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在校园生根发芽
让“新”在校园生根发芽
记者团 彭辰辰
近期,学校各种科技感十足的应用、设施走入我们的学习生活。在走访这一系列“新生事物”的过程中,记者发现,绝大数同学对这些变化都是持积极、欢迎的态度。这充分说明,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一致的。
大学校园就应该这样充满新鲜活力。这里的“新”,指的不光是每年一批又一批前来追逐梦想的学子稚嫩的脸庞。它还代表着校园展开怀抱,拥抱新形态、拥抱未来的胸怀。
大学校园会启用新设施、新科技。过去,食堂、澡堂、图书馆,充电、买水、互联网,每个地方都需要一张单独的学生卡,大家的钱包里塞满了名目繁多的卡片。等到“一卡通”系统建设落地,大多数功能都集合到了一张小小的卡片上。大家不用再为卡片众多,频繁遗失而烦恼。
大学校园能接纳新想法、新风尚。过去,三好学生、专业第一、“国家奖学金”才是衡量好学生的重要指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似乎是大学生的最佳选择。等我们放眼全球,关注那些学界业界最前沿才发现,原来,雷军、刘强东在学校也并非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他们投身社会实践的经历更引人注目。随着国家号召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基层的声音越来越洪亮,我们发现自己身边早就有人凭借努力与智慧收获了成功。启明学院“点团队”“联创团队”等走出了多位优秀校友,叱咤互联网风云;新闻学院多位学子在业界屡获大奖,成为社会观察家;还有那些选择扎根基层、服务地方的同学,凭着踏实的态度赢得了地方的认可。他们结合自身实际,同样交出了漂亮的人生答卷。如今,除了“三好学生”,我们还有“启明之星”“道德模范”“自强标兵”。百花齐放的校园,正是最美。
拥抱这些新风尚,正是华中大校训中“求是创新”的体现。
新设施、新科技,新想法、新风尚,共同构成了新形态的校园。没有新设施,新想法无法落地生根;没有新风尚,新科技的普及无从谈起。
作为未来实现中国梦,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我们要放开心态对待新鲜事物,拥抱校园新形态,拥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