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优秀青年“圈粉”青年
优秀青年是每一个时代的脊梁,正是有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有了他们的敢为人先,有了他们的甘于奉献,世界才能不断革新和发展,人类生活才能日益美好。如今的中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因而,如今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甘于奉献、追求卓越的新时代青年。
然而,新时代青年不可能凭空出现,更不可能平白无故地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大规模的、高品质的新时代青年的诞生必然是社会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并用优秀青年的故事和精神去哺育广大青年的成果。
我们要善用历史上的优秀青年的事例来“圈粉”广大青年,用先辈们的故事和精神指引他们前行。纵观古今,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着无数优秀青年的身影,他们不仅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力量,更是“圈粉”和培养广大中国青年的珍贵资源。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晚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有志青年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寻路”,联合众举人上万言书,以求国家变法革新。我们要多给广大青年讲述这些先驱的青年故事,让当代青年循着他们的足迹,慢慢懂得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中流砥柱,青年的未来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在青年时便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自由而奋斗。我们要传颂伟人们的青年故事,用他们青年时期的少年壮志去感染广大青年,让他们懂得要珍惜时光,担负起国家和民族赋予他们的使命,主动立志为民族复兴而读书、而奋斗。我们应用伟人们青年时期奋斗与拼搏的艰辛,去激励广大青年主动到基层和一线磨砺自己,在实验室里和图书馆里和自己多“较劲”,勇于在苦难和坎坷中实现蜕变。
我们要善用身边的优秀青年“圈粉”广大青年。相比于历史上的优秀青年,身边的优秀青年会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新时代优秀青年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乡村教师格桑德吉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家乡西藏墨脱县做人民教师,过着没水、没电、没公路,烧火、溜铁索、趟雪水过河的生活,只是为了让家乡的孩子能接受教育。她的故事能让我们懂得,无论能力大小,只要是甘于为祖国发展和社会进步坚韧不拔无私奉献都可谓之优秀。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刘明侦,24岁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在国外拥有大好前途时,毅然归国投身创新热潮,以实验室为家,与数据为伴,助力电子科技大学化学学科成功进入ESI前1%。她的故事能让当代青年懂得,有才华并愿意将才华用以回报祖国的人才能谓之优秀青年。中国铁路普通职工徐前凯,为了在铁路上救下一位老人,失去了自己的双腿,他的故事能让当代青年懂得优秀是大爱无疆的善义绽放。如今像格桑德吉、刘明桢和徐前凯这样的优秀青年还有许多,有些是甘于沉到一线为百姓谋民生,有些是扎根实验室助推国家科技进步,有些则是在不为人知的地方默默为社会的发展负重前行。
现实中,绝大部分青年是平凡的,但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拥有一些可贵的精神品质,如勤劳、善良、博爱、诚恳……我们要善用格桑德吉这类优秀青年的故事去“圈粉”去指引他们,让他们懂得优秀不一定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优秀更多的是意味着在平凡中演绎伟大,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国家和民族作贡献。当然,少部分青年是拥有特殊才华的,他们有的人能帮助国家科技实力大幅度提升;有的人能创作高品质、有内涵的文艺作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的人能在世界商海中独占鳌头,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对于这类青年,我们要善用马云、施一公、刘明侦等优秀青年的故事,去“圈粉”去指引他们坚守回报祖国的使命担当,勉励他们用才华和能力去造福国家和人民。
“圈粉”广大青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用历史上的优秀青年和身边的优秀青年来“圈粉”当代青年,不仅仅是为了在新时代培养更多优秀青年去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更多的是为了让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精神品质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融入中国青年的血液里。因而,“圈粉”广大青年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不能只做一时,要长期地做,一代又一代地坚持做下去,最终实现让爱国爱党、诚信友善、爱岗敬业等优秀品质成为每一代青年的“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