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校史脉络 培养爱国情怀 打造“协同育人”思政课堂
大学生走进中国近现代史课堂讲述120年校史
本报讯(记者杨鲜 通讯员李曼)“大家知道吗?辛亥革命爆发当天,革命志士起义时的军旗‘铁血十八星旗’,就是我校校友赵师梅、赵学诗、陈磊参与绘制的。”4月4日,校史馆学生讲解员杨蕾站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台,带领同学们领略学校办学120年的风雨历程。
与杨蕾一样,开学以来,校史馆共有28名学生讲解员走进49个教学班,讲授了50多节课。他们将校史融入历史,进行生动讲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为我校思政课的主要教学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力求让学生触碰历史,让历史更有温度。适逢今年我校办学120周年,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系和校史馆合作,提出:邀请校史馆学生讲解员当“小老师”,讲述学校历史,讲述校友事迹,凸显武汉的城市特色和武科大的学校特色。
课堂上,杨蕾展示了铁血十八星旗的复制品、学校的黑白老照片,还和同学们一起唱响校歌,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听了一节课,学生张仲璇直呼过瘾:“说起历史,总感觉比较遥远,但融入了同龄人的讲解,一下子跟我们贴近了。对中国历史、学校历史的探究兴趣,瞬间激发了。”
学生谭逸激动了:“没想到啊,我校不仅办学历史悠久,更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辛亥革命时期,有那么多校友以国家为前程,以天下为己任,选择革命,为武昌起义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听得热血沸腾。”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唐忠义教授介绍,如何发挥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作用,是学院一直在思索的课题。这次立足学校百余年的办学内涵,提炼出国家责任、文化自信等要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敬业精神,打造多层次互补、有机融合的思政课教学体系。希望通过校史进课堂这种形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与吸引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校热情,育目育心。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建设,积极引导全校把增强思政课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作为思政教育的突破口。让学生走进课堂当“小老师”,就是找到了很好的契合点。把厚重的历史元素讲得既亲近又平实,很接地气,是协同育人的一种很好模式,值得推广。”学校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孔波为改革点赞。
我校广播台录制的课改视频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其总编对我校此举赞赏有加:“从全国范围来看,武科大在校大学生把120年校史带入思政课,有创新、有亮点、有特色。”4月10日晚,武汉教育电视台也跟进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