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系列报道(三篇)
2018年的春天来得特别猛,春意盎然到每个节气都踩在鼓点上,春分下雨,惊蛰打雷,花儿朵儿铺天盖地。这样的舒适美好每年都会重复一次,而每次都让人觉得是从未经历过的惊喜。2008年的那个春天也如此,悠长、絮叨、柔软,直到5月12日下午2时28分的那一刻。
那一刻,14岁的罗志美在成都市都江堰的向峨乡中心校上课,地动天摇间,校舍垮塌,除了她和其他67个孩子有幸逃出生天外,这个学校掩埋了327人,其中,有罗志美的哥哥。
那一刻,45岁的房宪正在给上级领导汇报工作,觉察出不妙后,办公楼里的所有人都迅速跑到了楼下空地。眼见着这栋上个世纪60年代修起来的老楼房吱嘎摇摆,他心说:“这楼要垮。”
那一刻,34岁的郑建国在位于成都市中心的一栋办公楼内不知所措,7楼之上的他和许多人一样,首先选择了楼角避险,但随着震动加剧,所有人又都没命般地逃到了地面,红星路上挤满惊恐万状的人流。
那一刻,48岁的盛小明在野营活动房内,听到地表轰隆隆作响,以为有载重车辆从井队旁的乡间道路通过,为安全起见,他出了活动房,眼见得地表如波浪翻滚。
地震!地震!地震!
亲历了“5·12”汶川大地震的人无一例外都记得那一刻的所有细节,隔着十年,所有人都能以记忆为桥,从这个春天回到那个春天。
1、去往广元市青川县关庄镇的路与龙门山断裂带的走向一致,这一路上,什邡、绵竹、北川、绵阳、江油,每一处都是重灾区。就像劈竹子一样,震中映秀聚集的地下应力沿着龙门山断裂带将地表撑破,最终在关庄镇的东河口大爆发,在将三山并做两山后才悻悻作罢。此次地震形成的地震波以这条线为中心,向四周扩散,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
十年前,这是一条什么路啊,它承载生的希望,也隐含赴死的承诺。
2008年5月14日晚,郑建国就走在这条路上。
这天早上,他主动请缨加入中石油赴青川抗震救灾抢险队,在通讯不通的情况下,他没有征得家人的同意,是本能、勇气和血性让他做出这样的选择。这支抢险队携带挖掘机、装载机等重型机械设备连夜赶往青川,5月15日进驻关庄镇。抢险队的营地就驻扎在镇口的河滩上,他们与武警水电部队、云南铁血师装甲团、山东猛虎师等陆续抵达青川抢险的队伍并肩作战,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拆危房、打通生命通道、修建临时机场、运送解困堰塞湖的炸药……亲历了当地群众从绝望到平静、再到重建家园的过程,也深刻体会着在大爱汇聚的抗震救灾洪流中,什么是众志成城、什么是家国情怀。
2018年3月29日,郑建国再次走在这条路上。
44岁的他比十年前更健谈,这十年,他的足迹能很好地勾勒蜀渝公司的发展轨迹。抗震救灾结束后,2012年,他被提拔为蜀渝新疆分公司的副经理,在吐孜区块、塔中400万吨项目上冲锋陷阵;2014年回到川内,当时,受低油价冲击,2014年到2016年的钻前工程工作量严重不足,从来没亏损过的蜀渝川南分公司出现亏损,郑建国与班子成员一道,带着员工四处闯市场,去过玉门、兰州、呼和浩特、南宁、牡丹江等地,靠着承揽各种没有利润的分包工程勉强度日。到了2017年,长宁—威远页岩气开始兴起,蜀渝川南分公司成为靠前支撑长宁区块钻前工程的主要力量,郑建国忙得脚不沾地,日子被地企协调、工程质量及安全生产塞得满满当当。今年,蜀渝要完成80多口井的钻前工程,工作量相当饱和。
接到“回到青川”的邀请,郑建国惊诧于时光的流逝:“都十年了!”十年中操过的心、吃过的亏、尝过的苦就像从他身上长出来的一部分,通过他的表情、细纹、表达方式向外传递。十年前,他在关庄的这片河滩上火线入党,6月的阳光照耀着他紧握的拳头、郑重的神情;十年后,当关庄出现在眼前时,他不敢相信:“全变了!全变了!”以前密密麻麻扎满帐篷的河滩被绿草茵茵的篮球场、足球场所取代,这里集中了关庄镇最先进的公共设施:中小学校、文化馆、敬老院……
