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子

追记构造地质学家李德威教授

      群山呜咽,河水悲鸣。“李老师,我们把你带到青藏高原了。你常说青藏高原是你的野外实验室,今后,你可以在这里安心科研了。”9月27日12时,在李德威教授的学生及同事、亲友簇拥下,他的骨灰遵照其遗嘱,撒向西藏冈底斯山脚下的墨竹工卡县甲玛乡拉萨河谷。构造地质学家李德威教授,生前是我校地质调查院博士生导师。他的身上,到底有怎样故事、又是怎样的品质,在人们心中引起强烈的精神共振……


一颗初心交给地质

身为人师无私付出

      1962年6月1日,李德威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市农村一个普通家庭里。在五个兄弟姐妹中,他是家里的老大。那时候家里生活困难,但是他从不抱怨。从小,他就是一个爱思考、爱动手的孩子。每年暑假,李德威白天帮着家人做农活,晚上就在柴油灯下做作业。

      1978年,十六岁的李德威参加高考,在填报大学志愿时,他毫不犹豫选择了武汉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当时很多人认为学地质太艰苦,不愿意报考。但是他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学地质能找矿,这样就可以让大山里的乡亲脱贫。

      这一年,李德威如愿考入武汉地质学院。上大学期间,他刻苦学习,课余时间就泡在图书馆。为省钱,他没穿过棉袄棉裤。大一那年的冬天,他是穿着两条单薄裤子度过的。大二时,学校将他列为扶助对象,送了一条“卫生裤”给他御寒。

      大学毕业后,李德威考取该校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他更是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后来,他还攻读地球物理学的博士学位。导师杨巍然教授回忆:他的地质基础知识学得特别扎实,知识面开阔,尤其是在大地构造研究中,不迷信现有的理论学说,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

      1985年,李德威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4年被破格提升为教授,2003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从教30多年以来,他长期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构造地质学》《大陆动力学》《构造分析》《岩石圈流变学》等专业课程,指导培养了百余名博士、硕士和本科生。

      李德威清楚,自己的职业是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是第一责任。为了给学生讲好课,他认真备课、精心写教案。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他把讲台看得格外神圣。他常说,我们当老师的,只有自己是“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

      在江苏地质调查研究院工作的张硕回忆:“李老师给我们讲的第一课不是专业知识,而是哥白尼。”哥白尼为了捍卫日心说、捍卫科学真理,不惜献出生命。“这就是老师看重的科学精神,不畏权威,追求真理。”

      李德威的研究生、现为地学院的刘德民副教授说,当初自己没来得及参加毕业典礼,就跟着李老师到西藏科考。毕业典礼那一天,李老师在高原上对他说,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不要随波逐流。

      对于学生的学业,李德威非常严格。他的学生们,几乎都有被他深夜、凌晨回复的经历。有一次深夜11点多,学生罗文行写完科研项目报告发给他。没有料到,李德威很快打电话他,告诉他该怎么修改。随即,在其指导下,改完科研报告已经凌晨1点多,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老师。李德威又在电脑前进行再次修改,这两个来回下来,已经是凌晨3点。为了做好教学和研究,多年来李德威都坚持工作至深夜,凌晨两点之前很少睡觉,而早上7点前,他又起床投入到新一天的工作中。

      教学工作中,李德威对于自己近乎苛刻。2008年8月,李德威带着博士生高成等5人,来到西藏卡易错地区做地质教学与研究。有一次,李德威对一个地质数据放心不下,决定再到野外核对。高成想陪同,但是李德威坚决不同意。“李老师一直到深夜都还没有回,等着等着我们就睡着了。”高成回忆,“第二天早上醒来,看见李老师帐篷的灯亮了,才知道他刚回来。”

      2014年暑期,李德威在北京周口店带学生开展地质实习。按照教学安排,老师上午野外教学,中午12时半回实习站吃午饭,下午再整理地质资料。但李德威遇到学生前来答疑时,经常忘记吃午饭,与学生探讨到下午三四点,直到饥肠辘辘。为此,他自掏腰包,请班上30名学生“下馆子”。张克信教授感叹地说:“德威对学生、对教学满腔热忱,我由衷敬佩。”


论文写在中国大地

攀登高峰彰显情怀

      1989年,美国有学者率先提出,以青藏高原为切入点,不断建立超越板块构造学说的大陆动力学理论。李德威很疑惑:为什么青藏高原的原创理论要由西方人主导?在研究中他发现,不少高原现象采用板块学说解释不通,如按照此理论,一座大山是板块运动挤出来的,但是两个板块之间却是一条大河,而不是高耸的山系,像雅鲁藏布江这样,解释不通。他萌生了一个念头:以青藏高原为基地,努力创建中国人自己的大陆动力学。

      1990年,李德威参加了李紫金教授负责的“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大比例尺成矿预测”项目,他发现了许多与板块构造学说相矛盾的现象。为了弄清原因,他决定到青藏高原,开展地质考察。这一去,就是20多年!

