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记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由国家教学名师谢峻林教授领衔,王发洲教授等15名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的一线教师组成。“一切为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是谢峻林教授及其团队的工作坐标,“作为教师,第一要务是教书育人”,这是谢峻林教授的职业理念。
  谢峻林教授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负责人,也是首任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责任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材料研究与测试中心主任、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认证结论审议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创新思想、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团队骨干成员15人,其中教授10人、年轻教师7人、9人有国外学习交流经历。团队以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建材行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为目标,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建设为抓手,老中青结合,同心协力,营造育人环境,成效显著。
  团队中70%人员担任了班主任,以首届卓越班班主任何峰、文进为代表的教师,密切联系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的有用人才。团队所在系党支部与学生支部共建,谋划育人文化,在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中,积极发挥战斗堡垒示范作用,践行“两学一做”。五年来,团队中蹇守卫、冯小平、赵青林3人获得校师德先进个人,文进被评为校先进工作者,何峰被评为校优秀班主任,党支部荣获学校2014年“优秀基层党支部”,师生结对支部共建案例被湖北日报2017年5月2日报道。
不忘初心  致力建材行业卓越人才培养
  谢峻林及其团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不忘学校肩负为建材行业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重大科技支撑的历史使命,紧紧依托建材行业,以培养学生支撑引领建材行业转型升级发展为己任,坚持科教协同、行业协同和国际协同的创新育人方法,既推动了行业发展,也成就了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国家级教学团队的成长。
  他们坚守人才培养阵地,潜心问道,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植根建材热土开展创新研究。紧跟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率先实施卓越人才培养和工程教育实践,组织完成高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规范”等指导性文件,引领全国高校专业教学改革,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项。团队陈潇、何永佳先后于2015年、2017年分获全国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特等奖和一等奖。2017年谢峻林团队被湖北省委组织部授予湖北名师工作室,并新增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和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的战略转型,谢峻林教学团队正在锐意改革,力争培养引领世界建材发展的卓越创新人才。
勤研教学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谢峻林及其团队锐意教学改革,她致力于学生能力培养。注重材料专业的时代性、先进性与创新性,探索多元化教学方法,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国家级教学团队;重视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建成2门“国家精品课程”和2门“国家资源共享课程”;密切关注材料学科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动向,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凝练新案例,研制新教学设备百余台套,出版教材和专著4本。
  近五年,团队承担教学工作量年平均2000学时,指导本科生375名、硕士生179名、博士生39名,获得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16本、校优秀学位论文9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全国工程教育认证培训专家,谢峻林教授又在为推进高校材料类工程专业认证呕心沥血,为全面提升我国材料工程人才质量,添砖加瓦。
聚焦前沿  为传统行业技术升级攻坚克难
  谢峻林及其教学团队长期奋战在我国建材建工科研第一线,有幸成为建材行业由大变强这一发展关键历史阶段的重要一员和主要参与者。
  谢峻林与企业一道潜心研究,掌握了大型水泥分解炉中煤粉、RDF燃烧及物料分解耦合作用关键技术,为水泥行业的低品位原燃料资源化利用、节能减排奠定了理论基础。团队成员丁庆军教授知难而上,攻克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混凝土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成果成功在世界第一跨度的“合江长江大桥”钢管混凝土拱桥上应用,对行业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年来,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重要课题2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省部级一、二等奖15项,对传统行业技术升级贡献巨大。
服务社会  砥砺奋进服务国家经济建设
  谢峻林及其团队成员,努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服务于社会。五年来,团队承担的社会重大需求及产学研合作项目100余项,带动相关产业实现经济效益超过30 亿元,业内反响强烈。
  国家多项工程凝结着团队成员的智慧、创造与汗水。在号称亚洲第一高墩的“腊八斤特大桥”施工现场,丁庆军教授带病奋战在第一线,现场指导高难度泵送混凝土作业;在高峡平湖之畔,谢峻林教授冒着严寒酷暑,与企业一道调试国内最大吨位水泥窑协同处置RDF和分级燃烧减排NOX生产线;在烈日酷暑中,王发洲教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奔波在世界标准最高的京沪高铁线建设现场。(选自教育部网站)

图片列表:

PDF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