3月的春风荡漾,吹来教学楼里的朗朗读书声、操场上的追逐嬉笑声。同样是下午2时28分,安逸的春光、漂亮的校舍、奔跑的孩子似乎都在证明,这里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没有东河口的山崩地裂,没有红光乡的道路中断,没有堰塞湖悬顶,没有一瞬间780余人被集体掩埋的事实。就连东河口的地震遗址也变得路迹难辨,在旺盛的春意和美好舒缓的生活面前,“5·12”大地震带来的伤痛和打击只有在镇门口的地震纪念馆里寻觅。
学校里亲历过地震的人并不多,校长是外来的,好些年轻老师参加工作没几年,只有一位李姓体育老师还记得当时发生了什么,他说,地震带给关庄镇最大的变化,不是一夜之间前进了50年的校舍、教学软硬件条件,而是风气、是人心。
今年初,一段寻人视频在网上传播,寻找的是“5·12”地震中解救自己的解放军叔叔。录这段视频的人叫强天林,是当年就读关庄中学的一名初二学生,地震发生后,他逃离垮塌的校舍,一心想回红光乡找父母,但在东河口被一名解放军拦下,对方不仅用身体为他阻挡落石,还成功解救出他的父母。从此,强天林发奋图强,立志要走出大山,成为像解放军叔叔那样的人,就这样,他从成绩倒数的差生逆袭考进重点高中,并于2012年考入国防科技大学,如愿以偿披上戎装,他现在已是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震救灾,不知道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多少人、照亮了多少人,施救者、被救者都在远隔十年后依然心怀赤诚与感恩,强天林如此,郑建国亦如此。
2、罗志美今年24岁了,十年前的她,躺在石油职工医院的病床上,浑身淤青浮肿。即使是母亲在诉说哥哥遇难的惨况时泣不成声,她也只是用手安抚着妈妈,不肯流下眼泪。她的沉静稚嫩、善解人意让人动容,并令一切浮夸的言辞和空洞的安慰无处安放。
罗志美是能给自己拿主意的人。2016年,从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的她没有选择进校园就业,而是来到成都市天府新区,跨界进入金融圈。当白领,尽自己的全力自由飞翔,这是年轻的罗志美的梦想。你会在金融城、天府三街一带与她擦肩而过,和所有年轻时尚的姑娘一样,她怀抱着“让过去过去,让未来快来”的乐观与洒脱。
地震之后,罗志美进入板房学校继续学业,父母亲则每天守着哥哥的遗像神伤不已。为摆脱悲伤和思念的折磨,2009年底,罗家新添了一个新生命。这个把罗志美叫做“罗美”的男孩今年9岁,他的到来给这个家庭重新注入生机。挺过中考后,又再战高考,地震后的大多数时间里,罗志美都在为学业而忙碌。震后,向峨乡为村民们修建了住宅小区,罗家从山上迁到了山下,住校的罗志美每次回家,都会下意识把自己隐藏起来,因为小区里的街坊邻居大多都曾有过一个像她这么大的孩子,她怕自己的出现会勾起别人痛苦的回忆。她选择天色快暗的时候回家,在家的时候选择尽量不出门,离家在外时,一想到有弟弟在父母身边,就感到放心和安慰。
她是把苦和累放在心里、永远对父母说“一切都好”的人。她不会告诉他们自己和人合租的房子有多小、工作压力有多大,累到胃出血也咬着牙不肯吭一声。她说自己给自己打气的方式是:“都是死过一次的人了,还怕什么。”
现在已是重庆运输总公司总经理助理的房宪也这样鼓励过自己。十年前,他还是重庆运总成都分公司的经理,地震发生两小时后,天回镇政府前来求救,房宪当即组织人员设备赶往天回镇大西南停车场旅馆。这个旅馆是违章建筑,因生意火爆,老板私自将二层小楼增建成七层,地震一来,5厘米厚的预制板像纸片一样层层坍塌,七层楼瞬间缩成一层半,住店的旅客及老板统统被埋在废墟下。
房宪、潘永忠、李云川都参与了这场生死大营救,当晚救出15人,第二天又救出14人,但最终活下来的只有8人。深入废墟内部救人的李云川和潘永忠至今记得废墟内没有血,再多的血都有更多的灰尘来包裹。救援中,他们会对过世的人道一声:“师兄,得罪了。”然后包裹起尸体往外送;也会投入两三个小时解救一个被压住的人。
那是永生难忘、没有合眼的26小时,此后十年里,无论是房宪、潘永忠还是李云川,一旦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总会想起“5·12”这一天。活着就很好,还有什么过不去?
