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高考精神”在大学时代被遗忘

盛夏六月,收获时节。每到这个时候,“高考”、“大学毕业生就业”都会成为社会和舆论关注的焦点。据统计,2018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975万,为2010年以来“之最”。62224日,随着各地高考分数和分数线陆续公布,“00后”在经历人生大考之后,将步入大学时代。同时,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20万人,再创历史新值。一方面是苦读终有所成的喜悦,准大学生们即将踏入新的学习旅途;另一方面则是又一个“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诞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固然有市场供需、就业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但笔者认为,“高考精神”丢失下的年华虚度才是阻碍大学毕业生无法收获“盛夏的果实”的根源。

全国高考,作为一类选拔性的考试,是无数学子公平竞争、追逐梦想的途径。备考的岁月印刻着莘莘学子孜孜不倦寻梦追梦的脚步。今年高考前夕,有媒体曾探访过有“高考工厂”之称的毛坦厂中学。正是在安徽省大别山区那样一个僻静的毛坦厂小镇,每年都会有上万名学生在这里学习并参加高考,其中三分之二都是复读生。在一堆旧书堆里,花销手账、模拟考成绩名次表等映入人们的视线。而让人更为触动的是,翻看高考生书籍时所看到的“心声留言”:“冲刺,稳住,一本!”“加油,最后100天”“啃下硬骨头,拿下英语”“啊!!记不住啊”“考上大学!”……经历过高考备战岁月的人,都很清楚,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段日子里,无数学子心怀梦想,苦读学习。为了心中的目标,虚心向老师请教,与同学互帮互助,产生了详实可行的计划。凝聚起了“不拼不搏,人生白活;不苦不累,生活无味“的信念,鼓足了“踏实进取,弯道超越”的勇气,端正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思想认识,练就了“名次后退,擦泪再追;从容应考,不骄不躁”的过硬心态,懂得了“立足实际,查漏补缺,正视问题”的务实要义,学会了用锲而不舍的精神浇灌备考足迹的坚持……

然而,正是这些弥足珍贵的“高考精神”正在被许多大学生遗忘。由于解除了“高考的重压”,没有了家长和老师的督促,远离了家乡,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不少大学生出现了“精神缺钙”。在课程相对宽松的大学校园里,很多人开始挥霍着大把的时间和精力过着“梦寐以求”的生活。睡懒觉、追剧、打游戏、逃课、社交娱乐活动……渐渐陷入迷茫和困惑。西南大学曾以“大学最后悔的事”为题在网站上展开调查,结果接近40%的人选择了“虚度大学光阴”。“大学没有好好学习”“没有多去几次图书馆”……也成为很多毕业生的遗憾。“精神缺钙”的大学生,学业只求过关即可,期末及格就好;高中时没有条件学习也要创造条件学习转变成了现在对各类学习资源的视而不见、见而不碰。类似“通识课不愿上,选修课不想上,专业课坐在教室刷手机;翘课成习惯,活动不参加,整日宅在宿舍,能点外卖就绝不去食堂;交作业、写论文,不挨到最后一晚不动笔,复制粘贴、东拼西凑、应付了事……”的怠惰、拖延 “症状”开始在校园里传染开来。如此荒废大学时光,最终只能因知识匮乏、专业技能不足而不得不成为“毕业即失业”的一员。

621日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陈宝生表示: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应该扭转,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强调大学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避免轻轻松松就能毕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深刻指出:“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

2018年的高考已然落幕,和往年一样,这场全民运动中:汽车停止鸣笛,广场舞停跳,出租车免费搭乘考生……为了千千万万考生“十年寒窗苦读的终有一成”,社会各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然而,即将走进大学校园或者已经置身大学的学子都应该牢记曾经挥汗拼搏的“高考岁月”,不辜负社会的这份厚重期望,以“高考精神”引领我们找准人生方向、做好职业规划、注重实践落实、把握心态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在新时代逐梦远航。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