      选择地质工作,就意味着选择用双脚丈量祖国的山河大地。从羌塘到喜马拉雅,从喜马拉雅到可可西里,从可可西里到阿尔金山,从阿尔金山到阿里班公错,从阿里班公错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从雅江大拐弯到川西龙门山,从龙门山到滇东南红河……1990年到2015年,李德威每年都要到青藏高原进行地质调查和研究,足迹遍布青藏高原和相关地区的山山水水,行程超8万公里。

      常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喜马拉雅山,李德威已经翻越过无数次。为了勘测地质,他最多一天走了50多公里山路,且总是跋涉在科研队伍最前面,有人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小山羊”。李德威为了制作西藏定结县和陈塘区的地质图幅,时常在5000多米的山上“安营扎寨”,吃冷饭冷菜,忍着头痛入睡。在荒芜的野外,他饿了吃点干粮,困了睡在羊圈里,爬山趟水脚踩冰山雪水,更是平时事。有一次,他在野外被一只凶猛的狗咬伤了,留下了碗口大的伤疤。后来他给家人轻描淡写地说,只是被小狗“亲”了一下。

      在青藏高原,李德威几次与死亡擦肩而过。2000年,李德威和学生刘德民一起在藏南科考,在溜索穿越湍急的雅鲁藏布江时,李德威突然卡在中间,悬挂在30米高的江面上,进退两难一个多小时。还有一次,李德威和师生们误入牦牛群,因为他穿的是红色外套,顷刻被野牦牛包围。危机万分之时,他将外套反穿,变成黑色外套时,才逃脱野牦牛包围圈。王国灿教授动情地说:“在野外,德威总是把最难最苦的工作留给自己。”

      经过在青藏高原的实地调查,李德威提出了以盆山耦合、下地壳流动为核心的“层流构造假说”,用以解释了青藏高原上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洋陆耦合、多级循环、四维动态成矿和地震热流体成因等创新理论,建立了盆山与洋陆耦合的地球内部系统动力学,以及地核与太阳能共同驱动的多级循环地球系统动力学,初步形成了一套以青藏高原为基地的地学理论体系。他先后获得原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湖北省青年地质科技一等奖、我校首批跨世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等诸多荣誉。

      俗话讲,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工作者都有祖国。2008年5月12日,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发生后,造成极大的破坏。我校迅速组织科技赈灾专家组,李德威则主动请缨,第一时间报名,和学校有关专家学者共赴灾区,开展调查工作,为抗震救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切实可行的建议。

      满目疮痍的灾区,深深地刺痛了李德威的心,他曾说:地震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太大了,一定要想办法研究预测地震。2009年,李德威自费带领学生到汶川进行地质考察,大家划船过一个堰塞湖时,突然发生了余震,悬崖上的石头滚落而下,船顿时就翻了,李德威毫不犹豫救学生。

      在地震机理和预测技术研究方面,李德威不懈地探索。他没有显赫的学术头衔,不单纯为发表论文而做科研,不带功利做研究。从汶川到玉树,他数次自费奔赴地震一线调研,并提出陆内地震的热流体撞击成因假说、地震及关联灾害监测、预测思想与方法等理论。他还积极地向社会公众普及地震科学知识。2010年,由他主讲的《让地震预报成为可能》电视专题片,获得中国科教影视“科蕾奖”二等奖。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投身地热呕心沥血

      李德威从事地学研究,和国家创新战略结合起来。他思问题所急,想国家所需,依据自己的地震成因理论,他进行思考:如果把地下聚集的热能提前缓慢地释放掉,就可以降低地震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地震的震级和破坏性。与此同时,提取出来的地热能可以供人类利用,解决能源危机的问题。

      李德威将目标瞄准了地下深处的干热岩,这是一种深埋地下、温度可达180℃以上的岩石。他提出,将干热岩作为固热能,将是继煤炭、石油后的第三次能源革命,这种能源清洁无污染。