地震后,房宪调离成都分公司,去往重庆运总生产运行部任职;潘永忠带队进入雪佛兰CBD项目;李云川参与四川石化建设。十年中,三个人都成为重庆运输总公司的中坚力量,分别在三个不同的领域攻坚克难。房宪主抓内部市场,全力保障东西钻的运输服务;潘永忠与雪佛兰打了十年交道,将反承包市场的运输业务牢牢抓在手中;李云川则闯了十年外部市场,与社会各界打交道、寻机遇。他们分别从45岁、40岁、39岁,变成55岁、50岁、49岁,白发爬上了双鬓,但十年前的那颗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的初心依然炽热。
经历过生死,见到过深渊,罗志美、房宪、潘永忠、李云川们知道,只有付出十二万分的热情,才有资格拥抱只有一次的生命!
3、十年后回到门003-X4井,盛小明还是被村民认出。“盛书记!”这称呼透着亲切和尊重。
十年前的“5·12”当天,川庆50506钻井队正在进行试油作业。地震发生后,盛小明在确认井下无碍后,第一反应是赶紧通知附近村民疏散躲避。一辆摩托车急吼吼呼啸而来:“快!快!快!学校垮了,娃娃被埋了。”盛小明一听,头皮发麻,立刻召集队上30多名干部员工前往文化镇营救。
门003-X4井距离梁平县文化镇不远,30分钟后,救援队进入镇小学。围墙垮塌、一栋教学楼垮塌,当时有两个年级、四个班的学生在上课,在不知道多少人遇难的情况下,现场惊慌而压抑。在地震6个小时后,废墟被清理一遍,学生也一一进行了核对,最终确认5个孩子罹难。
总务处主任唐靖当年是六年级班主任,他带着孩子们逃到操场上时,并不清楚自己读四年级的儿子是否安全。十年过去了,他的儿子于2016年考入北大,成为文化镇小学的骄傲。十年前,这所小学名不见经传,教学水平、师资力量、学生生源都乏善可陈,但作为重庆市范围内的屈指可数的受灾学校,各级政府、社会各界都向它敞开了温暖的怀抱,输血源源而来。著名投行摩根士丹利旗下的英利国际置业有限公司投资新建了校舍,重庆市重点小学巴蜀小学、仁和小学派学科带头人手把手指导教学,更多受过本科以上教育的青年老师被分配到学校。十年间,伴随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学校生源越来越多,教师队伍越来越年轻化,更多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被引进到这里,文化镇小学已成为响当当的牌子,在梁平县所有中小学的综合评价中,排名靠前。
下午3点半,学校放学。操场上,校女子足球队正在训练,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带球、突围、射门,和大城市里拥挤的校舍不同,这里设施齐全,师资充裕。孩子们有大把的时间投入体育锻炼、业余爱好,远离奥数与才艺竞争。3月的阳光下,“仁爱、求真、知礼、感恩”的新校训熠熠闪光,没认出盛小明的校长、老师们,听说是十年前那支钻井队的头儿,顿时如见到亲人般高兴,大家在和煦的春风中,细数十年巨变。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盛小明、郑建国、房宪、潘永忠、李云川在各自的人生里分别做出同样的决定,面对国难天灾,他们选择挺身而出、行当所行。抗震救灾之后,国家、省市以及行业内的各种荣誉都接踵而来,善良、勇敢、助人的美德被社会大力褒奖和倡导。因为地震,他们的人生第一次与国家命运、人民福祉同频共振;因为地震,他们第一次看到被庸常包裹的善心开花结果;也是第一次,他们感到自己被人性的光芒所照亮,这光亮,也照亮了他们的十年。
这十年,人与自然都在想尽办法遗忘地震带来的伤痛,这是一种自愈、也是一种坚强。致敬那些被地震改变的人和命运,感恩十年前的生死营救、不离不弃甚至舍生取义,只有真实的义举、积极的行动才让我们确信生命可贵、人间有情、社会有爱、国家可依!
