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让长江油船成记忆

她,让长江油船成为记忆.jpg

    在武汉石化青山码头,忙碌的原油接卸景象早不复存在。同样,在沿江安庆、九江、荆门和长岭炼厂的油码头上,运油船已成为人们脑海中的记忆。这一切都是因为她——仪长原油管道。

  服务五大炼化

    仪长管道投产前,沿江炼化企业所需原油主要依赖于长江船运。受制于水位、汛情、天气和船期等因素,供应这一瓶颈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用上“管道油”成了沿江炼化企业的共同心声。

    2006年5月28日,仪长管道全线成功投产。源源不断的石油“黑金”通过管道安全高效的进入沿江5家炼化企业。武汉石化负责人表示,与水运相比,管道输油具有运量大、费用低、损耗少、安全环保、可密闭连续输送等优点,不用担心船期、洪水暴雨等恶劣天气影响,性价比和可靠性更高。到2016年,仪长管道已提供武汉和荆门石化85%以上的原油用量。

    “正因为有这条‘生命线’‘希望线’和‘效益线’,我们才能将炼油规模从不足500万吨扩大到近1000万吨。”长炼负责人从运费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管道输油成本每吨至少节约18元,按长炼以前304万吨的炼油能力来说,至少可节约5000多万元。”

    仪长管道投产后,沿江炼化企业相继完成炼油加工能力的升级改造,加工规模、销售收入和利税实现了“三个翻番”。作为公司计量交接窗口最多、原油输转量最大的输油处,武汉处近年来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设备国产化替代,率先实现了鲁尔泵转子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建立了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预防机制;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资格。输油综合单耗、管输收入、非计划停输时间、非计划停输次数等指标均名列公司首位。

    “是仪长管道让我们摆脱了长江船运原油之苦,使中部地区炼化企业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长岭炼化计划处处长龙伟灿说。

  撑起万亿产业

    “从江苏仪征朔江而上,一条黑色油龙在湘赣鄂皖四省串联起一个规模近万亿元的石化产业, 这条油龙就是仪长原油管道。”——《湖北日报》

    仪长管道及其后投运的仪长复线,不仅让沿江炼化企业看到了上规模、提效益的希望,更为中部地区产业升级,发展石化产品精深加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武汉石化“双八”(80万吨/年乙烯工程和800万吨/年炼油二期改造工程)工程完成扩容,武汉石化产能提升六成,汽柴油产量增长50%,航空煤油产量翻番。80万吨乙烯每年为中部地区提供20多种、230万吨的石化产品,带动下游千亿元的产业产值,并产生10多万就业岗位。

    安庆、九江、岳阳等地,得益于炼化企业为下游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带动了地方相关产业调结构、快发展,形成了千亿元产值的化工产业基地,创造上万个就业岗位。湖北省发改委估算,从2014年开始,仅江西、湖南、湖北石化产业产值均已接近3000亿元,总量突破万亿元。

  守护绿色长江

    仪长管道及复线“四穿”长江,是集团公司安全环保和防洪防汛重点。管道的安全不仅关系炼化企业的原料供给,更事关长江母亲河水体的安全环保。

    为履行企业安全环保责任,落实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要求,管道公司做出了“不让一滴油落地”的庄严承诺。近年来,武汉处通过积极参与管道沿线慰问孤寡老人、看望留守儿童、义务献血等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了覆盖沿线省、市、县、乡、村五级联防联护机制,增强了对管道的“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监管。先后实施了加热炉除尘装置、天然气换烧等环保项目,2014年6月15日,仪长线加热炉全部退出运行,实现了企业污染物零排放的目标。2016年,战胜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取得了挂车河抢险的胜利。今年5月,武汉处与武汉“爱我百湖”志愿者协会共同举办了“保护湖泊资源,共筑碧水蓝天”志愿服务活动。并成功申请成为东湖子湖——汤菱湖的民间湖长。

     截至6月31日,仪长管道累计安全输油3亿吨,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持续提供了安全、稳定、高效的能源保障。


图片列表:

PDF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