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鋆植:用金子般的心“植”药





  1989年夏末,拎包入职的年青人汪军芝,才在工作单位安顿好,便去户口登记机关改了名字。“鋆”意为金子,“植”意指中药。刚完成学业的汪鋆植暗暗立誓,他要用金子般的心去从事中药研究,让每一株植物都能物尽其用,发挥出药用医用的最大价值。
  这30年来,汪鋆植博士在百度百科上的人物资料添了一笔又一笔,著书、育人、潜心研究、科研创新,而他所有的力量源自那些藏在深山里不为人知的植物,他想让它们走进人们的视野,灿灿发光。
  

始于情感 结缘湖北海棠

 

    1996年,汪鋆植硕士毕业被分配至三峡大学(原湖北三峡学院)从事教学工作。高校的青年教师除了教书一职,还肩负科学研究的使命。为了确定研究对象,汪鋆植查阅了许多资料,却依旧毫无头绪。兼顾地域性优势、产业特色、研究特性的物质着实少见,某日无意间听同事谈及凉茶,汪鋆植才灵光一现,想到了一个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湖北海棠。
  湖北海棠是湖北的地标性植物,原产于湖北西部。而湖北海棠以凉茶的形式出现在鄂西地区的人民生活中,则已有了400年的历史。汪鋆植出生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个不折不扣的土家族汉子。土家人都是喝着海棠茶长大的,汪鋆植也不例外。年幼时,他与朋友们在山野间嬉闹累了,便回家喝一碗凉茶解渴。这一喝,便是数十年。汪鋆植已经从活泼调皮的小萝卜头长成了谦和有礼的青年,却还是记得咕噜咕噜喝完一整碗凉茶的清爽。儿时记忆十分温暖,加之研究方向与汪鋆植所学中药专业对口,他便迅速定下研究课题,独立开展研究。
  第一个研究点是凉茶隔夜不馊的特性。土罐烧水泡茶,放置3至5天凉茶都不会馊,这个问题吸引了汪鋆植的注意。为了揭晓谜底,他每日准点到研究室研究,将海棠提取液进行抑菌实验。由于科研条件不足,他很快便遇到挫折。原以为海棠叶有很好的抗菌能力,却碍于实验设备不足,难以找出这种活性物质。研究多时未果,甚至与预计结果差异很大,海棠叶虽然对细菌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但效果并不理想,还会促进某些真菌的生长。长久在原地踏步并未让他气馁,他整理好实验数据,日复一日地寻找其中的奥妙。
  直到生物与制药学院的相关专业其他老师也加入了这个研究课题,换了个角度思考问题,他们才攻克了这个难关。凉茶隔夜不馊并不仅仅因为海棠叶的抗菌性,更是因为它的成分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湖北海棠的生物活性在科研上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他们便正式把它作为主要的研究材料,1998年正式启动研究计划。科研条件不足便用汗水来凑,他们从生物活性方面开展研究,不断做物质活性检测,针对观察出的海棠叶所具有的功能,反向思考它的成分。“失败有什么可怕的!”青年时的汪鋆植干劲满满,攒足了经验教训,收获了许多意外的惊喜。其实对湖北海棠生物活性方面开展研究并不容易,因为湖北海棠在20世纪30年代才正式定名,相关研究较少,资料有限。加之实验设备跟不上研究需求,可谓是困难重重。他们从实际效用角度出发,开展海棠叶降糖、降脂等功能的研究,整整持续了7年时间。但汪鋆植不骄不躁,乐在其中。


  陷于奥秘 探索海棠无限

 

    2005年湖北海棠的研究团队依托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三峡大学)开展工作,大大提高了对湖北海棠的研究效率。汪鋆植带领团队开始对湖北海棠的资源品质、活性成分、质量控制、活性评价和开发应用进行系统性研究,同时开始着手开发湖北海棠的市场。

