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自己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

面对“我读过许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的疑问,我曾听过一个较为巧妙的回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的食物,现在已经想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这样想来,我这十几年来窥探的那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颜如玉”,又何尝不是刻在了我的骨头里呢?

在谈论阅读之前,我想先问读者几个问题:你还记得上次读书的确切时间吗?读的是哪本书?还记得书中的故事和情节吗?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又是什么?我无法猜测问题的最终答案,但在现如今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我们已然鲜少拿起书本,也没能腾出时间去探索那个能给予我们无数精神财富的“黄金屋”了。现在的大学生都愿意花更多时间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上,而在课堂外翻阅纸质书籍的时间却是寥寥无几。

读书可以经历千种人生,不读书却只能活一次。且不说阅读是如何好,但是不阅读却会让一个人变得狭隘。

很认同蒋方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不看书,那么他的价值观,就由他的亲朋好友来决定。不读书的人,没有办法从多元的途径获得新知。他的一切认知来源,要么来自电视网络媒体,要么就来自身边人的八卦。他的眼界和格局,也因此由别人决定。身处学校,你会发现大部分学生手机很少离身,平时喜欢刷刷微博短文,看看微信文章,他们接收到的信息都过于片面化,而这些碎片化的阅读确实很节约时间而且也不要求读者深入思考。这类现象在现在大学生中很常见,他们虽然知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但仍然不愿意花太多的精力去图书馆“啃书”,他们依赖网络获得信息,没有自己的思考,容易跟随舆论的导向,随波逐流。

在数据化时代,现在的手机APP可以根据用户的阅读爱好,提供给他们感兴趣的信息。这种自动定制,快捷方便,连手指都不需要动一动,就有人为你生成。但弊端也显而易见,你每天接触到的东西都是千篇一律的,若经常依赖它成为你的信息和知识来源,可想而知,你的眼界和格局只会越来越窄、越来越片面。

很多人都爱追问读书的意义,其实真正手边不离书的人是很少这样问的。因为读书对于真正爱书的人来讲,就如同吃饭睡觉,必须却也凡常,没什么特别需要追问的意义和用处。

杨绛先生的父亲有一次问杨绛:“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她说:“不好过。”

“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

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

父亲笑了,说:“我也这样。”

我一直有读书习惯并且一直以为自己是足够爱读书的,直到手机出现,互联网越来越发达,我不得不承认,以前我觉得自己爱读书,那可能是因为没有手机。比起充满乐趣的花花世界,读书实在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情。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碎片化阅读,并对此麻木不仁。可事实上,这些阅读只能带来浅层的刺激却无法带领我们做深入的思考,久而久之我们的思想和心境就会越来越肤浅。

阅读,让自己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深阅读》的作者斋藤孝认为,当下比体力、精神力量更为重要的便是思考力——能迅速抓住事物本质,确定优先顺序,配合自身能力做出判断,妥善选择如何行动的能力。而获取这种直攫事物本质能力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读书,相对于浅层的碎片化阅读,读书是一种“深阅读”,它似乎费时费力,可这种费时费力却能让我们安静下来,深潜下去,发现与浅层阅读不一样的体验。

其实现在愈来愈多的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在这个数字时代找到了自己的读书方式。413日,在浙江杭州举行的2018年中国数字阅读大会上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展示了一年来数字阅读领域的新发展。“2017年中国人均阅读电子书数量达到10.1本,相较去年有了大幅提升。”与我国20174.66本的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相比,这个数据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明白“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道理,比起只执着于现实世界的一隅,更应该去探索书本中的无限空间。阅读之于大学生的魅力就像只身去探索一片“贤者森林”——通过读书了解到其他伟人的存在,即使偶见逆耳之言,仍能继续吸取精华。用书去一本本的累积,终将在内心形成由其他人组成的郁郁葱葱的“森林”。在你所种植的这片森林里,去体会不一样的人生,发现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