希望之光
——汶川“5·12”特大地震十周年保供纪实
范照明 何双宁 黄利军 文/图
2018年春夏之交,记者再一次走北川、过映秀、行汶川、抵茂县……溪边的青草,坡上的野花,不可阻挡的春天战胜了寒潮,虽然艰难深重,却是势不可挡。
4月22日,茂县城北电梯公寓,羌族妇女张娟在洁净的厨房里忙碌着。屋里,3个卧室的门上张贴着大红“喜”字,几名女同事正在客厅里欢声笑语。张娟望着蓝色的火苗,心里美滋滋的,她要做一道拿手的羌族菜,招待朋友的光临。
蓝色的火苗,还小区一片美好与宁静。洁净的天然气点燃的希望之光,似一束束爱的光芒,照亮了灾区巨变的风景。
9个月实现“小目标”
早在1995年,都江堰就用上了天然气,不过,由于是双气源用户,用气缺口偏大、压力偏低,一些用户甚至还出现了打不燃火的现象。
“2008年,都江堰损毁了15617户用户。”都江堰集能燃气公司副总经理罗明赋介绍道,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启动后,各农村安置点、城区安居房、居民自建房等全部通了天然气。至2012年,城市管网由2008年的近500公里,猛增至1200公里,用户增至23万余户,用气缺口超10万立方米/日。
瓶颈在2012年被彻底打破。为保障灾区用气,西南油气田公司全力支持建设都江堰第二条天然气输气管线。
2012年3月,这条34公里长、设计日输气量60万立方米的新干线开工,9个月后实现“小目标”,强劲的气流源源不断地注入灾区。
罗明赋心里暖洋洋的,在历尽劫难的这个最寒冷的冬天,没有什么比石油人对灾区群众的关爱与呵护更温暖。他深有感触地说:“没有中石油全方位地支持和保障,都江堰的能源发展之路不会这么顺、这么快。”
在都江堰市的七一聚源中学,课间,学生们在操场上散步、做操、打球,缓解学习的紧张。透过围墙,朵朵蔷薇从青青藤蔓上怒放,开出一树嫣红。
这是经历过劫难的花朵与青藤啊。
漫步新校园,学校食堂和学生公寓全部通了天然气,学生们每天可以吃上可口的饭菜;运动后回到宿舍,一拧开关,舒适的热水能洗涤一身的疲惫。
看着学生们幸福的模样,都江堰集能燃气公司技术员翁宇羡慕中有祝福。他说,几年前,他读大学时,洗澡还得去公共澡堂呢。“不过,孩子们的环境变好了,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气车”穿行在崇山峻岭
汶川和茂县,虽然没有管道天然气,但在西南油气田公司的全力支持下,两县均用上了CNG。
对汶川县中烨天然气有限公司来说,灾难总是伴随左右。成立于2004年的“中烨”,地震时,5000立方米的储气站损毁,不得不从青土沟搬迁至麦地沟,2010年7月恢复供气。2013年,又遭遇泥石流,储气站再次损毁,后在原址重建,1个月后恢复供气。
“这么快恢复供气,我们是有底气的。”总经理邓寿文感慨道,这源于中石油的坚强保障。
重建时,房屋建好了,就得考虑发展出路了,天然气运输需求量非常大,“中烨”通过槽车,在邛崃、广汉等中石油所属的充装站充装CNG,然后一车车运抵汶川和茂县。
目前,近5万人的汶川县,已建成了40公里的城区管网,覆盖了90%以上的住户。
与汶川相比,40公里外的茂县人口也是5万,但人气要旺得多。在茂县,“中烨”也建有5000立方米的储气站,但城区管网有60公里,用户超过了5000户。
羌族姑娘余耀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与天然气有瓜葛。2008年,余耀丹在茂县中学读书,地震当天,“中烨”公司在学校敷设管道;2010年5月,待学校开通天然气后,她已考上大学离开了茂县。
2016年,余耀丹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效力,担任茂县古羌城酒店餐厅部主管。
余耀丹说,酒店每天有50多人用餐,最多时达600余人,两年里,没有一个人吃过冷饭冷菜。
以前没有见过蓝色火苗,现在天天接触天然气,当记者询问天然气有什么好处时,余耀丹脱口而出:效率、清洁。
2010年,来自湖北咸宁的邓柏燃,在茂县重建后留在了“中烨”。8年来,他从陌生到熟悉,从孤独到快乐,走过了一段段艰辛的旅程。突然间,他哭了,之后,眼里重新现出光彩。他说,现在,茂县的面积比地震前扩大了3倍,全县用气无忧。
他的自信,来源于大后方的保障,就像古羌寨那棵在地震中依然挺立不倒的“神树”。
两面锦旗的故事
中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北川老县城,在地震中变为废墟。如今,老北川作为地震遗址区原貌保护。
