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的思政课
如果我告诉你,学生提交给马克思主义学院常沛老师思修课的实践报告是一幅幅美到炸裂的艺术作品。你一定会问:“是思政课实践作业的打开方式不对吗?”
据悉,常沛老师这些年一直主动承担着艺术类学生的思政课课程,她注重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展特色鲜明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积极探索思政实践与专业实践的结合,鼓励艺术类学生在专业采风活动中挖掘各种资源,以宣传画、剪纸、微电影、书法等艺术形式表现思政课的理论内容。这一张张宣传画,正是2017级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思政实践活动成果。常老师确定了此次思政实践以“尚美中国”为主题,同学们分组开展讨论,围绕主题进行策划,在寒假里通过走访、采风等方式搜集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社会、民俗、生态等方面的素材,其后再用画笔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这是结合我校艺术类特色鲜明的专业特点,个性化培养艺术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新精神,帮助大学生同时提升道德修养和艺术素养,正视社会问题,勇于担当,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大胆尝试。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逐渐认识到艺术作品不仅要有好看的皮囊,更要有有趣的灵魂!艺术设计11706班吴迪小组通过将经济发展的变化用实例的形式表现在画中,他认为通过这样的形式拓宽了他的视野,收获很大。艺术设计11707班田思凤小组通过画笔描绘古代神话故事中寓意的中国精神,她说:“我觉得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了”;艺术设计11702班班长封帅向常老师感叹道:“这样的作业我们思考很多,很走心!”学生的这些收获与评价体现出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想修养与艺术专业相结合、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成效,用实际效果证明思政课教学从不套路!
思政课实践环节教学改革逐步推广到学校其他学院和专业。现代纺织学院的“中国品牌”调查活动,通过学生对纺织类知名品牌进行走访、调查和研究,扩展专业视野同时增强对民族品牌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服装设计专业的“霓裳中国”,通过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服装设计稿在传统与时尚间展示着中国服饰文化的变迁;摄影专业的“镜头里的中国”、公共艺术专业的“美丽中国”,学生通过染织设计纹样展现着生态中国的美景……这样的个性化实践形式,既发挥了学生的专业特点又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自2015年以来,根据我校学生专业特点和个性特长,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鼓励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特点,策划好思政实践与专业实践的结合点,实现实践活动与知识传授在价值观上的同频共振。目前,思政课实践改革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并得到了中纺联合会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支持。学院党委书记朱丽霞认为,在思政课教学与学生工作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索思政实践、学工实践与专业实践的结合,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真正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马克思主义学院 孙文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