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要因势利导



  2018年,“到梦空间”开始在我校推广开来,学生组织、班级群体、知识讲座、志愿活动等进驻“到梦空间”,成立部落,举办热门活动。当课外活动产生的活动分与学分挂钩,活动一出,即引来众人疯抢,各大活动场地座无虚席。
  正如前段时间,同济大学黄萌颖老师来我校举办的“三步学会摄影,一分钟拯救废片”的讲座,四百个名额,在一分钟的时间被抢空。到场观众多于实际报名的人数。不得不说,这个规定改变了需安排学生当观众的现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但是,在此现象发生的同时,也开始让人产生争议,我们是否在参加活动时带有为学分而去的目的,反而忽略了活动的本身?我们该如何正确的引导这种现象?
  学分制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活动名额在短时间内被抢空,我们追其这件事情的根本,还是因为学分制,众所周知,学分制,是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自从1978年国内开始试行学分制至今,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实行。它是当今大学生所必须面对的,修满学分才可以毕业,而且还要达到一定的学分要求。目前我校开始实施参加活动也有学分,在“到梦空间”上报名签到,有记录,有活动分和学分。这使得18级新生开始时刻关注课外活动,多参加积攒活动分,在综合素质测评有较好的分数,增加获得奖学金的机会。
  学分制的实行利大于弊活动有学分,这是激励大多数学生去参加活动的直接原因。学分制与志愿活动挂钩,必然会面对着很多弊端。18级临床专业小张说:“进入大学后,在老师那了解到,参加活动会有活动分,而且还和学分制有关,就去注册了“到梦空间”的APP账号,每个活动只要不和上课时间冲突,我都积极去,实话说,是为了学分,而活动的内容,我不是特别的关注。当然如果是我感兴趣的当然最好,我知道这样不太好,但是为了学分,我还是愿意去参加我不敢兴趣的活动。”
  学分制有些许缺陷,为了得到学分,部分大学生的各项活动也许只是出于被动。在被动的去做关于学分有关的事,缺乏自身的动力,往往事与愿违,而忽略活动本身的意义。并且,自愿选择去参加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力较小,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部分学生会选择不参加活动,优秀的越来越优秀,而平庸的会更平庸,因此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
  即便如此,学分制还是利大于弊,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力。大二信管专业的王同学表达了他对学分制的看法,“我们终于摆脱了学校安排各班级去参加活动,听讲座的情况,我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我喜欢的活动,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我想做的事情。当我参加活动,还有学分时,我对这个活动的记忆也越深刻。我是乐在其中的。”他在自由选择活动的同时,也合理规划了时间,对自己热爱的事情越来越擅长。
  乐在其中,学在其中是顺势而为的走向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这个学分制规定的推出与执行,必定有长时间的磨合期,不论是活动的举办方还是参与者,都希望在活动中有所收获。作家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在作品《离岸》中所言,“你学过的每一样东西,你遭受的每一次苦难,都会在你一生中的某个时刻派上用场。”既然参加了活动,乐在其中,学在其中才是最重要的。不能简单的就目前不需要而选择不去学习,懂得越多,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也更有好处。
  当你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时,会在锻炼中增长能力和改正不足,在不断尝试中提高自身。即然大学生为了拿到更多的学分,就会积极参加各项比赛。改变自己去混学分的目的,为了提升自己而学在其中,在比赛中尽力而为,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未曾了解过的就去了解,增长自己的见识;能力欠缺的就去勇敢尝试,完善自己;擅长的就积极去做,为自己多些奖项。当自己全力以赴,这个活动也会因为有你而变得精彩,双方都有益处,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