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热中的冷思考
近来,“佛系青年”持续刷屏。一系列“佛系恋爱”、“佛系交友”等“佛系青年说”在网络空间受到“热捧”。“佛系”的大概意思是:有也行,没有也行, 不争不抢,不求输赢。“老了,要静养”等话语不少青年是脱口便出。这些主要流行于“90后”的自嘲、调侃似乎正在被他们当作一种潮流,推动着网络舆论的爆发式戏谑。“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联系近来的“佛系”热,习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的这句感怀让人深思。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下出生,在互联网浪潮中成长,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下成为家中的独生子女,接受着越来越多的教育。如今已经20多岁的“90后”们不得不面临就业、买房、结婚、生子等传统家庭观念及社会竞争带来的压力。在“80后”大多事业、家庭稳定,“00后”还在“无忧无虑”的情形下,“90 后”便易产生迷茫、焦虑。另外,也不乏一些以“佛系”为借口,为自己自甘堕落、不思进取寻找说辞的情况。于是,在网络上以“佛系”自嘲、群嘲,或释放压力,或作为遮羞布。
对待“佛系”潮流要一分为二来看。一方面,“佛系”式漠然于高校大学生而言,专业学习不闻不问,考试“挂科”恐成常态;专业技能毫无掌握,走出学校后,就业找不到工作;工作了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碌碌无为……如此,青年的未来在哪里?社会经济的发展动力又何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大计又谈何实现?头可断、血可流但信仰不能动摇的方志敏、“螺丝钉和一滴水”精神的雷锋、“东方之星”救援中一跃人江的官东等告诉我们,在信仰、职责使命等问题上,容不得我们有半点迟疑和一丝懈怠。另一方面,在对待名利问题上,我们的确该多些“佛系”式的淡然,不在追名逐利中迷失自我、丧失本性。不斤斤计较,懂谦和重包容,青年的朋友圈才能越来越大;诚信为本,少些恶性商业竞争,青年参与的市场经济才能更加有序;遇事镇定,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用冷静的思维去思考,戾气少点,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佛系青年”不是潮流,也非普遍,要警惕青年“标签化”。网络“佛系青年”热背后更多是对青年不作为、逃避现实这类价值选择的推崇,但这不是也不会成为社会潮流共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不再“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问窗外事”,不再是不问政治、追求享受的物质主义者,也不再是媒体口中感情脆弱、不能吃苦、为人冷漠、以自我为中心的“垮掉的一代”。他们关注全国两会、热议十九大,政治参与热情显著提高;关注环保、经济等社会话题,时代责任感明显提升;投身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调查、热心公益, 彰显青年热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敢想敢做,激扬青春活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社会应当给青年更多的包容和理解,为青年成长营造优良风气。然而,借助网络舆论的力量,“佛系青年”迅速被推为公众热议的话题,引发人们对青年未来的担忧。标签化了青年群体,大量跟风的网络言论,无疑是给正在执着追梦的青年泼了一盆冷水,为其奋斗的路上平添了绊脚石;同时,一些正处在迷茫期的青年受到“佛系”浪潮的影响,思想迷离之际,对号入座,主动“标签化”。在自我狭隘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中追寻“物外之趣”,消磨了青春,颓废了年华,完完全全成为了一个失魂落魄的驱壳,湮没于时代和人潮,最终貽误了人生。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十九大报告中发出有力的时代强音:“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面对压力带来的焦虑情绪,青年应该立足实际,制订合理的目标,切忌好高骛远。脚踏实地拼搏的路上,要学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参加实践活动, 广交益友,学会倾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广大青年在新时代里拥有了无限创新出彩的可能。面对“佛系”浪潮,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多些理性思维,少些盲目跟风。以此为鉴,坚定理想信念,做激流勇进的时代弄潮儿,不做意志消沉、慵懒逃避的落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