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护井人》
长城脚下”护井人
“现在大家都在上产会战,我们也采取了数字化加人的巡检方式,以便提前发现问题。瞧,东边那座烽火台,顺着那个方向走,就可以找到输油管道。”10月1日,在酒东采油厂长3井,班长徐长有和王仲仁对该井巡检完成后,便一路向东,开始了输油管道的巡检。
一手管钳,一手铁锹,在荒芜的戈壁上,伴随他们只有脚下石子发出的“咯吱”声。巡检路旁,烽火台的“身影”也越来越近。
“阀门池是我们巡检管道的重点,我们负责的这片油区大概有20个左右。”王仲仁说。
烽火台下,管道和烽火台的标识牌犹如两个“亲兄弟”,相对而立。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长城——长沙岭墩烽火台”的字样格外引人注目。而长沙岭这个名字,对于酒东采油厂甚至全油田来说,都十分亲切。
“长沙岭就是我们酒东原油生产的主力油藏。瞧,酒东新油藏的发现井长3井就在那边不远处。”徐长有说。
徐长有和王仲仁走过烽火台,一边检查着管道,一边仰望着烽火台。20多米高的烽火台,虽然历经了数百年风雨的侵蚀,但依然散发着庄严、巍峨的气息。而一旁耀眼的“石油红”,仿佛给这座古迹注入了活力,将人带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情景中。
“那时,在酒东开发的初期,这里没有水、没有电,我们来到这里要自备一星期的‘伙食’。最长的时候,我在这里连续工作了28天,最怕的就是发电机坏了,要挨冻、挨饿。这座烽火台,当时就是我们的路标,特别是在晚上巡井时,只要看到它,就知道离我们的油井不远了。”徐长有是最早来到酒东油田工作的石油人,亲历了酒东油田开发初期的全过程。每当看到这座烽火台,都让他想起那时的艰难经历。
在酒东采油厂,由新墩子、长沙岭烽火台等5处烽火台组成的明代长城遗址,由西向东穿行油区14公里。而随着数字化油田建设的推进,“井站一体、电子巡护、远程监控、红外防盗、视觉成像、智能管理”的模式,逐步构建起了立体的油田工程信息网络。酒东这个诞生于油田最年轻的采油厂,已经成为精干高效、精细管理、绿色环保现代化数字油田的代名词。
“油区的每一条道路都有视频监控,我们每天巡井都要路过这里,不仅是文物,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在我们的属地范围内,必须管好。”王仲仁说。
长城所在的北部油区共有26口油水井,其中6口自喷井,正是酒东采油厂上产的主力区域。在夺油上产会战中,产量正在稳步提升,大家正在为全年产量奋斗目标而努力。酒东采油厂生产的原油将在联合站处理后,通过西部管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为“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石油保障助力。
“秦时明月汉时关”。长城依旧是那样的雄伟,而坚守长城的“士兵”却已披上了鲜红的“铠甲”,为保障国家石油安全而努力奋斗。 詹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