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畈村脱贫记:把责任扛在肩上 交扶贫满意答卷

湖北师范大学对点张畈村扶贫工作纪实

四月的阳新大地草木葱郁、生机勃发。419日,位于浮屠镇南部的张畈村天蓝地绿、道路交错,产业园内果树枝茂、工人穿梭,一片忙碌;光伏发电与大棚种植交相辉映,欣欣向荣。张畈村是阳新县重点贫困村,20176月,根据湖北省、黄石市的统一部署安排,湖北师范大学对点张畈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一年来,湖北师大加强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把责任扛在肩上,把群众装进心里,校长李宏带领工作队多番调研,科学谋划,精准施策,交出了精准扶贫满意答卷。由副校长李开灿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并抽调3名扶贫骨干组建工作队,动员全体党员干部献策出力,举全校之力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和决心投身这场攻坚战。

2017年,张畈村实现脱贫46146人,国网存量未脱贫降至为1343人(包含去年动态调整新增27人)。学校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不断加大调整扶贫经费预算,累计筹措52.84万元资金、物资用于扶贫帮扶工作,已经形成金惠果园、食用菌种植、光伏发电、芡实种植等多种产业,做到“精准扶贫,不落一人”。2018年初通过省第三方交叉检查,张畈村去年由重点贫困村脱贫出列,被阳新县委、县政府授予脱贫出列先进村,多次受到省、市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

精准施策齐发力,产业扶贫助脱贫

2013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精准施策成为学校开展扶贫工作的基本遵循。2017625日,我校对点张畈村扶贫工作正式开始。学校与县驻村工作队、镇驻村干部、村两委班子密切配合、明确分工、加强协作,成立了扶贫工作宣传调查组、产业发展组、台账资料组,主动融入基层,深入扶贫一线,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驻村工作后,学校组织工作队员加强对国家有关政策的学习,精准理解后走村入户,挨家挨户开展贫困识别。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网内无假贫,网外无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及动态调整的要求,对全村贫困户进行了认真识别,仔细查找致贫原因。对国网之外的返贫家庭也做了调查摸底,因病致贫的两户家庭符合贫困户条件将其纳入国网贫困户。国网动态调整数据,学校带领张畈村严格按照程序做到“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现该村国网之中贫困户已调整为115407人。同时在入户调查过程中,根据每家的实际情况查找他们的“贫源”“困根”,制定张畈村扶贫工作手册,按照一户一策的要求实施定点灌溉,靶向治疗,确保扶贫政策用活、用好。

张畈村交通极为便利,但农业产品以水稻、花生、红薯、芝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在地势低洼、土地分散、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的情况下,农产品附加值低、收益微弱。养殖业产品以鸡、鸭、鹅为主,多数农户均为零星养殖,无法实现规模收益。在充分了解村里实际后,校长李宏带领工作队并邀请农技专家进行考察调研。工作队与村委会班子成员先后多次考察了坪湖林村藏香猪养殖、东山村竹鼠养殖、太子镇龙庄村黑斑蛙养殖项目、军垦农场果园新杂柑项目,在网上联系咨询多个省市的养殖、种植等项目。结合张畈村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方论证,科学谋划,最终秉持绿色生态可持发展理念的金惠果园杂柑种植项目获得通过,学校为此项目提供了26万余元的帮扶资金。目前金惠果园已经流转土地60亩,果园建设已经完成,预计挂果后每年可为张畈村集体经济增加40万元收益。项目落地需要解决资金、土地问题,我校出一部分帮扶资金,同时动员群众参与进来。摆事实,算笔账,搞好项目建设监督,让群众放心、安心,最终获得了全村群众的支持,让人振奋。

果树由幼苗到长成挂果非一年之功,产出效益无法立竿见影。为解决果园收益三年周期较长这一问题,我校将带领村民在果园中套养果园鸡,初期规模2200只,年底出栏学校将负责统一采购,果园鸡的养殖可以帮助实现当年投资当年收益。解决了后顾之忧,先前村子里的养鸭户张炳权也加入到了果园鸡的套养项目中,自己还出资4万元合作共建鸡舍。“这个月鸡舍建设就可以全部完工,不久在果园里就可以看到活蹦乱跳的幼鸡了,我对这个项目信心满满。”记者见到张炳权时,他正和工人们忙着鸡舍建设。如今,从养鸭大户到养鸡大户,村民对他的称呼也由“鸭司令”改为了“空军司令”。

围绕“精准扶贫”做文章,我校先后带领张畈村因地制宜发展了食用菌种植、芡实种植等多种产业,并对接国家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做好相关建设和管护工作。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

所谓“扶贫先扶智”,真正的扶贫不是用金钱和物资堆砌而成,我校一直以来坚持精神扶贫、信念扶贫,把老百姓们的思想从贫困线下拉上来,真正站在水平线之上。

44个支部,59户贫困户,每一个支部都对接慰问每一个贫困百姓。秉着“精准扶贫”的宗旨,学校确保每一个贫困村民都能得到扶持与帮助。李宏、雷儒金、李开灿等校领导带领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前往阳新县浮屠镇张畈村,亲切慰问我校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走访,深入了解每一户家庭。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学校拨付2.5万元建设党员活动中心,并先后多次来到张畈村为党员群众讲党课,将优秀的干部、最新的政策、更好的理念带到村一级,推进张畈村村党支部建设,推动基层整体发展。

