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滑坡上搞科研 守了初心护了村民

——记三峡大学无人机滑坡监测团队





开栏语


    青春如朝阳,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青春有无数种可能,但唯有奋斗方能使青春绽放出最美的光彩。在三峡大学,有这样一群青年人,他们不畏艰苦、不惧挑战,一心一意地为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的肩上扛着造福人民的担当,他们的眼里闪着锐意进取的光芒,他们的心间种着中国梦的种子……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优秀青年”专栏,介绍一批三峡大学杰出青年,走近他们光环背后的默默耕耘,汲取榜样精神,传递青春力量!


  在滑坡上搞科研           守了初心护了村民

——记三峡大学无人机滑坡监测团队


    11月的上海,空气微凉。徐徐秋风里,三峡大学无人机滑坡监测团队的龙晶晶、李剑南二人站在上海大学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领奖台上,缓缓地舒了口气。“挑战杯”国赛三等奖的成绩,于他们而言既是鼓励也是动力,前路漫漫,他们任重而道远。
  “一入地质误终身”,投入地质工作就意味着要翻山越岭,扎根在山沟里,绝大多数人对地质工作望而却步。然而,这几个地质的“青春面孔”凭着对专业的热爱,希望毕业后依旧能在山野里书写他们的故事。


  巧用无人机技术让地质勘探开了“天眼”


    三峡大学无人机滑坡监测团队源于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黄海峰老师对地质勘查技术的创新。醉心科研的黄海峰老师十分重视地质勘查技术的实用性和创新性,近些年无人机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让他滋生了将无人机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的想法。
  2014年,他联系上土木与建筑学院航模社的社长林海玉,带着几分考量对其提出了无人机遥感技术方面的几个疑问。林海玉丰富的专业知识、灵活的头脑、对无人机的了如指掌让他不再犹豫。
  “我想将无人机和地质勘查有机结合起来,小林,你愿意成为这还未组建起来的无人机滑坡监测团队的第一人吗?”黄海峰老师一向林海玉抛出橄榄枝,林海玉便毫不犹豫地选择加入到无人机滑坡监测团队中。实际上,在此之前,林海玉就一直希望能够参加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科研项目,他于是痛痛快快地接下了这个挑战。
  在师生二人的努力下,不过半个月的时间,无人机遥感系统便隐隐有了轮廓。黄海峰老师并不急着把团队班底迅速组建起来,而是像雕琢璞玉那般专注于帮助林海玉成长。他定期带着林海玉出野外,途中间或指点一二,让林海玉对专业知识的把握愈发精准、对无人机的操作愈发熟练。眼瞧着时机成熟了,黄海峰老师在2014级学生里选拔了专业素养出色的龙晶晶负责比赛报备等文字工作。林海玉也颇费了一番心思,从航模社吸纳了李剑南、张磊二人负责技术工作。
  团队的班底逐渐组建起来,无人机遥感系统也在讨论中不断完善,4人各抒己见,思想碰撞的火花让黄海峰惊喜不已。一个月后,他们终于确定了团队的运作模式——灾前团队对地质灾害频发区进行常态化监测,每个月定期采集几次数据,对多期数据进行对比,对发生变形的区域进行预警;发生灾情时立即前往,采集地灾体的正射影像、三维模型,在电脑上将其还原,作为一种辅助地质灾害勘查的方式。
  无人机滑坡监测团队注册的宜昌拓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于2016年取得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权,并参加了2016年“创青春”湖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赛。林海玉和龙晶晶将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条,电子产品、地质测绘的项目都让客户满意,公司年收益喜人。林海玉也将“创青春”的参赛材料也写得十分出彩,团队获得了“创青春”湖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赛银奖。
  发展至今,三峡大学无人机滑坡监测团队共申请了6项专利,其中包括3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发表了6篇论文,其中包括2篇SCI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地质勘查用到实处做好山区人民的“山神”


