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消费 大学生活没有“标配”

又到一年开学季,消费高潮随着新学年的到来又开始了。不少大学生发出感慨:“开学几天花了大半个月的生活费用,下半个月得紧巴巴地过日子。”近日,笔者先后采访了30余名在校大学生,生活费相差悬殊、三餐外的高支出、不良消费行为等成了大学生消费调查发现的突出现象,不良消费行为要警惕,健康理性消费还需竭力倡导。

走访发现,除去学杂费以及家校之间往返交通费,大学生每月消费水平大致可分为三个梯度,即8001000元、12001500元、2000元以上这三档消费支出水平。其中,多数大学生每个月消费支出集中在12001500元这一水平。除了一日三餐这个消费“主阵地”。不少大学生说,三餐之外的零食、营养品消费和社交娱乐、形象消费在日常开销中占据较大比重。对于女生而言,许多大学生每月会在形象打扮上花点心思,化妆品、衣物购置相对开销多一些。而相比之下,男生则在电子产品消费、社交娱乐方面消费突出。 

“我兴趣爱好比较多,大一时就加入了很多社团,集体活动每次都会参加,因为好面子吧,吃穿消费相比其他同学来说每月可能要多出600多元。”刘强(化名)热衷交际,大二开始,社交活动变得频繁起来。三天一趟KTV,五天一次朋友聚餐,对刘强来说已是家常便饭。每月父母给的生活费1500元远远满足不了自己2000元以上的开销,开始了借钱度日。

诚然,由于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以及个人对消费产品价格、品牌、质量等多重因素的考量不同,大学生每个月生活消费支出会有很大差异。然而,走访发现的透支消费、超前消费、从众攀比的盲目消费行为应当引起关注与思索。

消费要“务实”,攀比盲目不可取。近年来,电商经济发展迅速。年货节、开学季、双十一、双十二……电商促销活动不止,学生剁手狂购不停。不少学生追赶购物热潮,填满购物车,随手付款,就坐等快递到来。购置了许多“可有可无”的商品,寝室杂物越堆越多,衣柜衣服里三层外三层。一味追求品牌,不少衣物没穿几次便“弃旧追新”,忽视了实际需求,浪费钱物,实在可惜。

经济负担拖累学习,超前消费要慎重。类似刘强这样的青年在大学生群体中屡见不鲜,在借款度日的情况中,他们往往过着口中“这个月潇潇洒洒,下个月紧紧巴巴”的生活,经济负担成为面临的突出问题。大学时期是青年学习知识、强健体魄、提高本领的重要时期,应该紧紧抓住学习这一“天职”,努力成长成才。要把精力多放在对知识的思索上,而非停留在为钱发愁的苦苦追寻中。

价值观念要摆正,腹有诗书气自华。文人苏轼有言,“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的气质靠华丽、名贵的衣物堆砌无法成就,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自然横溢,高雅光彩。因此,大学生不应在形象包装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和金钱,要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珍惜父母的劳动,做好规划,合理消费。“大学生没有实现经济独立,只能依靠父母、家庭作为经济来源,因此要格外珍惜每一分生活费,把精力用到提升能力上,这不仅是勤俭节约的优秀中华传统美德,也是尊重父母劳动,孝顺父母的体现。”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辅导员张力说道,大学生应该做好生活费规划,把钱用在刀刃上,可以通过正规的兼职来体会赚钱艰辛。面对非法校园网贷,张力认为,没有需求就没有产业,归根结底还是应该做到合理消费。如遇突发情况需要贷款,可以通过正规渠道解决,或者寻求老师的帮助。

 近两年,非法校园贷引发的“悲剧”事件屡见报端,现实里的悲剧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醒和反思。教育部以及各省市有关方面多次发文或致信提醒广大大学生,强调不断学习金融法律知识,提升风险防范意识,警惕“非法校园贷”,远离“非法集资”,倡导理性消费,拒绝攀比。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