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2018米兰设计周
——艺术学院学生作品获“2018米兰设计周——中国高等院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侧记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用苏轼先生这句话来形容在“2018米兰设计周——中国高等院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中斩获佳绩的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团体再合适不过了。本次展评,我校艺术设计学院共有四件获奖作品,分别是由苏亚飞老师指导,杨莹同学设计的平面设计作品《旅游文明》获得学院奖、李佳薇同学设计的平面设计作品《食品安全》获得入围奖,丁翔老师指导,覃柏嘉同学设计的工业设计作品《止步》和《花洒》获得入围奖,获奖的四件作品已在米兰理工大学隆重展出。
“2018 米兰设计周——中国高等院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是以提升中国设计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力求让世界了解与认识中国的设计教育,展示中国高校设计水平,推进设计教育与世界的交流与互动,探讨未来设计学科发展的高水准赛事。本次获奖参展作品的背后,是艺术设计学院学子卓越创意思维的直接体现,是艺术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国际视野“设计观”的直接彰显,也是我校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注重与世界一流学科接轨结出的硕果。现在,让我们走进他们,听听他们有着怎样的创意故事?
创意的源头:艺术与生活高度融合
对于自己设计的作品能够在如此高水平、高规格的赛事上获奖,并“漂洋过海”去和全世界一流的设计作品共同展出,艺术设计学院的杨莹同学觉得一切像梦一样,她向记者谈起自己的创作意图时记忆犹新地说:“现代人热爱旅行,却很少有文明旅游的概念,我的作品就是运用吸铁石与垃圾桶结合,告诉游客们,我们的行为也要像一个无形的吸铁石,成为一种必须要做的事情。”杨莹同学认为从无到有,艺术设计最难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把要表达的想法和所要达到的效果用一个连接物去表现出来。她大胆借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巧妙而简洁的表达作品主题:注意旅游文明。指导老师苏亚飞对此也颇具感触地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国际视野的‘设计观’正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
创意的升华:生活艺术化
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艺术设计学院的师生们用自己独特的思维与风采,诠释着他们心中的艺术真谛。广告学专业同学李嘉薇说道:“摄影、看电影、吃都是我的爱好。”但在吃的同时她也思考到了食品安全问题,国内对食品安全要求低于国际水准,所以她便想到用原子弹、胡萝卜采用“置换”的设计手法,提醒人们食品安全问题就在身边。正是由于对于生活的热爱,她才能敏锐思考到现实问题,并用艺术的方式完美表达出来,引人深思。对于艺术学院覃柏嘉同学来说,艺术就是生活。他在洗浴时发觉了传统花洒的不足,就结合专业知识,设计了智能花洒,记录每个人的洗浴习惯、预判天气状况,带给用户更好地体验,在生活的小细节中发现问题,并用极度生活化的艺术方式来完美我们的生活。“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所以我十分注重生活的小细节,希望在生活的细节中发掘生活的美好,并用艺术化的方式完美生活。丁翔老师帮我把理想变成了现实。”
的确,艺术设计学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爱观察、敢挖掘、善思考的优秀学子,才会让创意之花溢美生活的角角落落;也正是因为拥有着大批像苏亚飞、丁翔等积极引导学生将潜能发挥至最大化的优秀教职工,才会让“艺花”开遍生活,一路芳华到寰外。
创意的高度:各门类融合无间
“一件事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入门,不然只能在门外痛苦的徘徊,无法感受到你所学的乐趣之所在。”这是覃柏嘉同学在设计过程中获得的最大收获。大一开始,他就注重与老师交流沟通,努力学习专业课知识,为以后的设计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他告诉记者说,初到艺术设计学院,谁也不知道什么是置换、异影,但在这几年里,无数次的构思、设计、改进让艺院学子懂得如何去做一份“合格”的平面设计。他认为做设计困难是绝对有的,比如不足之处如何改良?自己的想法凭现有技术可否实现?还有形态、人机交互、材质选择等等一些的问题,但问题必须要解决,他凭的就是一份“勇往直前”的精神。
艺术设计是一个融汇了多学科知识的学科门类,摄影、绘画软件、设计都有涉及,放弃一个就会失去很多机会,很容易一败涂地。杨莹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一直在努力学习着自己未知的知识,私下多次向老师请教。艺术设计学院苏亚飞老师也说道:“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充当导航的角色,学生只要有取得成功的愿望,教师就要积极引导,甚至要相信他未来就会成为‘大师’。”或许正是因为艺术设计学院师生拥有的这种超越性的广阔视野,艺术学院师生创意的作品才能够在同类院校中惊艳众人,并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闪亮登场。
“米兰设计周”作为世界公认的高规格国际年度设计盛会,每年聚集了全世界各地的优秀设计和新成果,是全球设计大师和设计机构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艺术设计学院的师生们,正努力在国际舞台上越行越远、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