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一所省属高校被盘活
———武汉纺织大学打造“非遗文化”校园特色
2017年11月28日,以“共筑纺织非遗可持续发展新生态”为主题的首届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日前在杭州千岛湖文渊狮城召开,武汉纺织大学应邀出席,在现场开办展览,向与会者展示近年来在汉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取得的成绩,获得文化部和中纺联点赞。
在这之前的9月,由中央网信办、文化部主办的“喜迎十九大 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也走进了该校,为什么这所省属高校频频获得社会关注?“非遗”在他们手中是如何被盘活?记者进行了了解。依托学科特色培育非遗文化时间追溯到2005年,该校服装学院对“非遗”进行多地调研后,结果让他们忧心忡忡:汉绣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老艺人散失各地,相关资料缺乏。最早进行汉绣研究的冯泽民教授感叹,“许多像汉绣这样的非遗项目,如今只剩一口气,再不加以积极的保护和传承,恐怕就要走向灭亡了。”
“我们有学科条件,得做点事,先让非遗‘活’过来”冯泽民与老师们下定决心。
2010年,纺大将本校纺织、服装学科特色和专业人才特色相结合,将汉绣搬入了课堂,聘请杨小婷等汉绣大师为客座教授,开设汉绣和西兰卡普公选课。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纺大的纺织服装和文化遗产方向开设了非遗专业,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传统非遗文化。将人才培养与非遗文化相结合,培育出独具武汉纺织大学特色的纺织非遗文化。
汉绣作为纺大的校公选课程,自设立以来,口碑极佳,每学期课程一上线,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被全校同学“抢”完,十分火爆。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采用汉绣大师和艺人教学的模式,用针线将汉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传递给武汉纺织大学学子。吸引了一大批的研究生、本科生来到纺大进行纺织服装“非遗”项目的学习和研究。
漂亮时尚的96年出生的地道武汉女孩张子奕是众多旁听生中的一员。服装设计专业的她,从大一下学期选了汉绣课之后,就像着了魔,大二下学期,张子奕已经完成了两幅作品。第一幅作品《兰花》就被老师推荐参加了2015年武汉市文化局举办的 “非遗文化十年作品展”。她说:“汉绣深深吸引着我,学习汉绣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乐趣。”
学生们醉心于汉绣的学习研究,老师们更是如此。
冯泽民教授,曾在被医生诊断患有视网膜色素变性症,只能靠余光来观察的情况下,仍一门心思扑在了汉绣文化的研究上,一干就是30余年。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教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叶洪光爱“绣”如痴。20多年来,他走了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翻山越岭寻找民族织锦,花费百万用来买手绣的旧衣服,办了家“非遗”传习馆,用于展览和教学。研究生魏利粉说:“在我们学生眼中,叶老师就是刺绣“非遗”的守护者”。
武汉纺织大学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让服装表演专业的模特们穿上带有非遗元素的服装设计作品走上T台,打造特色的非遗时装秀来展示非遗风采。
“高校作为顶尖人才聚集地,是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武汉纺织大学积极响应十九大‘建立文化自信’的号召,主动承担起了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责任,依托本校纺织、服装等学科特色,打造出‘非遗文化’校园特色。”该校党委书记韦一良介绍。打造特色项目传承非遗技艺校园里有了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围,这还远远不够,如何让频临消亡的非遗技艺换发“活”力、充满生机?如何帮助非遗传承人群、老手艺人摆脱“空有一身手艺而无法适应市场需要”的窘境一直是该校的一块心病。
2016年,武汉纺织大学成功入选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依托这个计划,学校开设了非遗培训班特色项目,邀请老手艺人“入校深造”,接受时尚的洗礼。学员汇集了湖北主要种类刺绣的传承人,包括武汉汉绣、红安绣活、荆州刺绣、大冶刺绣、神龙架叠绣、阳新布贴等,两年来共有近百名学员参与培训。
非遗培训班精心设计安排了配色方法、艺术创意设计、非遗衍生品开发、刺绣在服装中的运用等课程,对学员们进行系统的理论指导,提高了老手艺人的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带老手艺人走上时尚前沿,使得他们的作品能够适应市场需求,既具有经济价值,又能服务社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传承技艺,解决了“后继无人”的窘境。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叶洪光表示,“将传统文化与时尚创意相结合,刺绣才能走得更远。”
黄梅挑花、西兰卡普、红安大布……纺大100多平方米的非遗研究中心内,展示着以湖北省织、染、绣等非遗项目为灵感和基础的数百件作品。这里全天都泡着几名学生、专家和传承人在此与学生们交流设计、制作和审美理念。湖北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江清和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传统的非遗传承依靠心传,常常不能结合现代人和年轻人的审美。让学生参与进来帮助设计,能够使传承人的思路更开阔。”
“让我们的技艺更有文化、更加时尚、更与市场接轨,通过学习我有了清晰完整的知识框架,”汉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燕表示。
“向教授学文化、向大师学技艺、向工匠学精神”,2017年10月,在第二届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上,文化部副部长竖起大拇指,给纺大在非遗研培项目点赞。创新赋予非遗新“时尚”
让非遗文化焕发活力,不仅需要保护和传承,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近年来,武汉纺织大学及其师生们做出了诸多努力,在实践中协同创新,为传统非遗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赋予了非遗“新时尚”,让非遗文化重新“活过来”。
武汉纺织大学的老师们多次带领学生外出进行实地调研,形成了《中国刺绣“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湖北省武汉、荆沙、洪湖地区汉绣流派的调查研究》等多篇研究报告,出版了材料翔实的《汉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集》等文集。武汉纺织大学非遗团队还共同编写了汉绣研究的标志性成果《荆楚汉绣》一书,成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汉绣技艺的专门著作,填补了汉绣研究领域的空白。
不少学生通过将汉绣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和传统技艺与专业结合,进行自主创业,武汉纺织大学硕士毕业生方依依就是典型代表。本科服装表演专业的她从小痴迷旗袍制作,大二就开设了自己的服装设计工作室,“我将从汉绣研修班中学到的非遗元素运用到旗袍的设计中,使传统刺绣展现出时尚的魅力,十分独特”,方依依激动地说,“传统与时尚结合的定制旗袍在市场上十分受欢迎,我的年收入可以达到数百万。”
展望未来,武汉纺织大学“荆楚纺织非遗馆”正在抓紧建设,还将主动作为并担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率先在带有战略性、统摄性、纲领性、持久性的精神层面实现转化,在传承保护、体制机制、公益事业、创意产业等层面实现创新,取得一批开拓性、引领性和标志性的成果,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
2017年,武汉市获批“设计之都”,成为中国第四个获此殊荣的城市,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表示,将携手武汉纺织大学打造中国时尚名城,积极保护和传承汉绣技艺,重振汉派服装荣光。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武汉纺织大学继续将非遗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中心工作,除了加快建设“纺织非遗馆”加大对社会的传播普及外,还将依托自身的学科特色,在纺织产业链上加强对非遗产品的产学研合作,利用设计人才优势对传承人进行现代时尚互动,邀请校友企业参与开发更多非遗衍生品。该校还在积极筹备非遗产品的“走出去”,将挑选汉绣、黄梅挑花、红安大布等传承人的优秀作品送出省外和俄罗斯等国参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记者 侯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