西南油气田天新燃气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技术部副经理覃霞说,震后第二天,救援队伍进不去,救援物资受阻,“天新”检查完管网无恙后,恢复了长虹大酒店的供气——每天蒸5000个馒头,由专人送到北川。
如今,距离老县城23公里的永昌镇,北川新县城已然崛起。
2010年1月,北川重建中,输气管理处磨家配气站至北川管线开工,虽然只有短短40公里,但输气管理处对管道技术方案、走向及碰口方案等进行了细致的审核,仅用3个多月就建成投运。初期,向北川日供气量800立方米。
2017年,西南油气田公司对磨家配气站进行了改造,日输气能力由5万立方米增至50万立方米。
在北川永昌燃气有限责任公司,记者从销售部经理张禄彦的深情讲述中,了解到了两面锦旗的故事。
北川县黄土镇马村、盐井村在地震时受损严重,后在原址进行了重建,其他部分重灾区的村民也安置到这里,村民迅速发展到1918户。
2013年,两个村申请用气,西南油气田营销部门获悉后,把灾区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办,从现场踏勘到管道建设,从碰口方案到用气计划,都给予了鼎力支持。不到3个月,两个村全部通气。
村里又重新热闹了起来。村民们感动不已,定做了“心系乡村百姓情,清洁能源暖人心”、“急送温暖工期短,为民解决用气难”两面锦旗表达谢意。
2010年至2018年,西南油气田公司向北川供气共达3800万立方米。
永昌燃气公司的邓奕键,老家在北川老县城,十年前,他的命运出现转折,地震中10位亲人离他而去。2009年,他放弃绵阳的事业,毅然回到北川,与天然气结下不解之缘。
邓奕键的内心比任何人都痛,每年忌日,他都会去老北川祭奠亲人。立于遗址,一幕幕不可触动的伤痛记忆,积蓄了最厚重的力量扑面而来。
“生活一定要过下去,困难越大我越不怕。”邓奕键说,以前老县城没有天然气,乡亲们很苦,他舍不下北川,最大的梦想就是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让逝去的亲人在九泉之下安心……如今,人口只有3.5万的新北川,用户已近2万户,日供气量3万立方米。
一想到城区已建成200公里的燃气管网,邓奕键开心地笑了:“未来,北川的生活只会越来越美好。”
“天上下刀子,也要帮助灾区把气拉回来”
在平武,记者见识到另一种坚韧。
地震时,平武县主城区和平通镇、南坝镇受损严重,从涪江输气站到平武仅127公里的管线,有65公里多处断裂或严重变形。
震后4个月,平武公司在西南油气田江油马路湾加气站充装CNG,两台槽车轮番跑,每天充装9400立方米天然气,保障了城区和古城镇用气。
大爱无声。震后4年间,马路湾加气站一直是平武的能源生命站。
2009年7月,平武发生罕见泥石流,平武至江油的道路多处中断。西南油气田公司营销部门领导要求:“就是天上下刀子,也要帮助灾区把气拉回来!”随后紧急协调位于广元的CNG加气站负责输运。
石油人的话语是那么亲切,始终惦记着灾区群众能不能吃上热饭热菜,能不能平稳度过灾后的炎炎盛夏。
2010年8月,平武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天然气公司被淹没了1.5米。这个深受中石油文化熏陶的公司,发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全员连续48小时与洪水搏击,驾驶员参加抢险后稍事休息,又赶赴江油。马路湾CNG加气站优先安排,周到服务,平武断路断水却不断气。
在恢复管网过程中,西南油气田公司给予了大力援助。2008年9月,恢复南坝镇管网时,一位老太太见施工人员奋战在酷暑里,在家烧好开水,熬制了绿豆汤,送到工地上,表达了对早日恢复供气的热切期盼。
至2015年10月,南坝等6个乡镇全部用上天然气。
2018年4月23日,来自江油的刘丽带着3岁的女儿,漫步在南坝镇街头。她和丈夫创办了一家汽修厂,地震时,20余次免费维修参加抢险的军车和社会车辆。她说,南坝镇第一时间恢复了燃气管网,带动了全镇的旅游业发展,她多次到南坝,相信南坝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2012年1月,新建的中坝输气站—平武管道竣工,输气管理处对这条管道的建设方案、以及中坝站的碰口方案进行了科学论证,并在实施中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平武县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赵思顺是地道的山东汉子,2009年来到平武后,一待就近10年。他深有感触地说:“公司的发展、百姓用气的满足,得益于西南油气田公司贴心的关怀。”
