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记者团 陈言 刘思 张盈盈 周婧仪)“清明”是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情怀中,继承先贤品格,更好地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进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建设。
与时俱进需慎重
任何传统节日,有值得肯定的“新风俗”,就会有值得警惕的“新陋习”。就清明节而言,最近几年兴起的一些“新陋习”就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如果说在亲人的墓前焚烧纸糊的苹果手机、别墅洋楼小汽车还属于恶搞的话,那么焚烧“二奶”和“小三”,就是对列祖列宗的亵渎,也是对已故亲人的侮辱。这样的所谓“新风”,只能是封建陋习在新时代的一个新花样,必须被坚决摒弃。
在改进祭奠方式,力求文明与进步的同时,还应该通过清明节反思目前的殡葬观念。现在很多人不但感叹活人住的房子买不起,而且开始感叹死人“住”的墓也买不起了,全国很多地方每平方米的墓价,早已远远超过了当地的房价。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传统土葬方式的固守,源于“入土为安”观念的根深蒂固。其实,除了传统的土葬,一些新兴的殡葬方式,如树葬、花葬、海葬等等,不但可以起到安葬亲人的作用,而且符合低碳环保、绿色的理念,同时还可以为国家节省土地资源,为自己减轻经济负担。
心存敬畏怀先烈
清明雨中。小时候每年老师都会带着我们去烈士陵园,穿整齐的校服,戴红领巾,敲锣打鼓,举着花圈。老师们笔直的站立着,我们也严肃起来,不知道高高的墓碑上写了什么。听说这里长眠一位革命先烈,他带领乡民赶走敌军保护家乡。在激昂的国歌中,同学们都对他充满了敬畏之情,以一敌十的他像电视里的大将军,是我们心中的大英雄。
又是一年雨中清明。回到家乡的烈士陵园,陵园里的木兰树还开正茂,雨打在墓碑上:张道南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3月,在南漳地区领导人带领下,张道南发起著名的荆山农民暴动,成立薛坪区苏维埃;1928年4月17日,因寡不敌众而壮烈牺牲。被雨水打落的花瓣落在坟头,长眠于此的英雄用身躯挡住危险,这里的宁静是你用血肉换来的,没有激昂的国歌,心中却有无限缅怀之情。
“传统”二字,缺一不可。“统”代表着规矩和范式,“传”则既有传承之意,亦有发展之理。五千年文明演进,继承传统文化也要剔除封建糟粕和陈规陋习。清明祭扫,祭奠的是先人,致敬的是这文明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