  无人机滑坡监测团队与宜昌、秭归、巴东、兴山国土资源局等单位展开了密切合作。2017年6月初,团队监测出兴山县王家坡坡后有水池,如若不及时排水,会导致滑坡变形加剧。当地政府并未及时采取措施,团队再去调查时,在滑坡前缘剪出口的位置可以看见泥浆,整个滑坡已经完全贯通。因为滑坡的运动,滑坡上的人家院子里有了半米宽的水泥缝。一般来说,监测的滑坡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变形比较大的滑坡应及时修建挡土墙、抗滑桩等防护措施。团队再次向兴山县国土资源局反映情况,兴山县国土局紧急开会,乡镇府机关提议搬迁滑坡上的人家,政府拨专项款去整治滑坡,紧急把水排出,加快挡土墙的修建。
  时值长江汛期,团队需在暑假前完成对三峡库区专业监测滑坡点的底图采集。李剑南和张磊在3天内,跟随老师跑遍了兴山县10余处滑坡,完成了三峡库区大量数据的采集。
  每次出行,一来一往车程便是数个小时,在山上布设控制点接收卫星信号又需要2个小时。上午大雾弥漫,傍晚光线不充足,唯有在正午无人机拍摄的照片才最清晰。他们扛着3台共重达100多斤的GPS工具箱走着崎岖的山路,翻越每一个有变形迹象的滑坡。李剑南顶着大太阳大汗淋漓地安放控制点,采集三维坐标。张磊则踩着40多度高温的土地,一心一意地操控无人机,以拍摄出效果最好的照片。太阳光刺目不已,他们连汗水都没空擦拭,一不小心落到眼睛里,疼得眨不开眼。
  为了避免中暑,他们甚至把风油精倒在矿泉水里一口喝下去。然而,李剑南还是被暑气弄晕了头,一向要求严格的黄海峰立即停下手头的工作,扶着他去路边休息,再寻了个小摊贩买了雪糕让他解热,自己亲身顶替李剑南的工作,布设一个个控制点。再一次,李剑南不慎跌落进滑坡上的裂缝,一只脚陷进去,情况危急。幸而张磊背着无人机弯着腰眼疾手快地扶住了他,拔出了陷进去的那条腿,才没造成严重后果。
  劳累一整天返校后,李剑南马不停蹄地开始利用专业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进行数据整合,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及时性。他往往要熬夜到凌晨两三点完成所有工作后才能休息。
  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屡次给国土资源部门提供最新最准确的滑坡调查信息,方便了许多“防灾减灾”工作的展开,帮助到了许许多多三峡库区的居民。


  参加学科竞赛在切磋中迎来“蜕变”


  2017年3月,学校下发第十五届“挑战杯”的相关参赛通知,无人机滑坡监测团队上交的初稿顺利通过,却也亟待完善。龙晶晶负责整理材料、采编成完整的文字稿件,李剑南则负责比对资料、确保科研成果的创新性。6月,团队奔赴武汉,在众多团队中脱颖而出,荣获省赛一等奖,获得参加国赛的资格,代表三峡大学继续参赛。
  11月,团队参加“挑战杯”国赛。李剑南和龙晶晶在上海大学的团队展区里,张贴海报简介,展示科研成果。负责问辩项目的专家,听着他们有条有理地介绍,不时点头对团队的成果予以肯定,并向他们提出利用大数据进行人工智能预测的建议。团队不负众望,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龙晶晶今年大四,专业排名稳居年级第二,被保送至中国地质大学硕博连读。李剑南如今大三,立志去中科院遥感所或武汉大学测绘系继续深入研究。张磊则打算留在三峡大学,继续跟随着黄海峰老师,将遥感技术切实应用在地质专业上。
  但是让他们对地质一直保持着这份赤诚的,并非是奖项带来的成就感、社会媒体的赞誉,而是对地质的热爱。
  从2015年至今,团队共参加了近百次监测和应急项目,无人机飞行时间约18000分钟。每次团队上山下山时遇见村民,都会被热情地招待,因为监测滑坡是与村民的生活切实相关的事情。
  前路可期,他们不畏风雨,不畏骄阳,将继续为地质献出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李晨曦 梦溪)