      如何找到和利用干热岩?2011年以来,李德威相继提出取热减灾减排、地热能综合分类、干热岩地热能成因、干热岩地热能资源量勘查及评价方法、干热岩地热能选区准则,以及热流体关联资源、能源、灾害、环境、工程稳定性联勘共探等新思路。

      2017年,李德威根据干热岩系统理论,锁定海南琼北地区作为重点勘查区,坚信能开发出优质干热岩。就这样,李德威带着他的“地热梦”来到了海南。从2017年12月28日开始,他全身心投入到了干热岩的研究中。

      有人说,李德威“难合作”。恒泰艾普(海南)清洁资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宏记得,在一次钻井施工中,李德威根据对海南热源分布情况的分析,突然提出改变钻井轨迹。从工程角度来看,这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整个团队一度为此争执不下。他说,“可是,李教授态度就是很坚决,要求必须改。当时大家都觉得他太固执,但后来的结果证明,他是对的。”

      今年3月23日,经过66天钻探,根据李德威的“路线图”,海南澄迈成功打出中国东部第一口干热岩钻井。他的工作成果,为海南干热岩发电及综合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干热岩勘查、开发探索出一条新思路。

      琼北实验井的成功,在地热界同仁中激起千层浪。5月4日,李德威在海南组织召开了“干热岩选区、勘探和开发学术研讨会”。没有人知道,此时,可怕的疾病已经向他袭来。我校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吕新彪教授追忆,当时他看见主席台上的李德威面容憔悴,手一直在抖。后来,几个学生告知,李德威已经连续几个晚上没有睡觉,熬夜写发言稿,连会议接待都是他来安排。

  


献身科学感天动地

魂归高原精神长存

      李德威忘我地工作,却忽略了健康。从2017年11月开始,他就咳嗽、间断性低烧,几个月都没好,后来忙干热岩钻井项目,一直没有就医。今年4月,他的妻子夏芳强行把他“拖”进了医院,检查结果是肺炎。住了8天院,他就不顾妻子和医生反对,“逃”出医院。

      夏芳还记得,忙完海南地热大会后,李德威脸色白得吓人,连站都站不稳。这一次,夏芳没有再由着丈夫。5月12日,李德威再次住院。岂料,他再也没能离开病床。

      因病情严重,随后从武汉转到北京住院,最终被诊断为嗜血细胞综合征。在北京住院70天,经过4次化疗,病情没有好转,且免疫功能不断下降,各项生理指标也越来越差。

      李德威内心惦记着科研、惦记着学生,在他的坚决要求下,8月21日,他转院回到武汉的医院进行治疗。他的病情最怕感染,需要隔离治疗。但李德威惦念着科研进度,放心不下地热事业,只要病情略有缓解,就把学生召集到病房开会。病房,俨然成为办公室。

      随后,李德威的病情越来越重,9月9日,他最后一次召集10多名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病房开组会,边打吊针边听每个人学业进展。生命的最后几天,李德威进了重症监护室,无法正常说话,用颤抖无力的手足足花了10分钟写下了“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十个字。

      9月14日,武汉的天空乌云密布,凉风阵阵。12时25分,李德威溘然离逝。“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成为他生命里的绝笔……

      9月16日上午,武昌殡仪馆。在李德威的追悼会上,一幅醒目的挽联,令师生们泪如雨下:高原觅真知,创新已成生前事;地热寻远志,继学自有后来人。

      按照李德威遗愿,9月27日,他生前的亲人、同事、学生等等,在西藏海拔4000米的冈底斯山坡上肃立默哀,向李德威纪念碑敬献哈达。随后,亲友们在拉萨河边,捧起花瓣拌合的骨灰撒向清澈的拉萨河。

      李德威离世后,其呕心沥血献身地学的故事和专业报国的品质,引发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尤其是《长江日报》连续多天来,以大篇幅的版面进行持续、深入的报道。有报道指出,他心系家国,穷尽了一生心力,奉献于造福人民、使中国强起来的伟大事业。

      日前,我校追授李德威教授“新时代教师楷模”荣誉称号,并要求广大师生学习他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怀、潜心育人的师德、永攀高峰的精神、淡泊名利的品格。

      李德威,从大地上缓缓而来,他拼搏过、奋斗过、自豪过,尽管教学和科研事业在生命的壮年戛然而止,但是他的名字被人们记住了,他的精神将镌刻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