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王文刚》

“草根”王文刚

“王文刚,我们厂的‘草根’青年,但成长很快,年纪轻轻就是技师了。他具有企业发展所需的一专多能,着实了不起。”

7月16日,在老君庙采油厂I139井上,王文刚正在以技术员和安全监督的身份,给该井指导更换着低能高效的电机。这是他1个月来更换的第128台电机,还有近300多口井的工作量在等待着他们。“今年,除做好设备的机修外,主要以上井服务为主,为井上的抽油机、电机等做好维修保养等工作。更多的是让自己在技术上见多识广。”王文刚说。

王文刚,机械厂工具加工车间机修工,工作13年来,从身无长技的“草根”,逆袭到了维修技师。见到他时,才发现他是一个能比赛、能创新、乐教技,一心想着降低设备故障率的三栖明星。

这三栖,虽不像明星影视歌星“三栖”那般光鲜亮丽,却经得起岁月的检验和员工们的品评。

“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用学到的知识破解了生产难题。”王文刚说。

23岁那年,进入石油行业的王文刚跟随师傅走上了设备维修岗位。

师傅沉默寡言,只是低头拆卸维修设备,捣鼓零部件,不做任何解释和讲解。王文刚则两眼抹黑,只能耐着性子跟在师傅身后,一边递工具,一边默默地将组装要点记在心里。每次都弄得满手黑油,工服一身脏,有时还会被锤击零件的榔头砸到手上。即使如此,面对拆了一堆的零部件,他有时还是找不到组装的位置。

为此,王文刚虽苦恼不已,但却没有放弃,开始疯狂“充电”,不但主动报考机械制造函授班,遇到不懂之处还会不厌其烦地请教有经验的师傅。为全面掌握设备构造,他将车间种类繁多、性能各异的机器设备从易到难仔细分类,在工余时逐一将设备图册与设备结构进行比照,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渐渐地,这些冰冷的设备变成了他最为熟悉的朋友,维修起设备来也由开始畏手畏脚变得得心应手。每当运用所学知识破解掉一道道故障难题时,他强烈的成就感就油然而生。

2012年,王文刚首次参加甘肃省第七届“振兴杯”全省职业技能大赛,经过钳、锯、錾、锉等多项考核,取得了钳工比赛第三名。王文刚告诉记者:“企业就是个大学校,该学的一定要学好,真正的好工人就要懂工艺、会操作、能修理、有绝活。”自从到技能竞赛领域体验了一番后,王文刚就有了新的努力方向,他将精力重心转到了技术创新上。

抽油杆是机械厂的主打产品,怎样满足客户在抽油杆上标注厂家、材料、规格、生产时间等标记,当时成为机械厂一项量多、时间紧,任务急的大难题,王文刚摸索研制出专用工具,研究錾子的刃磨、刻字的角度,反复练习錾子錾字的技巧,按时交工任务,还练就了厂里独一无二的刻字模绝活。

针对现场抽油机减速器刹车系统抱死造成的刹车失效问题,王文刚进行了减速器刹车系统润滑改造,有效提高了井场抽油机使用周期。他的技术创新《CA6140车床刀架的改造》和《巧用磁铁清洁润滑油延长润滑油周期》等项目,还被油田评为“金点子”项目奖。即便如此,王文刚也未停止对设备中淘汰下来零部件的整理、分类收藏和修复再利用,通过技术革新,多台报废设备重新上岗,还为企业节约成本数万元。

凭着严、细、精、准的那股劲头,王文刚还学习了电工、钳工、锯料等。现如今,工具加工车间的百余台设备,他都把准了“脉搏”,摸透了“习性”。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只要他去听一听,看一看就能找出故障所在位置。日常生产中,王文刚还能通过听机床的运转声,判断出润滑不到位、工装刀具使用不符合要求等问题。

在日常工作中,王文刚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带动周围的同事学习技术、补齐短板。遇上设备维修,他就现场给工友们传授技术。现在,工具加工车间的年轻人形成了人人爱学习、个个争当技术先锋的好风气。

王文刚说,技术短板补齐了,车间的设备寿命就会更长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草根”王文刚不但成为了机械厂明星员工、设备管理先进、劳动模范,还荣获了甘肃省技术标兵、全国岗位技术能手荣誉。这一逆袭,让王文刚有了更高的目标和追求。 记者 任婷

 

QQ截图20190429093212.png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