善用优秀青年“圈粉”青年

李威 裴雪可


    优秀青年是每一个时代的脊梁,正是有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有了他们的敢为人先,有了他们的甘于奉献,世界才能不断革新和发展,人类生活才能日益美好。如今的中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因而,如今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甘于奉献、追求卓越的新时代青年。
  然而,新时代青年不可能凭空出现,更不可能平白无故地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大规模的、高品质的新时代青年的诞生必然是社会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并用优秀青年的故事和精神去哺育广大青年的成果。
  我们要善用历史上的优秀青年的事例来“圈粉”广大青年,用先辈们的故事和精神指引他们前行。纵观古今,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着无数优秀青年的身影,他们不仅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力量,更是“圈粉”和培养广大中国青年的珍贵资源。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晚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有志青年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寻路”,联合众举人上万言书,以求国家变法革新。我们要多给广大青年讲述这些先驱的青年故事,让当代青年循着他们的足迹,慢慢懂得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中流砥柱,青年的未来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在青年时便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自由而奋斗。我们要传颂伟人们的青年故事,用他们青年时期的少年壮志去感染广大青年,让他们懂得要珍惜时光,担负起国家和民族赋予他们的使命,主动立志为民族复兴而读书、而奋斗。我们应用伟人们青年时期奋斗与拼搏的艰辛,去激励广大青年主动到基层和一线磨砺自己,在实验室里和图书馆里和自己多“较劲”,勇于在苦难和坎坷中实现蜕变。
  我们要善用身边的优秀青年“圈粉”广大青年。相比于历史上的优秀青年,身边的优秀青年会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新时代优秀青年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乡村教师格桑德吉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家乡西藏墨脱县做人民教师,过着没水、没电、没公路,烧火、溜铁索、趟雪水过河的生活,只是为了让家乡的孩子能接受教育。她的故事能让我们懂得,无论能力大小,只要是甘于为祖国发展和社会进步坚韧不拔无私奉献都可谓之优秀。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刘明侦,24岁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在国外拥有大好前途时,毅然归国投身创新热潮,以实验室为家,与数据为伴,助力电子科技大学化学学科成功进入ESI前1%。她的故事能让当代青年懂得,有才华并愿意将才华用以回报祖国的人才能谓之优秀青年。中国铁路普通职工徐前凯,为了在铁路上救下一位老人,失去了自己的双腿,他的故事能让当代青年懂得优秀是大爱无疆的善义绽放。如今像格桑德吉、刘明桢和徐前凯这样的优秀青年还有许多,有些是甘于沉到一线为百姓谋民生,有些是扎根实验室助推国家科技进步,有些则是在不为人知的地方默默为社会的发展负重前行。
  现实中,绝大部分青年是平凡的,但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拥有一些可贵的精神品质,如勤劳、善良、博爱、诚恳……我们要善用格桑德吉这类优秀青年的故事去“圈粉”去指引他们,让他们懂得优秀不一定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优秀更多的是意味着在平凡中演绎伟大,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国家和民族作贡献。当然,少部分青年是拥有特殊才华的,他们有的人能帮助国家科技实力大幅度提升;有的人能创作高品质、有内涵的文艺作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的人能在世界商海中独占鳌头,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对于这类青年,我们要善用马云、施一公、刘明侦等优秀青年的故事,去“圈粉”去指引他们坚守回报祖国的使命担当,勉励他们用才华和能力去造福国家和人民。
  “圈粉”广大青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用历史上的优秀青年和身边的优秀青年来“圈粉”当代青年,不仅仅是为了在新时代培养更多优秀青年去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更多的是为了让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精神品质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融入中国青年的血液里。因而,“圈粉”广大青年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不能只做一时,要长期地做,一代又一代地坚持做下去,最终实现让爱国爱党、诚信友善、爱岗敬业等优秀品质成为每一代青年的“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