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博士文学梦 笔端缔造“格陵城”
—— 网络文学作家金陵雪、我校生科学院薛璐副教授人气超高
年少时我们都曾怀揣梦想:想要上六尺讲台,想要遨游宇宙星际,亦或是“骑马仗剑走天涯”……然而当世人奔波于名利生计,梦想又最易被舍弃。但也有一类人,他们的梦想总是潜伏在心底,不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刻,内心便永不会平静。
正如生科学院薛璐老师,写文章讲故事这个从小在心里埋下的梦想,随着第一部网络文学作品的问世得以实现。如今,她在文学与科学两个维度中行走自如,其人生也因梦想的实现而更多元出彩。
生物博士初露文学锋芒
薛璐老师总是畅游于两个世界。在大学里,她是博学笃思,严谨治学的生物学副教授,还是“好巴郎”民族团结工作室的志愿指导老师;在网络中,她是满腹珠玑的“金陵雪”,国内知名文学原创网站晋江网的作者,是湖北省作家协会成员,擅长写情感小说,现已出版《大爱晚成》《废物们》《你迟到了许多年》《殊途同爱》《万食如意》五部长篇小说,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我从小就喜欢文学,也爱好阅读,读书时遇到了一些注重培养学生潜力的老师,很早就有了写小说的想法。”尝试去实现,是在武汉大学硕博连读期间。无数个“寝室—实验室”两点一线的日子,她感受到科研的孤寂,内心充满迷茫。在攀登理科高峰的路途上,满是萧条风景,于薛璐老师而言,想要为孤单的旅途增添色彩,文字就是最好的画笔。她拾起了被暂时丢掉的文学梦想,在网络上连载一位女博士的故事,立体的人物形象与引人入胜的情节获得读者连连好评。在成为网络作家的道路上,她跨出了最重要的第一步。信奉“全心全意”原则的薛璐老师面对自己的双重身份,切换得游刃有余。文学创作让薛璐老师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深埋心中多年的文学写作之花,终于开始发芽,为原本平凡的生活点缀上一抹亮色,走向不平庸与不普通。
在世人眼中“呆板”“无趣”“永远待在实验室”是贴在理工科博士身上的标签,与文人雅士拥有的“细腻”“雅致”等标签截然不同。看起来相左相悖的身份,却在薛璐老师身上完美融合。
“学理背景能使自己更有逻辑性,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他们的性格会更偏向于理智和冷静。”逻辑与理性元素的加入,大大增添了小说的文学魅力。
网红作家线上建“家园”
想要搭建好小说这栋“楼房”,就要打好背景的“地基”、穿好人物的“钢筋”以及立好主旨的“支柱”。
薛璐老师创造了一座架空的城市——格陵。她说:“在自己虚拟的城市中,想象可以不受限制。”架空的城市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格陵和其他城市一样,有车水马龙,也有万家灯火;但格陵不一样在它的芸芸众生,千人千面,有人声色犬马,也有人困知勉行。格陵的大街小巷,都隐藏着精彩绝伦的故事,读者惊讶于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一间小小的牛肉面馆,都能上演许多故事。被浓浓生活气息包围的读者仿佛置身于格陵,品味咀嚼着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读者陪伴着格陵成长,薛璐老师也在这座城市中留下了文学创作的点滴印记。
与创造架空城市的道理类似,小说中的人物来源于现实生活。“我会关注新闻,在不经意间掘取素材,而且善于观察,从细节入手,塑造人物。”刚开始写的人物中,都有身边人的影子。因为贴近生活,才会有读者评论“每个人物都鲜活,充满血肉”。薛璐老师还谈到,“在写人物的时候,会更加贴合读者自己的想象。”
生物学博士、钢琴演奏家、律师、人力资源管理师这些角色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小说中出现的大量专业知识,也非胡编乱造,而是有理有据。薛璐老师希望读者能在读故事的同时,知识面也有所拓宽。她所创作的小说《万食如意》中,女主角是一名营养师,小说就会加入健康饮食和合理膳食的知识。创作人物的胆大加上平时观察的心细,使薛璐老师笔下的人物有了真实生命的气息,让人过目难忘。
成长救赎定为支柱主线
看过薛老师小说的人就会知道,女主角大多在童年、少年时期受过伤害,走过歪路,通过自救和他人救赎最终得到成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全委委员,我校文传学院教授杨彬针对薛璐老师的小说,近期就写过《自救、爱情救赎与青春成长 ——金陵雪网络小说的特点》一文,并发表于《长江文艺评论》。