数据最具说服力:2008年,平武用户数4391户,年供气量96.1万立方米;2018年初,用户数14921户,年供气量633.05万立方米。
为中国制造“升温”
对天然气的保供,江油市长祥特殊钢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吉宁深有体会。
“长祥”于2007年投产,当时仅有的1条锻造生产线运行不到1年,便遭遇地震,基础设施和天然气管道遭受重创。
西南油气田公司江油恒丰天然气公司派出技术力量,检查和评估线路受损情况,三天三夜打着手电筒排查场站隐患。10余天后,恒丰公司向江油发电厂、广元发电厂供气发电。“长祥”一处空厂房成为灾民安置点,不到20天,恒丰公司向“长祥”供气,受灾群众生活得到了保障。
2009年7月,“长祥”灾后重建项目——4500吨快锻水压机生产线启动。西南油气田公司仅用了几个月时间,新建了一条日供气量2.6万立方米的管线,确保这条生产线顺利投产。
这条生产线生产特殊钢中的高端材料,用于装备制造、军工、航天、核电、高铁等领域。如PH13-8产品,以前国内产品的疲劳寿命不到800万次,“长祥”生产的这一产品超过了2000万次,是燃气轮机主要部件的原料;另外,在消费领域还被用于苹果手机的模具制造。
对这一中国制造,邓吉宁充满自豪。他说,生产PH13-8,要求温度保持在1300℃,对气源稳定性要求极高,“长祥”年产2.5万吨特殊钢,没有西南油气田公司的保障,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一个个喜悦的数字在这个春夏之交传递着。2008年,西南油气田公司向彭州、都江堰、什邡、绵阳、北川、平武等灾区供气1.44亿立方米;2008年至2018年4月25日,十年间向上述区域供气超过63亿立方米。
在这片浴火重生的大地上,石油人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震痛退却 梦想就位
——三个维度看川西北石油人“5·12”震后重生之路
刘永柯 文/图
今年清明时节,宋泓言骑着自行车再次来到江油市双江村附近的石油老基地。故地重游,曾经熙攘的石油路有些落寞,梧桐树下落叶满地——这条宽阔平整的石油路,是9年零10个月前他的出生地。
“5·12”余震中,乳名“震生”的宋泓言在帐篷手术室降生,成为川西北石油救灾临时医院的首个“板房婴儿”。
不思量,自难忘。经历过板房岁月的川西北石油人,对那段日子刻骨铭心。10年前,90秒剧烈摇晃撕开了大地的伤口,成为人们心中那道结痂的伤痕。如今,在10公里外涪江下游的开阔地,一座崭新的石油城卓然重生。面朝涪江,春暖花开。
与死神竞速那一幕,采气工李庆时隔10年仍心有余悸。当时,碗口粗细、充斥着浓烈高含硫原料气的管道剧烈抖动,压力表指针急遽攀升——因为抢关阀门用力过猛,他险些闪了腰。他清楚记得,当班员工,没有一人脱离岗位。
2018年3月,我国首个城市中高含硫气藏中坝雷三气藏安全开采36年,历经“5·12”特大地震突发考验,累产天然气超80亿立方米。
相对于改天换地的灾区新貌,在灾后重建中探索可供借鉴的巨灾应对模式,或许是川西北石油人更大的收获。
从时间到空间
在变与不变中穿越灾难,见证新生
羌笛悠悠,一年一季的辛夷花开了。
北川与江油交界,吴家后山属龙门山余脉。每年清明前后,漫山辛夷花凄美绚烂。“5·12”地震后,渐成一景。
最伤最痛的大地裂痕,却开出最震撼壮美的辛夷花海。对川西北人来说,经历最深、最重磨砺,同样能在废墟上重建最美明天。
作为中国石油在汶川地震中受灾最重单位,川西北气矿机关失去办公场所,数百户职工群众住房成了危房——4个生活基地、25个生活小区70%以上房屋需要加固。
受灾群众逾1.5万人,包括在职职工、家属和离退休职工,波及西南油气田公司、川庆钻探工程公司、四川销售等驻川西北单位。举家重建、异地安置,他们有彷徨困惑,也有伤感,更多是不舍。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要相信组织、相信企业。”退休石油教师孙杰光震后仅3年就乔迁四川油气田江油异地重建基地。新家名为“清晖园”,“多亏企业重建政策好,我们住新房不忘党恩……”老孙表示。
