同时,医生会留取2个血液试管,利用献血车配备的血液分离机随地进行血液成分分离,再将对应贴有条码的试管和血袋储存在温度为2-6℃的专用血液冰箱,以便运送到医院后复检、保存和使用。在经过黄冈市血液中心复检后,合格的血液最终被运往黄冈市各县区医院以供临床使用。
仪式:无偿献血一份特殊的成人礼
“第一次献血更多的是兴奋与好奇。”外国语学院日语1602班的洪佳丽回忆今年三月份的初次献血经历时谈到,家人无偿献血的传统让她鼓起勇气在自己十九岁生日时尝试了一直想做却又不敢做的事——无偿献血。
外国语学院英语1706班的桂羽飞第一次献血是在她的十八岁生日。当被问及无偿献血的缘由时,她说:“如果真的想做一件事,是不需要那么多理由的。那天我自己一个人坐公交车去医院,献完血后就直接回学校上课了。几天后我收到医院的短信通知,说我的血液已被用来帮助有需要的人了。当时除了兴奋,就是自豪了。”十八岁生日去无偿献血,不仅让这一爱心之举更有仪式感,也让这一次生日更具纪念意义。在她看来,无偿献血是一件很普通但于她自己而言也是很不平凡的一件事。
十八岁这个特殊的节点,做点不一样的、值得纪念的事情,是很多黄师人的共同选择。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1501班的陈梦娜,在满十八岁后便和三名室友相约走进校园流动献血车,拿到了人生第一张献血证与一份纪念小玩偶。
恐惧:活在脑海中的无偿献血
在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血气”被用来寓示着生命能量,小说中血气方刚的男青年,在生活的重压下因为卖血过度,将身体彻底败掉。众多的小说与影视剧大大渲染了血对人健康的重要性,也无意中强化了人们对于无偿献血的误区。无偿献血危害健康、无偿献血易感染艾滋的观念深深活在人们脑海里。
文学院秘书学1501班的尹亚玲,直到今年11月份时,她的室友才发现这位“低调小英雄”已有两次无偿献血经历了。叙述这几次献血经历时,她语调轻松,“初中时生物老师就讲过无偿献血的好处”。但是谈到抽血的具体感受时她还是忍不住说“疼”。与洪佳丽在家人的影响下去无偿献血不同,尹亚玲的母亲在得知女儿在学校已经“偷偷”献过血后,告诫她说:“你经常头晕身体很虚,千万不要再去献血了”。可这个热心肠的女孩却没有乖乖听母亲的话。她解释说:“万一家人出现意外,因为我有无偿献血证,家人便有优先用血权。况且献血是用于救人,献血后我也并没有不适感。”
记者通过采访黄冈市血液中心的医生唐伟健了解到,人们对无偿献血误区的出现是有历史根源的。多年前卖血现象广泛存在,“血头”为牟利,不考虑卖血者身体状况,将采集血液的器具多次使用,从而出现器械交叉感染等状况。《献血法》颁布后,卖血行为得到禁止,国家组织提倡广泛的无偿献血活动。血液中心的流动献血车全部使用一次性血液采集器械。正规渠道的献血不再存在风险。并且符合条件下的适当献血,还有益于身体健康。就人体造血功能而言,无偿献血会刺激造血功能更加旺盛,加速血细胞的生成,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使血液不断产生出更具活力的年轻细胞。
敬畏:黄师人的生命意识
外国语学院英语1602班的李梦琴的献血经历与其说是种偶然,不如说是种心之所向的必然。在她表露出对献血的兴趣时,室友给了她支持。在一个悠闲的周末,她在室友的陪同下来到了采血车。“当时我非常兴奋,特别是查出自己是o型血的时候,心里充满着作为o型血人的自豪感。”她回忆说。在采血的过程中,因为自己的身心状态很好,让本只准备献200CC血量的她,在医生的鼓励下献了300CC。
她献血的理由十分简单——血可以救人。就是这样简单朴实的想法,成为了李梦琴献血的最重要的一个动因。
新闻与传播学院编导1506班的王心仪在QQ空间里发过这样一条动态“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之一,将我最挚爱的亲人的身体拱手交给不认识的人,可我交的很安心。”配图是一张“武汉遗体捐献志愿者联系卡”,而她将作为遗体捐献执行人。记者和她交流后了解到,王爸爸曾是军人,近年身体不太好,在住院时常常会思考一些人生价值问题,捐献遗体的决定是他想了很久之后作出的。“他一说我就同意了,过完一生,能留下对社会有用的东西,何乐而不为呢。”王心仪对父亲的善义行为大力支持。而她自己从18岁生日至今也参加了三次无偿献血活动,当她在空间“晒出”献血证时还与有过相同经历的朋友们来了一次亲密互动。
“可能很小就看纪录片,知道有些病人因为缺少血液而死亡,想着自己不多的血也许就可以救到别人的生命……”在王心仪眼中,血液不只作为她身体的一部分而存在,当它们得以汇入别人的生命长河里,又将接续他者的生命而继续存在。
“每次献血都有很重要的人的陪伴,所以很安心”记者问她献血是否害怕时她这样回答说。因为有她陪伴在父亲身边,她父亲也同样感觉安心。这些善良的人彼此陪伴,给彼此面对生的苦难的勇气,又将这份勇气换为一个个无私的举动,接续爱与生的命脉。这样的黄师人,就在你或我的身边,默默无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