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培养科创人才的“武科大样本”

      半米高的仿真机器人随声而动,VR设备里景色栩栩如生,两架飞机在校园上空“比武”……5月14日,我校举办了首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嘉年华活动,一批炫酷的科技成果闪亮校园内外。

  在启动仪式上,校长倪红卫掷地有声:“开放的平台、创新的项目、完善的制度,我们要打造培养科创人才的‘武科大样本’,让武科大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地!”

 

科创平台   激发创新灵感

 

  一抹白色的幕布缓缓落下,“米兰归来话设计”几个大字在大屏幕上闪动。来自艺术学院的40多位同学围坐一起,和赵音副教授聊设计。

  “这个设计有新意!”“这个想法很有趣!” 赵老师鼓励大家,“试一试,把想法变成现实。”

  这是我校“科创咖啡”的活动现场。

  每个月“科创咖啡”活动现场,在咖啡的扑鼻香气中,师生畅所欲言,碰撞思想的火花。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2015级的李丹,就是在一次“科创咖啡”中获得了灵感。

   “当时,老师正在讲如何获得创新点?我脑海中灵光一闪。”有了“触电”般的感觉,他回到寝室就开始琢磨捣鼓个“小物件”。

  不过一周的时间,他的作品“一种可拆卸的鱼骨形笔具收纳架”就提交了专利申请。

  “每次‘科创咖啡’都进行网络直播,线上通过直播观看的有上千人,再加上各种媒介的转发,每次活动影响人数都在5000人上下。”大学生科协常务副主席杨雁飞说

  我校相继建立了58个大学生科技社团,还建有16个院级分会和专利协会、专利评审委员会等。这些社团如藤枝一般,深入到每一个学院。

  2016年学校成立大学生科协,为科技社团提供管理和服务。除了定期举办 “科创咖啡”活动,还有专题培训讲座、专利知识交流,让思想碰撞、让创意起飞。

  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近3年,大学生申请专利数由2015年的66项上升到2017年的近400项,增长了近6倍。

 

科创项目  孕育创新成果

 

  走进各个学院的大楼,透过窗户,你经常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学生,或围着办公桌讨论,或在设备上加工,或在拼装零部件。他们正在做科技创新项目。

  为了支持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机械学院腾出老师的办公室作为学生的实验场地。下了课,同学们就聚在一起,捣鼓各自的创新项目。仅机械学院的大学生每年申请的科技创新项目就有近百项。

  学校从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十年前,学校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暂行条例》等数份相关文件陆续出台。重点项目:自然科学类6000元、社会科学类3000元。参加校外竞赛另外奖励,全国一等奖团队奖励10000元,二等奖5000元……武科大每年投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上百万元。

  不少学院也通过设立院级基金项目的方式,加大科技创新项目的资助力度。

  一批科技创新先锋逐渐开始崭露头角。资环学院的周彪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被誉为“最牛本科生”;信息学院“大学生智能控制创新团队”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艺术学院本科生连续三年拿下“红点奖”……

  尝到了甜头,学生们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更加高涨,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参加竞赛,每年的十一月,各学院团委办公室里总会堆起成山的申请材料。

 

科创制度  厚培创新土壤

 

  “科技创新,学生的积极参与固然重要,老师的大力指导也很重要。” 信息学院2014级的学生杨雁飞说。他对此深有感触。

  2017年9月,“创青春”创业计划竞赛启动。他独立负责“武汉航翼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与其他纯技术创新不同,这个涉及到无人机应用的项目,还必须考虑其商用价值。

  在商业上,杨雁飞是个“门外汉”,学校帮他联系到了管理学院邓旭东教授。“邓老师帮我修改策划书,内容、格式,任何细小的错误和漏洞都被挑了出来。” 杨雁飞的项目在这次校赛中拿到了第一名。

  如何吸引更多优秀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

  各学院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文法学院规定,只有参与到科技创新项目中的研究生才有资格入选国家奖学金候选人。管理学院、机械学院则在学校奖励的基础上, 1:1的奖励出现在了学院的奖励规定中。

  我校修订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及奖励标准,还专门规定,指导教师除了按比赛类型和获奖级别获得0.5—20万元的奖励,在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评聘上获得优待,获得国家金奖的指导教师职称直接晋升一级。

  “这是一个突破性的尝试,在全省乃至全国,这种奖励也是空前的。”校团委书记张廷说。武科大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17年获得省部级以上大学生创新竞赛奖506项。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