十年,对退休工人高鉴来说,最大感受就是“变化”。
石油人逐油气而聚,居无定所。“老石油”高鉴从石油师到钻井队、再到矿区,一家老小住过老乡的屋檐,住过黄泥巴草房、青瓦房,也住过拥挤的筒子楼,现在住上了更好的高层电梯公寓。
为了一个家,建了一座城。这是江油城南涪江边一片开阔的滩涂地,十年前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如今,这里成为一座以石油人为主体的60余万平方米多功能智能安居社区。
十年变化,恍如隔世。从空中俯瞰,川西北石油天然气大厦拔地而起,36栋高层电梯公寓气势恢宏。日间人流熙攘,夜来华灯璀璨。这里已成为江油市最聚人气、建设速度最快的地段。
英国哲学家培根断言:“超越自然的奇迹,总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
地震中,当班采气工、净化操作工奋起抢险,避免高含硫气井泄漏带来严重次生灾害。中坝雷三气藏周边厂矿林立,人口稠密,“保护气井就是保护生命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积极意义再怎么评价也不过分。
地震后,气矿快速复产,中坝气田产量不降反升,全力保障灾区用气需求。十年来,气矿生产天然气92.5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原煤118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20多万吨。
青川,受灾惨烈仅次于北川。地震后,气矿加大与广天司协调对接,全力保供青川县CNG气源和受灾居民燃气,助力灾后重建。2014年初,广元至青川燃气管道贯通,至今累计输供天然气2390万立方米。
2018新年伊始,气矿企业文化暨科技展厅迎来首批参观者。“5·12”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板块成为关注焦点,以“坚韧执着 实干稳健”为魂的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受到20余名离退休“老石油”的高度评价。
4月23日,龙岗西剑阁地区首口重点滚探开发井——龙岗062-C1井成功投运。经过持续的工艺技术攻关,日产量32万立方米的“大气虎”终于授首——这是气矿在高压含硫深层海相气藏的再次突破。
2017年,中坝气田须二气藏核定储量从100亿立方米上调至139.4亿立方米。“老气田还可持续稳产10年以上。”中坝气田技术干部孙素芬表示,这是精细管理带来的成效。
在苦难中坚韧,在逆境中执著,在重建中实干,对“大气田之梦”不懈追寻,贯穿于灾后重建之路。变化的是灾区面貌,一脉相承的,是自强不屈的抗震救灾精神和迎难而上的责任担当。
从问号到感叹号
在铭记与忘却中,激发企业的内生张力
相比于吴家后山的辛夷花,平武县平通镇的青梅开得更早一些。早春时节,羌山万亩梅林、十里花海,让人目眩神迷。高山河谷中,平通镇若隐若现,如世外桃源,只有半山腰上的地震公墓才能唤起当年的惨痛记忆。
春节前,就读于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外事管理系的胡月回了一趟平通老家。新家紧邻平通中学。公墓里,长眠着她的46个同学。
灾难让人坚强。22岁的胡月,长发披肩,出落得越发漂亮,已不再是当年川西北救灾帐篷医院中那个目光忧郁的“小月儿”。
10年前,在石油路一字排开的病床上,如花生命在最后一刻与死神擦肩而过,重获新生。靠着石油医院紧急调配的450毫升宝贵血浆,小月儿顽强活了下来。
装了10年的左腿假肢已行走如常。地震后,小月儿先后辗转江油、成都、北京和香港治疗。尽管有机会留在北京,她还是执意回到四川。
遗忘,是最好的铭记。如今的宋泓言就读于江油市外国语学校四年级,母亲何桃从未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提及他的经历。
“灾难让我更懂珍惜……”去年底,何桃和老公宋清泉的“二孩”诞生。她和老公都曾是川西北石油医院的医生。宋泓言的理想也是长大当医生,“看到爸妈在急诊室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特有成就感……”
地震带来深深的创伤,也带来全新的课题:对自然的尊重,对人文的关怀;包括义工在内的公益慈善从业者的职能定位;如何科学重建,避免悲剧重复?