杨彬教授认为,“金陵雪的网络小说中,爱情的救赎是作品主线,也是金陵雪言情小说不同于其他言情小说的独特之处。”这得到了薛璐老师的认同:“人在一生中,不可避免会犯下错误或走弯路,我笔下的人物遇到波折,以及他们发现错误并改正,从而得到成长,这是目前来说,所有小说的主旨。”
对于正处于人生低谷或陷入困境的读者来说,小说中主角的经历正是一剂治愈良药,有的人获得挣脱现状的勇气,有的人学到走出阴影的方法。当小说《废物们》与影视公司签约成功,并已写好剧本时,薛璐老师并没有异常兴奋,“有影视公司愿意签约,就能够扩大作品带给读者的影响力,这是最好的事情。”薛璐师在自己的粉丝群和微博中,也会帮助读者解决他们生活或情感上的问题,她享受这种助人的乐趣。“有人喜欢我的故事,并且能从我的故事里获得好的影响,我就觉得满足了。”
文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讲故事听故事的人在这一来一往中,互相得到了最好的慰藉。与其说是薛璐老师种下了文学之花,不如说是读者与作者的心血浇灌,让他们收获了一片茂盛花田。
教书育人与写书喻世并行
“写书喻世,教书育人”是薛老师的座右铭,在“写书喻世”的同时,她在“教书育人”方面没有任何懈怠,始终不忘为师者的初心与本分。
从进入我校生科学院以来,薛璐老师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外知名SCI杂志发表6篇论文,并主持了两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科研上颇有成就。
科研的过程枯燥无味,这也是每个科研人必须攻克的难关。如何克服枯燥与乏味的心理感受?“抱着一个‘我要解决这个困难’的想法,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去克服一个个困难,内心也会产生满足感。”
在薛老师的科研经历中,失败实属家常便饭。通过做实验去解决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在前无古人的路上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没有人知道前方是荆棘丛生还是霞光满天。科研工作正因为这份未知,使它充满艰难又具有无限魅力。薛璐老师说,有时候,成百上千次的失败也不见得会换来成功,实验中一点小小的差错就能让前期的努力付诸东流。因此,做科研必须要有克服困难的能力,要有恒心和决心。遇到失败不气馁,而要积极分析原因。就如创作灵感枯竭的时候,就可以停下来想想:为什么会遇到瓶颈?能否换个切入点?或者干脆放一放,让自己沉淀下来。
薛璐老师承担了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并在国内外权威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科教工作本就繁忙,只有掌握了管理时间的秘诀,才能胜任“双重身份”。“上班就是工作时间,下班属于自己的时间,才能用来写作。只有把两者完全分开,才不会顾此失彼。”“如果上班的时候想着,哪个情节还要改,那就会让工作和写作都做不好。”
薛璐老师还担任了“好巴郎”民族团结工作室的志愿指导老师。“巴郎”,在维吾尔语中是指年轻的小伙子,而“好巴郎”民族团结工作室,是我校生科学院针对边疆及人口较少民族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于2014年底成立的教育创新实践平台。薛璐老师经常为同学们提供学业上的帮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提高民族地区学生的理科创新能力做出许多努力。
2017年,薛璐老师当选为“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在她看来,这是对她前期工作的肯定,更是对自己的一种勉励。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们容易被看不见的条条框框约束,但打破藩篱之后,焉知不是另一番有趣的新天地?当薛璐老师突破理科博士身份的束缚,让文学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从此也注定她一定不会平庸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