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礼刚的皮影人生
秦礼刚的皮影人生
随着锣鼓声和弦乐声响起,两平米的幕布后,时而青烟缭绕,时而光影变幻,螺、蚌、虾、蟹在荧幕上上下翻腾……跌宕起伏情节,铿锵激昂的说唱,现场不时爆发出叫好声。13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皮影戏大师秦礼刚应我校外国语学院邀请,携原创剧本《鲇鱼的传说》,为我校师生带来一场视觉盛宴。演出后,秦礼刚先生接受了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讲述了他的40年的皮影人生。采访结束后,他欣然为校报题词,希望湖北工业大学报作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并勉励大学生记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湖工大故事,唱响湖工大声音。
为生计走上皮影艺术路
学戏6天开演受好评
1949年,秦礼刚出生。他从小就是个皮影迷,当地村子里时常有皮影表演,他场场不空。有时他瞒着父亲,借口去捡粪,却跑到城里的茶馆看皮影,身无分文,便在茶馆外面挡光的薄木板上用刀抠个小孔,朝内看,像看西洋镜。
他看皮影成瘾上心,别人看得津津有味,拍手称赞,他却出奇地看门道,经常挑剔台上的表演:如果是我,我要怎么怎么演。但是一场文化大革命,让他与学习皮影戏最好的年纪失之交臂。1978年,近30岁的他,才像流浪的孩子一般,找到了自己的家园,先是师从刘修昌,后又幸运地被云梦县最具影响的老艺人陆春元收为关门弟子,系统地学习皮影戏。
秦礼刚跟着刘修昌学了六天,生产大队就要他正式演出。第一场戏是《小桃园》又叫《碧玉天宫图》。秦礼刚说,“台下黑压压的脑壳,闹哄哄的,也怪,我一开腔竟鸦雀无声。唱了两句,就入戏了。”台下一片叫好,很快就把老师六天教的那些东西唱完了,其他的戏虽然虽然没唱过,但秦礼刚把‘路子’(剧情)记得很熟,一板一眼,张口就来,唱得清清楚楚,声情并茂。演完后大队书记把他肩膀一拍,连说了几个“不简单”。从此秦礼刚踏上皮影艺术之途,一路走来已是40年。
在那个没有扩音器、没有音响的年代,为了生计,秦礼刚曾经坚持一天雷打不动演出六小时。他说,“没学皮影前,在生产队干一天农活挣10个工分,年终折算差不多3毛钱;演一场10块钱,前后台三七开,我挣7块。而且演出都在晚上,不影响白天干活。”
秦老告诉记者,早些年,听戏和看戏是当时农村主要的一种娱乐方式,那时刚出道,他挑着担子下乡为村民演出。后来“行头”多了,他就推起架子车,足迹跑遍了梦泽大地,把云梦的皮影戏唱得风生水起。1987年秦礼刚在县城里做了一栋三间四层的楼房,挂上一个红底金字的匾牌:梦泽影戏馆。影戏馆的门票最初是2角现在为1元,每天固定演出3小时,仅靠这微薄的收入,他还清了贷款,供3个孩子读完了大学。
截止目前,秦礼刚已累计演出15000场,观众超过200万人次,曾接待过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10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并远赴法国、韩国、马耳他等国演出,将古老的东方皮影艺术推向世界。
40年专心表演皮影戏
一年演出364天
皮影戏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江汉平原是皮影戏的繁盛之地。虽然大江南北皮影馆数不胜数,但365天都演出的,且场场爆满的,唯独秦礼刚的梦泽影戏馆。
秦礼刚表演皮影戏有两个世界之最:一是40年专心干一件事——表演皮影戏;二是一年演364天,除了除夕夜,364天都在戏馆表演,每天唱3个小时,30年不间断, 5年剧目不重复。
秦礼刚的皮影戏都是自编自演自导,信手拈来,可以从封神榜一直演到清朝演义,种类繁多毫不重样,最长的脚本要演100天,经常演的有《东周列国》、《隋唐演义》、《包公案》、《杨家将》、《岳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他在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即兴表演,也把时事新闻、日常生活融入其中,剧本结构好,逻辑顺,跌宕起伏,说唱声音亮,一板一眼唱得清楚,各种人物腔调各不相同,影子玩得活,多数皮影艺人只能一人操纵一人表演,秦礼刚却能两手同时操纵10个影人。有的皮影艺人会操纵但不能演唱,即使两者都会也不会雕刻皮影,而秦礼刚念唱、操纵、雕刻样样精通。