4月9日,王开文参加完江油第三届“十大好人”表彰,又忙着组织应急救援训练。王开文是气矿信息站员工,也是民间志愿者组织——江油“滴水公益”的创始人之一。“5·12”地震时,他对“义工”的概念尚一无所知。当时的川西北石油人参与的志愿服务和公益行动,大多自发、零散而无序。
地震后,江油“滴水公益”在江油市民政局正式注册,实现从“草根”组织到“正规军”的蜕变。2014年7月,“滴水公益”党支部成立,包括支部书记、支委等核心成员全部由川西北石油人组成。
十年间,“滴水公益”在成长中“转型”,成为本地首屈一指的慈善品牌。川西北石油人在专业救援方面有传统优势,“准专业”级救援队伍先后参与芦山“4·20”、云南鲁甸“8·3”以及尼泊尔地震救灾行动,合计捐助1200余万元救灾物资,帮助受灾群众3万余人。
将灾后重建与改善员工工作、居住条件结合,与优化气田生产、提升企业管理结合,川西北气矿无疑是成功的范本。
顺应民心、体现民意、凝聚民智。作为西南油气田灾后重建“一号民生工程”,通过整体搬迁,彻底改变石油老基地设施陈旧、住房布局分散、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状,提升职工群众的居住品质。2015年,江油生活基地升格为“四川省示范社区”。
5月7日,国内第一高压气井龙004-X1井中控值班室内,采气工张伟庆点击鼠标,气井的生产参数和自动安防设施运行一键掌控。
作为异常高压气井,在遭遇地震等突发情况时,安全控制及连锁保护系统至关重要。张伟庆说:“操作井安系统控制盘,不用爬上井口,就能操控井口闸阀和井安翼阀,缩短反馈时间。”同时,检测控制点也能自动感应超压、失压等异常,实现紧急停车和远程快速关断。
天然气产业属于高风险、高投入行业,生产工艺复杂,作业单元分散。气矿大力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作业区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为依托,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层次深度结合。将气井装进计算机,实现对气田全面感知。
从“人工操作、一井多人”的传统井站值守模式,到如今通过中心站和调度系统实现集中高效管理和遥控指挥,“智慧气田”建设让应急处置能力如虎添翼。
从动词到形容词
在起立与起跳中,决胜加快稳健发展新征程
5月8日,剑阁县普安镇,双探1井气势恢弘,安全生产850天,累计产气8085.7万立方米。
10年前,气矿在龙门山北段江油以北、广元以南方圆数百平方公里范围内,没有一口投产气井。而此处,正是地质学家看好的龙门山前陆盆地有利区带。
作为气矿勘探开发战略从陆相到海相转型的起点,双探1井承载着川西北人寻找大场面、振兴老气田的美好愿景。
灾后重建,不是简单地恢复生产。相对于生产装置损失,更严峻的考验事实上已迫在眉睫。
川西北气矿长期作为勘探开发的后备之地,勘探程度低,缺乏规模、整装和可动用的优质储量,资源接替困难。老气田进入中后期,综合递减高,稳产难度大,逐年走低的年产量与灾区重建对天然气的旺盛需求矛盾凸现。
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地震后,气矿办公板房内,在时任西南油气田公司总经理李鹭光的主持下,气矿确定“稳中求进 科学发展”的总基调,以勘探开发战略转型实现产能的有序接替。
借脑、借力加借势,科研攻关,成效渐显。3年后,由气矿牵头,西南油气田公司、川庆钻探公司多家单位和科研院所参与的《川西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科技专项通过成果验收。围绕关键地质问题研究和瓶颈技术协同攻关,深化重点层系地质认识,取得创新认识集成配套技术11项,有力助推了勘探开发突破。
广元为川北重镇,地处输气管网末端,清洁能源需求强烈。西南油气田公司加大川北地区勘探力度,2014年,双探1井石破天惊,百万级气龙横空出世。此后通过一系列勘探开发布局,持续扩大地质认识,双探3井、双鱼001-1井、双探7井相继斩获工业气流——超千亿立方米气龙轮廓初显。
双鱼石区块位于剑门蜀道要冲,背靠青川、平武,南接江油,地理位置具有优势。2017年11月,双鱼石区块栖霞组首口气井双鱼001-1井成功投运,30万立方米日产气源源不断地助力当地灾后重建。
川西北部龙门山—米仓山前缘深层海相气藏,属于典型的超深、高温和异常高压,地质认识和勘探开发难度高。地层压力超100兆帕,是迄今为止西南油气田埋藏最深、压力最高的海相气藏。
压力,来自地下深层,也来自思想深处。
从“起立”到“起跳”,必须保持定力、实干笃行。气矿党委凝心聚力,提振员工精气神;深耕基层党建,让“关键少数”发挥关键作用,以实干担当状态破浪闯关。“一诺二评三满意”“三同两带”等主题实践活动蓬勃开展,党员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蔚然成风。
攻关九龙山,突破双鱼石,拓展大兴场……龙004-X1井、双鱼001-1井、龙岗062-C1井等高产井有序进入产能序列。气矿明确提出“十三五”目标:实现天然气产量翻番,年产量达10亿立方米;天然气探明储量翻番,增加1000亿立方米。
灾区十年,生机盎然。在重建中崛起,正是川西北石油人坚韧执著、豪迈前进、振兴气田梦的真实写照。
度尽劫波山河在,春回大地万物生!