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涂鸦向何处去
校园涂鸦向何处去
最近,让学生记者做了一个统计,主校区墙体上有大大小小的涂鸦作品100余件,这还不包括雕塑体和其他物体上的。这个数字无疑是惊人的。一些艺术设计学子在墙上大显身手展示其创作才能时,其行为又影响到校容校貌的整体性,其创作需要规范和正确地引导。
据知情人透露,这些涂鸦作品是一些艺术设计学子在兴趣和荷尔蒙指引下,自费购买工具创作完成的,大胆地喷墨、纵情地签名、夸张地着色构图,承载了他们作为艺术生的青春、成长和记忆。就像已经走出象牙塔的,都知道大学里有课桌文化,还有厕所文化,只不过载体不同,受众面不同,影响大小不一。
笔者突然联想到著名的台湾管理学教授曾仕强博士曾用练剑、佩剑和挂剑形容总裁三种不同的层次。练剑阶段,日夜苦练,见人即拔剑,逢人就要一试高低展示一下功夫,希望有朝一日成为名闻天下的高手;佩剑阶段,剑佩腰间,备而不用,随时可用,功夫已经精进一层;而挂剑阶段,手中无剑,腰间也无剑,剑挂墙上,依然威震江湖。
练剑、佩剑、挂剑推而广之,泛指三种不同层次的本领。毫无疑问,这些艺术设计学子还处在“练剑”的初级阶段,急切地想告知身边人“我是有功夫的”,就像才拿驾照没多久的新手在朋友面前十分兴奋,希望尽快展示自己的驾驶技能一样。如果到了“挂剑”阶段,恐怕要再三邀请才肯出手。
他们“练剑”自然无错,这是成长的必然阶段,但练错了地方。涂鸦作品影响了校容校貌,学校的好多墙面上突兀出现这些夸张的图文,与整体环境是不协调的,很多地方他们将油漆喷在瓷砖上,没法铲也不好涂,想清除都成了一道难题。
某些大学出于管理的需要,一刷了之,这样也会伤害艺术设计学子的心理和情感。有涂鸦特长和爱好者他们的创作冲动和愿望应该肯定,多给予机会和场地引导他们成长成才,让他们施展才华。厦门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在规定的区域定期组织活动,定期刷白,周而复始。我校中区和西区操场的围墙就是较好的涂鸦地,作为一种文化氛围的营造,可以有组织地进行。
我们欣喜地看到敬修亭对联字迹被损后,艺术设计学院14级视觉传达设计张浩月和万茗馨同学彩笔修复名家对联被中国新闻社中新网报道,一时传为佳话。不久前,艺术设计学院组织志愿学子在襄阳市谷城县庙滩镇万家营村开展“青春共绘文化墙”寒假短学期实践活动,天寒地冻,志愿者手指僵硬,起早贪黑,义无反顾,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力量。艺术设计学院透露,他们正在与通山县委县政府接洽,商谈宣传十九大和精准扶贫等墙体宣传事宜,届时组织学子前往。
校园是师生共有的美好家园,需要广大学子用心呵护。引导学子成长成才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美丽和谐的校园,放飞学子青春的梦想,是广大师生共有的心愿。(魏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