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见证铁路大发展——集团公司40年售票方式变迁
记者 杨 欣
银行卡、微信、支付宝等多种支付方式让购票更加方便快捷,出票时间从几分钟变几秒钟。从40年前的硬板车票到今天的信息化车票,从当年的人工检票到如今的“刷脸进站”……一张张火车票,如同一个个最忠实的见证者,见证着国人匆匆的身影,也见证着集团公司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那些年一起抢过的火车票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张小小的车票承载了多少人的回家情缘。20世纪80年代的硬板票、90年代的软纸票,以及21世纪的磁制票,回望40年车票的历史变迁,曾经担任上海站售票车间主任多年,现任上海站副站长李毅为记者讲述了车票的变迁和春运的故事。
20世纪80年代的火车票材质是一张张小纸板,俗称“硬板票”,车票上没有时间也没有日期,需要售票员在售票的时候将不同的票按类别分到不同的格子柜中,然后根据旅客的目的地,从柜子中迅速找到所需要的票,组合成“套票”,打印上日期、贴上预制的小条才能给旅客。
20世纪90年代有了计算机联网售票,售出一张票的时间大约为40秒,比80年代快了15倍。1996年,集团公司
所辖的上海站等11个车站实行计算机联网售票,这些车站实现一窗有票、窗窗有票。然而即便如此,还是需要大量的人工售票窗口,遇春运等高峰时期更捉襟见肘,买火车票依旧得“拼体力”。
“当时位于上海市西藏南路的客票代售点排队一直排到大世界门口。”李毅回忆道,每到春运,车站售票窗口队伍能排到门外绕两圈,西藏南路、北京东路等市内代售点队伍要排2公里长。自2003年起,上海站连续7年在春运期间开设售票“大卖场”,最高峰时开设售票窗口达200个,却依然是“大排长龙”。面对窗外通宵排队的旅客,售票员只得夜以继日,超负荷工作。2007年,上海站售票员、上海市劳模邹俊创下一个夜班10小时内售出车票3000余张的个人售票最高纪录,平均每12秒就能售出1张车票。
2010年7月1日,上海虹桥站正式运营。该站是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主要组成部分,投运后大大缓解了上海铁路的运能压力。同年7月和10月,沪宁、沪杭高速铁路建成通车。2011年6月,京沪高铁建成通车。集团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编好图开好车,努力实现运力投放与旅客需求精准匹配,原本“一票难求”的情况大大缓解。
八成旅客选择网络购票
2011年1月19日,一个叫做“12306”的购票平台出现在人们面前,那一刻,购票方式开始颠覆性变革,购买火车票正式迎来“网络时代”。旅客不用再跑到售票窗口排队等候,随时随地都可通过电脑、手机订购火车票。
2011年7月1日,京沪高铁开通网络售票;9月22日,沪宁、沪杭高铁推出网络售票;9月30日,全国所有动车组列车开通网络售票。铁路网络售票的快速推进让旅客出行从此多了一种方便快捷的购票选择。
2013年,“铁路12306”网站新增支付宝支付通道,支付方式呈现多元化。同年,12306手机客户端正式开放下载,购买火车票至此进入“拇指时代”;2017年起,微信、支付宝可以直接线上支付,并推广常旅客畅行服务。APP自主选座、接续换乘等指尖购票方式让旅途变得越来越轻松舒适。
互联网时代,集团公司将“互联网+”应用到客运服务中来,大力推广自助、网络购票新方式,共设置自助售、取票机近2200台,在193个车站售票窗口和自助售票机开通扫码支付功能,在主要大站设置互联网购票推广体验区,引导旅客自助购票。2018年上半年,集团公司互联网购票比率达81.5%。
开启“无票时代”
看到电脑上的时间指向17点,在人民广场一家通讯网络公司工作的黄先生关上电源,拿起收拾好的拎包走出单位大楼。当天周五,在上海工作的他当天中午在手机上预订了下班后回南京的高铁票。从单位到上海站乘地铁不到30分钟,黄先生很是从容。“不用排队买票也不用取票,直接刷身份证进站,赶18点的火车绰绰有余,网络售票,节时省力;刷证上车,快速便捷;高铁出行,准点惬意!”黄先生为铁路的方便快捷竖起大拇指点赞。
相比40年前,集团公司年旅客发送量翻了近10倍。2017年,集团公司客发突破了6亿人次。可是售票窗口外却再也看不到长长的队伍,再也没有整宿排队的旅客。李毅告诉记者,购票方式发生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那些披星戴月挤窗口买火车票的日子终于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客流最高峰上海站窗口排队人数也仅在20人以内。
如今,长三角高铁成网,高铁动车公交化开行,长三角高铁“通勤一族”越来越多。网上买票、刷证上车便民举措的实施,标志着铁路开启“无票”时代,旅客便捷购票、乘车的愿望如今成为现实。同时,在绝大多数一线二线城市也即将开通刷脸进高铁站,即使旅客没有带身份证,进站前在刷脸快速通道对着“人脸识别”机器看一眼就可以直接进站乘车。
从以前的小小硬板车票发展到现在的电子客票,从以前的绿皮车发展到今天的复兴号,从千里京沪一日还的梦想到如今成为现实,一张小小的车票,拉近了铁路与万千旅客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