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圪垯村的微笑
9月7日,白云将天空点缀得格外美丽,沿着蜿蜒的道路一路行驶。
近了,近了,直到盐池县高沙窝镇大圪垯村映入眼帘。秋日的乡间色彩斑斓美不胜收,几只奶牛悠闲地吃着草,尾巴不时打着转儿,每一处都是一幅优美的油画。
下了车,清新的空气中有着入秋后的微凉,人体的舒适度一下子就好了许多。
一路走一路看,新建的成排鸡舍与羊圈,一群群小羊欢快地吃着玉米……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圈满畜肥的村子,此前还戴着“贫困村”帽子,建档立卡贫困户164户385人。
一切的改变,还要从神宁集团成为大圪垯村的驻村帮扶单位说起。
作为曾经的贫困村,这里的村民经济收入以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为主。集团公司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投入扶贫资金,实施扶贫项目,采取多样形式真帮真扶,选派3名党员成立驻村工作队,全力支持和保障扶贫攻坚工作。
“神宁捐赠的青贮收割机解决了大问题”
金秋时节,一片片玉米长势喜人,收获在望。
在村民余文清家的玉米地里,一台印有“神宁集团捐赠”字样的大型青贮收割机和一辆双桥运输车来回配合作业,一次性完成玉米青贮的收割、切碎、抛送至料斗等工序。
“余大叔,上了机械化多久能收完?这些青贮料能卖多少钱啊?”记者好奇地问道。
“我家21亩地的饲料玉米3个多小时就能收完,大概63吨青贮料,一吨400元,除去成本能挣个1万元左右。”
“往年一家人自己收要多久?”
“最快也要一周,掰玉米、砍秸杆、运输、粉碎,环节又多人又累,都是等着玉米完全成熟了作黄贮料。神宁集团捐赠的青贮收割机可是帮我们解决大问题了,这要感谢神宁集团、感谢驻村工作队、感谢党的好政策啊。”余文清笑得合不拢嘴。
随行的村主任冯克勤告诉记者,神宁集团去年投入资金150万元,为大圪垯村捐赠青贮收割机、农用自卸车、大型拖拉机各2台。在免费服务本村村民的同时,为外村提供有偿服务。去年秋季,仅1台青贮收割机试运行20天,村集体就增收4.8万元,有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消除了“空壳村”。
集团公司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张青告诉记者:“大型机械设备既提高了速度,又确保了青贮料的营养价值,提高了饲草的利用率,增加了牲畜的适口性。劳动效率提高了百倍,解放了劳动力,为村民外出务工赢得了时间。”
冯克勤还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全村2000多亩玉米,一天收割100亩,20天就能全部收完,以前发动全村人都要干整整2个月,有时候腊月还在地里掰玉米。从收获期来讲节约的时间多了,成本也降下来了,青贮机免费让村民使用,收一吨青贮玉米饲料400元,除去基本燃油、司机工资、保养费用等,村民一吨青贮料约能赚320元,多划算呀!”
自青贮收割工作开展以来,集团公司驻大圪垯村扶贫工作组成员和村党支部早安排、抢时间,督促种植户实时收割、应贮尽贮,同时,驻村工作队张青、杨立辉、杜赴宁3人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种植户进行合理的青贮作业,并帮助农牧民解决青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青贮收割工作顺利进行。
冯克勤告诉记者:“今年青贮收割工作于9月3日开始,截至目前,已收割青贮玉米600亩,预计10月初将全部收完。”
井打成了,人心热了,年轻人回乡创业了,宽宽的村道干干净净,瘦高的白杨“飒飒”地发出了声响。秋日的大圪垯村,一派祥和景象。
在张青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村民蔡生飞的流转地。
听闻记者来采访驻村扶贫工作队打井的事,附近劳作的村民很快聚拢过来。
“神宁集团帮扶到了我们的心坎上,为我们打了5眼深水水井。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一直缺水,这下再也不愁了。”
“他们解决了我们牲畜饮水和浇地的大问题,全村人都感谢神宁集团、感谢驻村工作队。”
热情的笑脸,朴实的话语,感激的心声,欢快的笑声,村民们发自肺腑的倾诉,使大圪垯村的空气都变得热腾腾的。
“我们扶贫工作队刚来时,村民们可不是这样,觉得我们是城里来的,都觉得和我们距离远。”扶贫工作队队员杨立辉说。
村民们不认可,就得找个他们最认可的事情做。张青3人带队走访,逐户了解群众生活情况,精准判断贫困情况,真心实意为群众脱贫想办法、找出路。
在挨家挨户摸底之际,他们了解到大圪垯村水质不好,且农民浇地严重缺水,好多耕地成了荒滩,长满了野蒿子。
以前,村民们曾尝试自己打井,可由于没有资金,井打的浅,而且没下套管,都是“裸井”根本抽不上来水,加上村里大部分都是留守老人,这件事也没人张罗,就没影了。
工作队通过与村干部和村民座谈、讨论,认为打井是现在全村迫切需要的扶贫项目,虽然不是脱贫的考核内容,但是打井可以使全村群众受益。
工作队开始深入了解全村耕地和水源分布,多次到地里现场考察,进一步了解群众所想所需,配合技术人员最终选定了最佳打井位置。
在工作队的努力下,去年,神宁集团投入资金125万元,为大圪垯村打深水机井5眼。扩大水浇地约600亩,仅种植玉米一项,每年可增加净收入约30万元,收获饲草1800余吨,在增加农民种植和养殖收入的同时解决了牲畜饮水问题。
说起神宁集团给村民打井这件事,蔡生飞的感受最为深刻。“我回乡创业的动力就是因为这个。祖辈都是农民,我们对土地有感情。有了水,地就活了,农民的日子就有盼头了。我跑了10多年运输也不干了,自己回来流转承包的1340亩荒地,受神宁集团打井的启发,我又在附近打了3眼井供浇地,现在都种满了玉米、甘草、黄花菜。”
说到激动处,蔡生飞不断用手比划,指着远处绿油油的菜地向记者介绍他的“农业版图”,明年想把养殖也做起来,种养殖结合走循环农业的路子。
“你很有魄力嘛,敢想也敢干!”记者不由地赞叹。
“那是因为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我的投资成功了。不仅替我操心病虫害、科学种植,还帮着我销售,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和所有村民一样,蔡生飞笑弯的眉眼间流露着的是对神宁扶贫工作满满的感激,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
“有水皆活,解决了水的问题,在外打工的不再惦记家人种地难,也愿意回来创业致富了。有水,就可以好好进行产业规划,也算是挖掉这个穷村的穷根,彻底切断了致贫返贫的根源。”张青的一番话,道出了驻村工作队的服务宗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大圪垯村已脱贫160户373人,未脱贫4户12人,无返贫户,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31.8%下降至2017年底的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