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 深耘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片“责任田”

《我校教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斩获殊荣》《我校学子获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一等奖》《〈宿舍冷暴力〉获“我心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全国高校学生微电影展示三等奖》《我校学生作品入选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艺术作品巡展》……这些新闻不仅记录了华师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中的收获,也是学校努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印记”。

功夫在平时。万变不离其宗,“老师教”和“学生学”始终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两大基点。只要平日里肯下功夫给这两片“土壤”培好土、追好肥,便可静待它们“茁长生长”。

众人拾柴火焰高。要“打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攻坚战,有赖于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多部门、学院的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宣传部、教务处、信息办等相关院系和职能部门在这场“攻坚战”中无一不尽心竭力。

落实“专题教学” 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到课率、抬头率、入脑入心、获得感……2017年,这些核心“指标”成为 “打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攻坚战”的关键所在,而要让这些关键“指标”落地,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可或缺。

201710月,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现场教学展示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丁茜和熊富标分别被推选为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殊荣的获得既离不开他们个人的努力,也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结出”的果实。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绝不仅仅是备赛的几个月便可大功告成的,而在于日常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的点滴积累。谈到与全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场竞技、一路过关斩将并最终脱颖而出的“秘籍”时,丁茜和熊富标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专题教学”和“集体备课”。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芳告诉记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题教学”和“集体备课”已成为学界共识,只不过,马克思主义学院在2017年把它们落得更实更细。

“以教材为依据、以问题为导向,把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分成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都设置一个负责人。负责人的遴选不但依据教师的研究专长和学术背景,还打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对于自己负责的专题教学内容,负责人要持续地进行专业性研究,不断把握学术动态以及学生和社会实际,突出学理分析,让课堂教学内容‘深’起来,再通过‘集体备课’将优质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与其他教师进行共享。这样一来,既保持了教学内容的相对统一,又能使每位教师各展其长。”李芳解释道。

专业性研究、学理分析、让课堂教学内容“深”起来……“专题负责人制”备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呢?对此,李芳并不担心:“正所谓‘深入浅出’。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深度是为了让老师们把教学内容吃透。只有自己吃透了,才能给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得明白。而且强调学理性并不意味着不注重教学方式方法。换言之,不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如何创新,都必须扎根于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才有意义,否则只能是‘花拳绣腿’。”

丁茜和熊富标都深感通过“集体备课”获益良多。“集体备课”不仅提升了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为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夯实了理论深度,也营造了老师之间彼此沟通、相互协作的良好教学氛围。备战全国赛的过程中,丁茜和熊富标自然全力以赴,但两堂二十分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里也凝聚着很多老师无私、悉心的帮助和指点。

2017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共举办集体备课近40场。除了常规性的教研室集体备课会外,还聘请了多位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莅临指导集体备课;举办了大学与中学政治课教学内容衔接备课会以及不同教研室之间探讨重点、难点问题的集体备课会。

其实,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单打独斗”;打造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队也绝非只能依赖专业人才。从校党委书记黄晓玫为新生开讲入校第一课,到校长杨宗凯与2017级师范生畅聊“信息时代的教育自信”,再到校领导“深入课程、深入课堂、深入专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全面铺开张耀灿、林剑、高新民、龙静云等知名教授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为学生答疑解惑……多年来,华师一直致力于拓展学校各种资源以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力量,2017年这样的探索依然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