    活性成分分析进程缓慢,而湖北海棠粗放的形态也很难吸引消费者。他们讨论后决定从茶叶的角度努力改善湖北海棠的产品形态,让消费者更能接受,以达到更好的经济效益。最初,他们想把湖北海棠做成绿茶的形态来吸引消费者。但海棠茶属半发酵茶,传统工艺发酵后不便揉炼成型,采用绿茶的工艺直接揉炼成形后,虽然具有良好的品相,其茶水却失去了清凉解渴的功效,反而会加重口干。察觉出这其中的不寻常,他们潜心研究,终于发现了湖北海棠的主要成分是根皮苷,还弄清了海棠茶内在活性成分及最佳配比。
  此后,团队对湖北海棠的功能研究、成分研究、产品的开发研究都专门化、精细化了,他们从三个方向研究其实用价值。其一,根皮苷是苹果多酚的主要成分,而苹果多酚以化妆品添加剂、减肥食品的添加剂的身份活跃在国际市场上。其二,根皮苷自身具有抗氧化能力,能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其三,根皮苷的成分结构与雌激素类似,对植物的生长周期及花期具有调控作用,也能影响人类雌激素的分泌,有利于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
  湖北海棠像个无穷无尽的宝藏,不管从哪个位置挖掘都能有不同的收获。科研团队从未放松过详尽的研究,30年的坚持和付出也有了回报。汪鋆植先后获得了“湖北海棠茶及其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对根皮苷在制备保肝药物或保健食品中的用途”“海棠提取物在制备保肝药物或保健食品中的用途”等6项国家发明专利并转化应用。他的主要研究成果“湖北海棠活性物质基础及开发利用研究”于2012年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以湖北海棠为主研发了医院制剂,相关成果“益贞颗粒的研制及其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应用”在2016年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他不仅促成了卫生部2014年第20号公告批准湖北海棠(茶海棠)叶为新食品原料,还推动了湖北省土家族医药研究所、湖北省生物酵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忠于效用 助力植物大放异彩

 

    “湖北海棠也好,天麻、山柰也罢,都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汪鋆植从未想过放慢研究的步调,“对科研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对科学的求知欲。”近期,汪鋆植湖北海棠的立体循环生态种植模式取得突破,科研成果“乌红天麻种麻的质量控制与萌发菌大白栓菌利用研究”也荣获2017年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汪鋆植的另一种研究主体——中药天麻,与湖北海棠一样,有产业问题亟待解决。天麻的种子很小、繁殖率极低,提高种子的繁殖率、研发质量更好的杂交品种,成了天麻研究的主要内容。汪鋆植与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的王绍柏教授合作多年,研发出天麻种麻的质量控制与种子萌发的关键技术。汪鋆植还着手解决天麻的最优种植和综合利用等问题,从改变大量砍伐木材的现状到湖北海棠与天麻的立体生态种植,他考虑问题的角度越来越全面。身为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的副院长,他时刻谨记着为社会服务的职责,交出愈发完美的科研成果及实际应用的答卷。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即便已让湖北海棠走出深山,改进了天麻产业相关键技术问题,汪鋆植也犹觉不足。“湖北海棠产业既有地域性特点又有民族性特色,我作为土家人,自当将土家族乡村振兴作为已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湖北海棠的成果转化过程中,他的研究团队已与多家企业展开了密切合作。为了更好的成效,他们一直在调整合作模式,目前正以产业联盟的方式与企业合作。围绕湖北海棠的自然属性形成产业链,产业链的上游是种苗的培育,中间是以茶叶为主的原材料加工,下游是对湖北海棠进行深加工以得到更多高附加值终端产品。这条产业链按照企业优势合理分配了资源,达到了收益的最大化。
  湖北海棠带来的社会效益引来了包括《湖北日报》在内的多家媒体的报道,汪鋆植却还是保持着往日的作息,每天早上七点四十到达实验室,巡查安全、仔细检查实验室的门窗水电,完成繁忙的工作后,晚上八点准时在实验室为同学们答疑解难,并在离开实验室前再三向学生强调安全问题。他还是那个痴迷植物的汪博士、尽职尽责的汪院长、传道解惑的汪教授,不因外界的赞誉改变分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