李名银是村里一名普通的工人,可他原本平静的生活却被两年前的一次意外工伤无情打破。他的左手被机器砸伤致残,这一砸,将原本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他彻底砸到谷底。他由此变得精神不振,对未来失去了一切期待。了解清楚情况后,学校安排工作队员多次走访李名银家,希望能把他从阴霾中拯救出来。得知李名银因手伤被多家企业拒绝找不到工作,我校工作队即刻联系了黄石上达电子负责人,恳求能给李名银一个工作的机会。再次找到工作后的李名银整个人如脱胎换骨般,现在的他,已然重新对生活燃起希望。“我太感谢你们了!是湖北师范大学给了我这次机会,让我重新站起来。是你们让我知道,我的生活依旧是光明的。”

“我们穷生活,但不能穷志气”,扶贫不只是将物资简单地运送,当“不服输、不认输”的精神内化到老百姓心里的时候,离真正的脱贫也不远了。学校发挥在人才、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优势,带着张畈村一步步走到如今的焕然一新。

张畈村小学是村里的唯一一所小学,校里只有87名孩子、6名老师。为了让孩子们受到更良好的教育,我校每年组织200人团队赴阳新开展支教活动;累计投入4.13万元来帮助学校及贫困学生;学校团委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彩虹计划”,对留守儿童给予关爱和帮助;体育学院捐赠篮球、足球、乒乓球桌等一批又一批体育器材……当记者走进校园,看到的不是因教学资源贫乏而无力学习的孩子们,而是一个个洋溢着青春笑脸的未来希望。在这个小小的学校里,因为湖北师大的帮扶,一些青春和活力在不知名的角落里已经悄悄地生根发芽。

用真情换得真情,在工作中体会温情

扶贫本就是一个与老百姓打交道的事业,我校多方面扶贫力量走进群众内心,以真情换得真情。就拿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的队员来说,从初到张畈村因语言不通难以交流到如今的与村民同吃同住,他们与老百姓打成一片。这里民风淳朴,有着太多的温情和柔软。

“这个工作给我带来了很多,我们已经和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徐队长永远不会忘记去年深秋的那个夜晚,他开着车送一些衣服到村民家。路上道路狭窄,竹草丛生,车辆不慎跌入道旁的水坑中,一时间动弹不得。慌乱之间打电话给村里一个年轻小伙让他来帮忙,没想到的是不出半个小时,前前后后来了十多个人,众人一起使劲儿把车从水坑里抬起来,汗水浸湿了每一个人的衣襟。“我真的很感动,我实在没有想到,一份工作原来可以给我带来这样的温暖。”说到这里,徐队长声音稍稍哽咽,眼眸里的星星点点是对村民们的深情依依。

跟随工作队走访村民的时候,记者从每一个村民的眼神里看到了感恩与感谢,笑意从眼睛里流出来。那感情是真挚的,心里放不下村里的孤儿,春节期间校保卫处张平国处长赶来村里看望李思思小朋友;那感情是浓烈的,即使没有扶贫任务,离退处党支部的老同志们也踊跃捐款为残疾户朱必英家修建灶台。腿疾严重的张炳伟在看完多家医院后仍没有医生敢医治他,是工作队带着他碾转多次奔波到武汉做截肢手术,校长李宏、驻村第一书记李开灿先后亲赴医院看望张炳伟。

俯下身、沉下心,我校扶贫工作组主动融入基层工作,用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张畈村老百姓的一致称赞。副校长驻村第一书记李开灿每月都会来到张畈村检查指导扶贫工作,分管统战工作副校长雷儒金积极通过统战部门为张畈村贫困人员筹集大量扶贫资金,副校长王赛玉、余涛多次带领教工支部赴张畈村开展联学联创活动,党委组织部协调各方关系、整合力量,为工作队提供服务保障。学校各支部为村民募集资金5.58万余元,利用社会资源为国网中115户贫困户每户定制发放两套冬装、一床棉被,累计投入4.13万元来帮助张畈村小学及贫困学生,为听力受损人员筹集九套共计价值6万余元的助听设备……一次次扶贫活动、一个个精准的数字,化作温暖与关怀,随着我校精准扶贫工作队的脚步,慢慢走近张畈村每一个村民的心中。“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的”,在走访张家时徐队轻轻拍着张炳伟母亲的肩膀说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任务、新要求,同时明确提出“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按照目标任务,今年张畈村将全部摆脱贫困,阳新县也将实现脱贫摘帽。对点张畈村开展扶贫工作以来,湖北师大努力发挥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助力国家脱贫攻坚事业,在人类反贫困斗争史的中国篇章中留下了精彩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