秦礼刚热爱皮影戏,精心润色每一场戏,这次改编《鲇鱼的传说》,秦先生就煞费苦心。“皮影戏要有趣味性才能激发观众兴趣,我就在原作的基础上强化了冲突性。”为此,秦先生特地在戏里增加了传说中和原作中没有的螺、蚌、虾、蟹四个角色,同时对鲇鱼修道的精神作了进一步的提炼,重点表现出鲇鱼勤学修炼只为造福人类的高尚精神境界,这也暗合了奋发向上的“湖工精神”。为了达到最好的演出效果,秦礼刚先生提前一个月就开始排练,虽然受到师生好评,但秦先生表示,限于舞台条件仍有些许遗憾,如原来设定好的校歌就没能体现出来,秦先生专之弥坚的敬业态度与创新精神让人不由肃然起敬。
秦礼刚只有小学文化,但却自己手抄了200多本脚本,一笔一划,密密麻麻,每一页都划着许多红杠杠,秦礼刚说那是“关口”,搞错不得。为了得到这些脚本,秦礼刚常用影子和别人换脚本来抄,抄完如期归还,他的影子却都送给了别人,大冬天的他经常为抄脚本,手脚冻得像肉包子。
秦礼刚还对皮影戏进行了改革。影子以前用驴皮和纸等材料制作,形象简单粗糙,既笨重又不透明,秦礼刚改用透明硬塑料片和新油墨制作,色彩鲜艳通透,形象细致明朗;在影子造型上他突破了背景道具的老套,制作了群体人物影子,以及山川树林、城墙楼阁、花鸟虫鱼、云霞雾气等多种背景道具,人物眼睛能转能眨,嘴巴能开能合,形象生动;在表演技法上他对祖师爷传下的规矩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还把戏剧的很多唱腔民间小调引进皮影,委婉生动。
秦礼刚辗转各方,认真对待每场表演,锣鼓一敲,好戏开场,唱到高潮时,双手中皮影上下翻飞,两脚将木地板跺得山响;台下观众摇头晃脑,听得会意处,端起手中茶,叫一声好。
为小学生讲皮影戏
做民间艺术的传承者
皮影戏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而如今,随着炫目的大荧屏和包容万千的魔性手机越来越普及,五花八门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像皮影戏这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受到了几乎毁灭性的冲击。
秦礼刚说,皮影戏是一门综合舞台艺术,皮影戏大多有“路子”(剧情),没剧本,靠的是皮影艺人的即兴发挥。表演皮影戏要懂中国传统文化,还要懂音乐以及曲谱,好的皮影艺人不仅会编排,会雕刻,有把好嗓子,更要善于现场发挥,男声女声,真假嗓子,张口就来,需要极高的天赋,但学成后,收入却不高,这让很多年轻人“入不了行”或者“不愿入行”。
秦礼刚为皮影戏的传承担忧,曾经很悲观,但他想只要有人认可,就要把这门艺术发扬光大。“有一天,我坐出租车,司机说普通人的孝顺是小孝,秦先生敬的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是大孝。我被震撼了,就想一定要尽一切力量把皮影艺术延续下去。”
2011年1月,秦礼刚应法国布列塔尼孔子学院的邀请,参加布列塔尼中国周活动,在5个城市7个演出场地巡回演出14场,场场爆满,所到之处,受到法国人的热烈欢迎,不少搞文化艺术的青年人对秦礼刚的皮影戏情有独钟。他表演皮影的照片被做成广告在各大书店张贴,表演皮影的照片卖到了15欧元一张。在巴黎,秦礼刚还看到一家图书馆展出有土耳其、印度、泰国等国家的200多件皮影,其中中国皮影就占三分之一,让他倍感自豪。
演出期间,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公使兼教育参赞朱小玉女士专程来看望秦礼刚,观看他的表演,希望他把中国艺术在法国发扬光大。秦礼刚认为,皮影在国外大有市场,只是我们缺乏能力或者一直疏于开发。
2014年,光谷十五小学全面开展皮影课程,邀请秦礼刚每周两次到校授课,更让秦礼刚看到了希望。秦礼刚说,皮影戏传承要影响年轻人和下一代,最好的方式是进校园,他每周教孩子们画皮影、剪皮影、做皮影,还是演皮影,小朋友都喜欢得不得了,他自己也感到很高兴。秦礼刚带着孩子们表演的《西游记之悟空闹海》还在全国少儿皮影戏大赛中获得全国金奖。
秦礼刚不再像以前那么悲观了,除了带徒弟和在孝感的秦礼刚皮影艺术博物馆演出,每周还要到武汉的光谷十五小和育才怡康小学教皮影课。目前,秦礼刚的徒弟有国内大学生,还有两个美国徒弟、一个法国徒弟。他的孙子秦朗也很有皮影天赋,4岁就能双手同时操作4个皮影表演。他说,“如果他将来有兴趣,我的皮影千金不卖,衣钵都传给他。”未来,他还想带动皮影戏与高科技相结合,让传统艺术也融入时代潮流。
(陈凌 方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